SCH的診斷
臨床中SCH的診斷及監測主要依靠超聲檢查。SCH的超聲影象由Mantoni於1985年首次報道,其超聲影像特點是在絨毛膜及子宮壁之間出現半月形、三角形、圓形或橢圓形以及不規則形的積液。絨毛膜下血腫可發生在妊娠的各個階段,但通常在妊娠12周內行超聲檢查時發現。部分患者由於先兆流產的症狀就診行彩超檢查發現,也有患者並無陰道流血及腹痛不適,僅在常規彩超檢查中發現血腫。國內外常用兩種方法來劃分血腫嚴重程度,血腫/孕囊面積比例法和體積比例法。即血腫/孕囊面積<1/3屬於輕度,1/3~1/2 者為中度,>2/3 者屬於重度。或者採用血腫/孕囊體積比例法進行估計:小於10%、11%~25%、26%~50%、大於50%共四個等級。
妊娠結局影響
SCH是否影響妊娠結局?不同型別血腫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是否不同?這是許多臨床醫師及患者都關注的問題。理論來講,血腫越大且持續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流產、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然而國內外許多學者對SCH與妊娠結局的關係進行分析,發現SCH對妊娠結局沒有影響。
有作者認為,先兆流產合併SCH增加了保胎失敗率,且血腫越大,妊娠早期自然流產率越高。陸洋等 ·2142·萬方資料隨訪分析了293例SCH患者的妊娠結局,認為SCH增加了妊娠併發症的發生率,並且血腫發生的時間越晚,體積越大,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也越大,如發生胎膜早破、早產、胎盤黏連,妊高症、胎兒生長受限及母體產後出血的機率升高。也有作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早孕期SCH與妊娠20周以後的不良妊娠結局無關(包括早產、新生兒體質量、妊高症及胎盤早剝等),血腫的大小也與妊娠結局無關。李清等透過對2000—2015年期間有關SCH的文獻進行薈萃分析,結果提示絨毛膜下血腫患者自然流產機率高於同期的先兆流產患者,但血腫大小對分娩結局的影響尚存在爭議。
治療
SCH在產科人群中並不少見,然而暫無相關指南推出指導治療。哈佛大學的一項大樣本前瞻性研究顯示,早期妊娠SCH佔孕囊體積≤10%的血腫,其流產率為僅5.8%,並不高於人群總體早期自然流產率。所以對於沒有合併先兆流產的微小SCH患者,常以動態觀察為主,避免過度治療。
對於中至大型的SCH患者臨床上以減輕症狀,促進血腫吸收為治療目的。常使用孕酮、間苯三酚、硫酸鎂等抑制宮縮。對於持續陰道出血的患者使用氨甲環酸止血並檢測其感染指標,必要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有研究證明硫辛酸作為一種免疫調節劑,可糾正先兆流產合併SCH患者體內的免疫失衡,促進血腫的吸收,提高妊娠成功率。SCH的發生與母體免疫紊亂及血液高凝狀態關係密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小劑量低分子肝素取得明顯效果。
小結
綜上所述,SCH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也存在爭議。但對於SCH患者均應密切監測,積極處理以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同時積極研究SCH的發病機制,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下上篇完。
文獻來源:郭若楠, 王英蘭. 絨毛膜下血腫的病因研究進展[J]. 海南醫學,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