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南亞地區地圖,就會發現印度版圖的奇特之處,印度領土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主體部分,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絕大多數人口都位於這裡;另一部分是被中國西藏、緬甸、孟加拉國包圍,孤懸在外的東北部六邦,兩者僅透過狹長被稱為“雞脖子”的西里古裡走廊連線,西里古裡走廊最窄處不過20公里左右。不誇張地講,一旦印度失去了對西里古裡走廊的控制,印度就有可能被分裂為兩個乃至更多的國家。
印度東北六邦,主要是指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等六個邦。面積為17.85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與印度主流的印度教信仰不同,這裡的宗教信仰雜糅,藏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佔據主導地位,民族眾多,原住民長相更多的類似於東亞地區的黃種人,與印度本土相比,顯得格格不入。那麼,東北六邦是如何被納入到印度版圖之中呢?印度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基礎是否牢固?下面就簡要分析一下。
英國人300多年殖民統治奠定了今日印度版圖
從歷史上看,印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概念,更是一個地理名詞,是一個地方的總稱,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不丹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印度文豪泰戈爾曾經說過:“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
歷史上,印度歷史就是一部被外來民族輪番征服的血淚史,除了本土的阿育王時代,印度大部分時間先後被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統治,外來的莫臥兒王朝是英國到來之前最後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王朝,但他們的統治區域從來沒有涉足過印度東北部六邦。在今天的東北六邦地區,曾長期存在多個獨立的王國和眾多的山民部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這些王國所持的語言都屬於漢藏語系,與印度本土的印度語系大不相同。17世紀時期,阿霍姆王國曾數次成功地抵抗了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入侵,阻止了印度帝國染指這一地區。
事實上,即使是莫臥兒王朝統治期間,不要說是遙遠的東北六邦地區,即使是在印度大陸本土,莫臥兒王朝的統治秩序和權威也是相對鬆散的,帝國內部存在大大小小數百個土邦。
但是,這一微妙的均衡態勢被英國人的到來打破了。1757年1月,英國選擇從印度富庶的孟加拉省下手,英國殖民者克萊武率領僅900多人的武裝隊伍,利用孟加拉軍隊軍官的貪婪,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7萬多人的孟加拉軍隊,最終於1764年徹底控制了孟加拉省,取得了進佔印度大陸的跳板。此後,英國透過將近100年的鯨吞蠶食,最終於1849年成功征服旁遮普,完成了征服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目標,而莫臥兒王朝皇帝已經淪落為傀儡。
東北六邦被納入印度版圖
在逐步控制印度大陸的同時,英國並沒有放棄以孟加拉地區為跳板,向東方繼續擴充套件的打算。首當其衝的就是阿薩姆王國。阿霍姆王國由從雲南瑞麗遷徙而來的撣族(與中國的傣族同族)王子於13世紀建立,沿襲近600年,這一王國曾一度十分強大,但是隨著18世紀80年代阿薩姆王國盛極而衰並內訌不止後,東部的緬甸趁機大舉西侵,1822年,趁阿霍姆王室內亂而將其吞併,順帶吞併了旁邊的曼尼普爾王國。此時的英國人也在覬覦阿薩姆地區乃至緬甸。1824年,英國藉口緬甸出兵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地區為由,向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1826年,緬甸戰敗,被迫簽訂《楊達波條約》,賠款100萬英鎊,並將阿霍姆和曼尼普爾割讓給英國。在以後的幾十年裡,英國人先後征服了東北部剩下的幾個王國和山地部落,從而控制了除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東北地區。到了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英國已經在南亞地區打造出面積達到500多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殖民地,英屬印度也被稱為“大英帝國的皇冠”。
1947年印巴分治的時候,按照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的分治方案,印度教徒佔據多數的地區劃給印度,穆斯林佔據人口多數的地區劃給巴基斯坦,當時的巴基斯坦還包括東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孟加拉國),但是對英屬印度東部的阿薩姆地區進行劃分時,問題就來了。因為在當時的阿薩姆地區民族繁多,宗教信仰雜糅,除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外,還有藏傳佛教、基督教等,難以按照單純的宗教信仰來劃分,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希望獲得阿薩姆地區,最終在拉偏架的英國人的主持下,阿薩姆歸屬了印度。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阿薩姆地區遠比如今的大得多。至於曼尼普爾邦,它的主要居民是黃種人,信仰藏傳佛教,被英國人控制以來也一直有獨立傾向,只是苦於實力不足。在英國人撤離南亞之際,1947年8月11日,曼尼普爾宣佈獨立,僅僅一個月後就在印度的壓力下被迫加入印度。就此原來的英屬印度東北部地區全部被印度納入囊中。
東北六邦與印度格格不入,離心力較強
儘管已經併入印度70多年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東北部六邦與印度本土格格不入,長期存在獨立傾向,武裝鬥爭持續不斷,有大大小小數十隻反政府武裝力量。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一是東北部各邦長期保持半獨立狀態,在英屬印度時期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在英國人來之前,這裡長期保持獨立或半獨立狀態,與周邊緬甸和中國西藏的聯絡甚至比印度還要緊密。即使是被英國納入了英屬印度版圖後,英國人也為有效統治這裡犯愁。將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廣大河谷地區納入阿薩姆省進行直接管轄,允許曼尼普爾等土邦王國和山地部落實行充分的自治管理。印度獨立後,雖然將東北部六邦納入版圖,但是這裡遠離印度本土,且交通不便,英國人都難以做到的事,印度要想做好的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東北部六邦從一開始就有天然的獨立傾向,多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反政府武裝。
二是民族語言與印度主流差異很大。從民族構成和語言層面看,東北部六邦地區堪稱“民族的大熔爐”,據不完全統計,這裡至少有200多個民族和200多種語言,更重要的是,印度是以印度教為主流宗教,印度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要麼是千年以前入主印度的雅利安白種人後裔,印度軍政高層人士大都來源於此。要麼是面板黝黑的印度土著,但是,東北部六邦的主體民族是黃種人,這些民族人種的長相與印度主體民族差異很大,像曼尼普爾邦的梅泰人屬於典型的黃種人,因此才有他們的祖先是千年之前來自東方的漢人的說法。語言大多屬於漢藏語系,也與印度語格格不入。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衝在印軍最前面,粗暴推搡祁發寶團長的黃種人軍官索巴·曼寧巴上尉就是來自於曼尼普爾邦。索巴·曼寧巴是東北部六邦人的一個極端縮影,即拼命試圖融入印度主流社會,積極表現出對印度統治階級的效忠,來換取一定程度的認可。
三是經濟發展遲緩,與印度本土差距很大。由於多山地、交通不便以及以採茶業等農業生產為主,印度東北部經濟發展遲緩,與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等經濟發達地區差距越來越大,甚至連相對較差的印度東南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等有明顯差距,經濟停滯不前,民眾生活水平難以得到改善。阿薩姆邦是東北部地區的主體邦,人口占68%,但人均收入僅有2.1萬盧比,只佔印度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在印巴分治之前,阿薩姆邦的人均收入比英屬印度平均水平更高。而曼尼普爾邦總面積僅僅2.2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全邦資源匱乏,90%都是山區,經濟至今都以農業與手工業為主,經濟非常落後。
四是宗教信仰與印度教迥然不同,存在宗教信仰衝突。東北部六邦由於靠近緬甸和中國西藏,宗教信仰多樣化,印度教在這裡不佔主導地位,這裡更多的是以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為主。如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等主要信奉藏傳佛教,米佐拉姆邦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徒佔全邦人口總數的85%),是整個印度唯一一個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邦。宗教信仰的巨大差異決定了這裡是地方少數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特里普拉邦與孟加拉國接壤,有大量來自孟加拉國的移民,當地的土著居民與孟加拉國穆斯林移民發生多次衝突,該邦伊斯蘭教已經佔據多數。無獨有偶,阿薩姆邦也存在類似問題。併入英屬印度後,在英國官方的扶持下,大量孟加拉穆斯林湧入阿薩姆邦,引起了當地土著居民的不滿,再加上阿薩姆邦主體居民並不以伊斯蘭教為主,帶來了激烈的宗教矛盾和種族衝突。
五是地緣格局有利於東北部六邦形成獨立傾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印度本土與東北部地區只能透過西里古裡走廊相連線,西里古裡走廊長約22公里,東翼寬約33公里,西翼寬僅21公里,因其形狀狹長,戰略地位重要,被稱為“雞脖子”,西里古裡走廊的東北轄區國際邊界達到99%之多,這種與印度主版圖地理上的隔絕,強化了該地區素有的"孤立感",更加有利於獨立傾向。特別是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之後,印度在東北部地區人民心目的形象一度崩塌,原來印度也是這麼不堪一擊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東北部六邦更加積極行動起來爭取擺脫印度的統治。
印度如何出招控制東北部六邦?
印度獨立後,面臨東北部地區的複雜局面,印度政府也是心知肚明。特別是在1962年中印戰爭慘敗後,出於擔心東北部地區趁機擺脫印度,印度一改之前較為寬鬆的管理政策,頻頻出損招試圖控制東北部地區。
第一招就是拆分龐大的阿薩姆邦,實行碎片化管理,降低分裂勢力實力。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東北部地區的主體就是阿薩姆邦。從1964年開始,為了便於管理,印度開始逐步肢解原有的阿薩姆邦,按照民族劃分標準籌建新的邦,印度先是在阿薩姆邦東北部設定1.6萬平方公里的那加蘭邦,1970年設定2.2萬平方公里的梅加拉亞邦,1972年又設定面積1萬平方公里的特里普拉邦、2.1萬平方公里的米佐拉姆邦和2.2萬平方公里的曼尼普爾邦。就此,東北六邦的格局最終形成。原來的阿薩姆邦面積為17.85萬平方公里,被肢解後的阿薩姆邦雖然仍然是東北六邦中的第一大邦,但是面積急劇縮水至7萬多平方公里,獨立的實力大大受損。但是,這一招是一把雙刃劍,在肢解阿薩姆邦的同時,也使得各個民族有了更明確的疆域範圍,激發了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
第二招就是強化軍事鎮壓,甚至出臺政策為軍隊射殺當地居民大開方便之門。為了更有效地掌握印度東北部地區,除了派駐軍隊外,印度還在1958年制訂只在東北六個邦適用的印度《武裝部隊特別權利法》,那些沒有授權就射殺平民計程車兵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樣的舉動都是為了針對東北部六邦形形色色的反政府武裝力量。在整個印度東北地區,大大小小的分離組織和地下武裝有120多個,長期活動的有50多個。以東北部勢力最強的阿薩姆邦分離主義武裝為例,“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 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和“卡塔普爾解放組織”是阿薩姆邦三大反政府武裝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成立於1979年的阿薩姆聯合解放戰線聲稱要把該邦從"印度統治下解放出來",“阿薩姆民族解放陣線”與印度政府周旋幾十年,波及周邊多個國家,但印度政府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剿滅。他們往往在不丹、孟加拉國,緬甸這些鄰國的邊境地區,建立基地開辦訓練營地。一旦在印度境內遭受印度軍隊的清剿,就流竄到鄰國的邊境地區,避難休整積蓄力量,等時機一旦合適,就再次發動越境襲擊。
第三招就是採取經濟封鎖壓制的政策。由於擔心給予東北六邦較高的經濟援助,會使得他們得隴望蜀,不同於鄰國採取共同富裕的作法,印度長期壓制東北六邦的經濟發展,也沒有積極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狀態,使得東北部六邦長期停留在農業為主的低層次發展水平,無法實現生活富裕,印度的本意在於在東北六邦人民困死在這裡,沒有時間和資金推動獨立建國事業。以曼尼普爾邦為例,總面積僅僅2.2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全邦資源匱乏,90%都是山區,經濟至今都以農業與手工業為主,經濟非常落後。從短期來看,這一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從長期來看,這會使得六邦人民更加厭惡印度政府的做法,萌生出更多的分離念頭。
第四招就是移民政策。印度政府認為,既然無法在短期內改變東北部六邦的離心力,那就需要慢慢地摻沙子,逐漸改變這一地區的民族構成,把整個局面攪渾,進而把分裂危機消弭於無形之中。事實上,印度在對待錫金、尼泊爾等國家或地區時常常使用這一伎倆。自從1975年正式吞併錫金,將其設為一個邦後,印度通過幾十年的移民,已經成功地使得錫金的土著居民變成了少數民族;印度也鼓勵印度教徒向尼泊爾南部移民,這支被稱為馬迪西人的移民已經成為影響尼泊爾政局的重要力量。在東北部六邦問題上,印度一方面鼓勵印度人移民,另一方面沿襲英國殖民者的做法,允許孟加拉穆斯林向東北部移民,造成外來移民與本地土著之間產生內訌,進而弱化這些邦的獨立傾向。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六個邦中,這一招數已經在靠近孟加拉國的特里普拉邦產生了效果,當地土著居民的比例已經降至30%左右,外來的穆斯林移民已經成為絕對多數。同樣的效果也正在面積最大的阿薩姆邦顯現。大量孟加拉國穆斯林湧入阿薩姆邦,使得當地人與移民之間的宗教矛盾和土地矛盾日益凸顯,這已經引起了阿薩姆人的恐慌。
結語
應該承認的是,英國殖民者給現代印度打了一個好底子,不但整合了原來一盤散沙的印度大陸,形成了以印度教為宗教紐帶的現代印度國家觀念和認同感,甚至還把以往印度各王朝都難以企及的東北部都納入版圖。但是,由於此前沒有被印度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所征服,沒有共同的歷史,加之民族、種族、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要讓印度東北部地區對印度產生國家、民族、文化方面的認同非常困難,進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獨立傾向和離心力。由於東北部地區與印度本土之間隔了一條狹窄的西里古裡走廊,印度為了守住東北部六邦也是煞費苦心,頻頻出招,雖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強行壓制,走以亂制亂的老路,從長遠看卻不見得好使。一旦印度失去了本土賴以與東北部地區連線的西里古裡走廊控制權,印度這頭大象可能會失去至少一條象鼻,還會使得讓印度在東北部的戰略局面更加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