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0年,當時日本的骨科醫生接診了一位急性腰扭傷的病人並對患者進行了骶髂關節的麻醉治療,治療之後發現腰痛病人的症狀消失了。這樣的結果出乎醫生的意料。
因為這證明了腰痛不單單是腰椎疾患,也有可能是因為骶髂關節引起的。
藉由這個契機日本骨科醫生博田節夫結合關節鬆動術的優點,研究開發了跟骶髂關節密切相關的治療技術——關節運動學治療技術(下簡稱為aka)。
除了具備有傳統的關節被動療法,開發者還在AKA中追加了對關節囊近端的抗阻運動,把傳統的以被動運動為主的AKA帶進了運動療法領域,成為一種新型運動療法。
說了這麼多,這個技術有什麼用?
解決疼痛和關節活動受限
當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能解決,但在束手無策的時候可以考慮應用這個技術,即從骶髂關節入手,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這麼好用的技術,必須好好仔細研究。我們先從aka的定義開始,務必吃透理解每一個關鍵詞包含的意思。
•關節運動學治療技術(AKA:arthrokinematic approach)是基於關節運動學(arthrokinematic)的治療技術,是以改善關節囊內滑動(gliding)、滾動(rolling)和軸迴旋(spin)為手段的新型運動療法
先看滑動,滾動和軸迴旋
滑動簡單理解就是平移
滾動就是車輪一樣向前轉動
軸旋轉就是根據骨的縱軸進行旋轉
這些是發生在關節囊內的運動形式,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但確是無時無刻發生的(稱為關節的附屬運動)。
這跟我們平常說的運動是不一樣的,我們說肩關節有上舉,外展,內收,內外旋等,這些運動形式則屬於骨運動學,是肉眼可見的大運動。
我們再來看看:關節運動學
我們知道人體的關節連線可以分為可動關節(如肩,膝等)和不可動關節(如顱骨),其中可動關節中主要就是滑膜關節。關節運動學就是研究可動關節中骨在滑囊內的運動。(既然是關節運動學,當然是研究可動關節的,可動關節的主要連線方式就是滑膜,稱為滑膜關節)
舉個例子
肩關節外展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大運動上上肢在體側外展到了耳邊,但當我們把視野放在肩關節關節囊內,就會發現在肩外展的過程中,肱骨在肩胛盂內進行了滾動,但為了不讓肩關節“滾出”關節盂,肩關節還要向下進行滑動,才能保證肱骨不跑出關節盂。
甚至在整個肩關節外展的過程中,肱骨還要進行一定程度地旋轉,防止肱骨大結節與其他肩關節結構發生觸碰。這些活動都在關節囊進行的,我們看不到卻一直髮生的。當這些關節囊內的運動發生了障礙,就會影響到關節活動範圍。例如由於囊內旋轉功能障礙,沒辦法讓肱骨大結節在上舉過程中避開其他軟組織,長期以往就會引起磨損進而發生疼痛(肩袖損傷)
雖然關節囊內骨運動形式都是滾動滑動和軸旋轉,但是具體到某個關節,其關節滑動方向卻不盡相同,所以必須瞭解關節囊內正確的滑動方向,才能更好地完成治療。這就涉及凹凸法則。
首先運動側關節面呈凸狀時遵循凸的法則。運動軸心在運動側骨上。例如肩關節屈曲時、肱骨為運動側骨、遵循凸的法則。
運動側關節面為凹狀時遵循凹的法則。運動軸心在固定側骨上。例如膝關節屈曲時、脛骨為運動側骨、遵循凹的法則。需要提醒引起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關節、由於改變運動側骨、所遵循的法則則不同。例如、肩關節、固定肩胛,肱骨運動時遵循凸的法則、而固定肱骨、活動肩胛時遵循凹的法則。
下一節我們一起學習aka治療體系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