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血液執行周身,迴圈不息,才能發揮其“濡養五臟,灑陳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若血流不暢或區域性血液阻滯,即可出現“血瘀”的病證,這時候便要用到活血化瘀法來解決了。那麼,有什麼樣的表現可以用到該法?其具體的方法和用藥又有哪些呢?來來來,你想知道的文中都有~
一、活血化瘀法的適應證
1.證候
疼痛:疼痛是“血瘀”最重要的表現之一。這種疼痛的特點為:①疼痛部位固定不移;②疼痛的性質常呈刀割、針刺,或持續疼痛,經久不愈;③疼痛多在午後、夜間發作或加重。
腫塊:如外傷撞跌,傷處出現瘀血青紫腫脹,或內臟癥積,以及癰疽瘡瘍初起的腫痛等。
出血:如出血性紫癜、吐血、咯血、二便下血以及子宮出血等。但這種“瘀血不去,新血妄行,血不循經”的出血特點是血色多呈紫黑色或塊狀,而且常伴有疼痛。
神經精神症狀:如麻木、抽搐、肢體癱瘓等“瘀血不能養筋”的神經症狀;失眠、煩躁、怔忡、健忘、悶瞀,甚至狂妄不安、精神錯亂等“瘀血乘心”的精神症狀。但上述諸症,雖然常為瘀血、血結、蓄血所致,但並非為瘀血的特有症狀,臨床必須兼見其他瘀血證候或排除其他病因,方可診斷為瘀血病證。
全身症狀:如面色黧黑,兩頰紫紅,肌膚甲錯,乾燥無光,頸靜脈怒張,青筋暴露,血絲,血縷,酒渣鼻,指甲青灰等。
2.舌診
舌多呈少苔或無苔,舌質青紫、瘀斑、瘀點。
3.脈象
瘀血的主要脈象為“澀脈”,但亦可見到沉、牢、弦、細以及滑、實、結代等脈象。
二、活血化瘀方藥的選用
(一)根據方藥作用的強弱
1.和血行血
這類方藥效能平妥,作用緩和,有養血和血、行血通絡的作用。臨床適用於瘀血癥狀較輕,或其他病證而兼有瘀血表現者。
常用藥物: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赤芍、毛冬青、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等。
代表方劑:佛手散、丹參飲、芎歸養血湯。
2.活血化瘀
此類方藥作用較強,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適用於瘀血癥狀較為明顯,或疼痛較為嚴重的病證。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乳香、沒藥、鬱金、薑黃、延胡索、五靈脂等。
代表方劑:桃紅四物湯、勝金散等。
3.破血散結
方藥作用強,多有毒性,有攻堅消積、通經活絡、祛瘀生新的作用。常用於瘀血積結,或瘀血日久,經絡不通,營衛不調,臟腑失和所致的各種瘀血病證,如癥積、痺證、幹血癆等。由於此類藥物的效能多較強烈,因此在臨床應用時,多與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配合應用,或作為攻補兼施的合用法,或為丸劑,作為輕削緩攻的軟堅法。
常用藥物:三稜、莪術、大黃、急性子、乾漆、阿魏、水蛭、虻蟲、地鱉蟲、蜣螂等。
代表方劑:下瘀血湯、大黃蟄蟲丸。
(二)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
1.活血止痛
根據“不通則痛”的道理,活血化瘀本身就具有止痛作用。但有的活血化瘀藥具有兩重性,既能活血又能止痛,對瘀血引起的疼痛最好選用這類藥物。
常用藥物:延胡索、乳香、沒藥、五靈脂、鬱金、薑黃、降香等。
代表方劑:手拈散、七釐散。
2.活血祛風
中醫學中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經驗。如眩暈、抽搐、偏枯以及面板瘙癢等症,往往是由瘀血所致,治療這類疾病,必須以活血為主,臨床才能達到息風的目的。
常用藥物: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丹皮、路路通等。
代表方劑:治風六合湯、當歸飲子、防風當歸散、桃紅飲等。
3.活血止血
治療出血的病證,不能單靠止血的藥物。對於出血而有瘀血見症者,由於瘀血不去,血不循經,出血不易停止,故當應用活血化瘀之法,求其“經脈以通,血氣以從”,達到血行而止血的目的。但要重視“善止血者,且無凝瘀之弊”的原則,在選方用藥時,必須採用既有活血、又有止血作用的方藥。
常用藥物:旱三七、茜草、蒲黃、仙鶴草、花蕊石、小薊等。
代表方劑:蒲黃散、茜草根散。
4.化瘀逐水
瘀血阻於肝脾脈絡,或心陽虛衰,氣滯血瘀,導致水溼內生,症見肝脾大,脈絡怒張,面色灰暗,唇舌紫褐,兼見腹水肢腫,必須運用活血化瘀、行氣逐水之法,使其血活水消。
常用藥物:澤蘭、赤芍、桃仁、紅花、當歸尾、丹皮、丹參等。
代表方劑:澤蘭湯、化瘀湯。
5.活血通絡
因肌表經絡阻滯,營衛不調,氣血不暢,而引起肢體關節疼痛、腫脹、麻木、拘攣、僵硬、伸屈不利等症。治療上宜用活血通絡、蟲類搜剔之類的方藥。
常用藥物:路路通、絲瓜絡、王不留行、川芎、紅花、皂刺、斑蝥、蜂房、地龍、老鸛草等。
代表方劑:身痛逐瘀湯、著痺驗方。
(三)作為方劑中的輔助藥物
1.疏風活血
本法常用於風寒阻絡、經脈收引所致的瘀血頭痛或關節痛。治療時要在疏風為主的方劑中佐以活血藥物,這樣不但有利於血活絡通,而且有助於養血祛風。
常用藥物:當歸、川芎。
代表方劑:川芎茶調散、人參敗毒散、防風湯等。
2.清熱活血
如化膿性感染,癰疽瘡瘍的初起,發生赤腫焮痛,乃因熱毒鬱結、氣血不通所致,因此在運用清熱解毒以消除病因的同時,佐以活血行瘀,以達到熱清腫消、血活痛定的功效。
常用藥物:赤芍、丹皮、乳香、沒藥、皂刺、當歸尾等。
代表方劑:仙方活命飲、犀黃丸。
3.涼血活血
熱邪入於營血,症見斑疹、譫語、舌質絳紫等,乃因熱毒傷陰、血行不暢所致。治法必須應用清營涼血結合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藥物: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等。
代表方劑: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4.溫經活血
陰寒內盛往往引起血脈澀滯,發生瘀血的病證。這種情況多見於陽衰陰凝的瘀血證,或婦女衝任虛寒、瘀血阻滯的月經不調。治法必用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法。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當歸、川芎。
代表方劑:急救回陽湯、溫經湯。
5.理氣活血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證,多與情志失調、肝失疏洩有關,所以臨床表現以胸脅疼痛、脹悶為主。在方劑組合時,應在疏肝理氣的方劑中佐以活血養肝的藥物,促其氣血流暢,疼脹得解。
常用藥物:川芎、當歸、延胡索、赤芍、丹參等。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
6.益氣活血
“氣為血之帥”,血液流行周身,全靠氣的推動,如中風病的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疲乏無力,多因氣虛不能運血,瘀血不能養筋而致。故在治療時,多用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的方法。
常用藥物: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
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黃芪桃紅湯。
7.補血活血
陰血不足,營虛血滯。症見月經不調、崩中漏下、臍腹作痛。應用補血法時,要做到補而不滯,活血生新,故用補血活血、動靜相須的方法最為適宜。
常用藥物: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
代表方劑:四物湯、雞血藤湯。
好書推薦
瞭解15種中醫治法知識,提高臨證水平——
本書系統地梳理了歷代中醫治法學理論,對15個大法溯本求源,對其源流、概念、外延、內容、應用等進行系統整理與回顧,介紹了歷代治法的配伍、應用技巧與規律來展示了治法的綜合運用思路、技巧及臨床應用情況。同時,本書遵循中醫理論,系統總結中醫治療規律,不但示人以法、示人以方藥、由方見法,而且示人以規矩、予人以技巧。切合臨床實際,立足實用。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周次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高洪春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