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10月23日,北京醫院宣佈,內科主任醫師李宏義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體組織液迴圈網路”的解剖學結構,並提出“組織液迴圈網路”學說,即在已知的血液迴圈系統、淋巴迴圈系統之外,人體還存在第三種體液迴圈系統——“組織液迴圈網路”系統。該研究有望建立一種新型給藥方式,即在穴位區注射藥物,透過與這個穴位連線的特定組織液迴圈網路,有可能實現針對特定器官的靶向藥物治療。
李宏義表示,研究工作由其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單位,前後歷經16年。人體中存在大量的組織液,約佔成年人體重的20%。迄今為止,國內外研究對組織液是否全身迴圈尚不明確。李宏義團隊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體組織液迴圈網路”的解剖學結構,這種組織液流動網路廣泛分佈在靜脈和動脈外膜、神經和面板等部位的纖維結締組織中,並與人體四肢遠端的穴位相連線;研究團隊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組織液迴圈網路”學說,即組織液不僅在區域性擴散,而且能夠像血液、淋巴液一樣全身流動,在血管外膜、神經和面板等多種解剖學部位形成組織液迴圈網路。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在已知的血液迴圈系統、淋巴迴圈系統之外,人體還存在第三種體液迴圈系統,即“組織液迴圈網路”系統,並開拓從組織液迴圈網路的角度研究經絡穴位的新領域。
北京醫院副院長張烜介紹,李宏義研究團隊原創性發現提示我們,人體記憶體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液迴圈網路,“全面深入系統解析其中奧秘和功能,將對我們重新認識和理解心血管迴圈系統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學功能及其異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開全新的研究篇章,例如,動靜脈管壁及其周圍的組織液流動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壓等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對於血管和器官炎症、區域性免疫應答微環境影響等。”
張烜表示,這一研究成果還有望建立一種新型給藥方式。傳統的藥物運輸途徑主要是透過血液迴圈系統將藥物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難以實現針對靶器官的“點對點”輸送。據瞭解,中醫臨床會採用“穴位注射”治療疾病,在“穴位注射”,透過相應的“經絡”傳輸,達到治療的目的,其背後的機制一直不清楚。“李宏義研究團隊的工作,如果繪製出與體表穴位相關的人體組織液迴圈網路圖譜,將不僅為傳統‘穴位給藥’治療提供一種全新科學的解釋,也將科學系統地建立一種新型給藥方式,在穴位區注射藥物,透過與這個穴位連線的特定組織液迴圈網路,有可能實現針對特定器官的靶向藥物治療,從而避免全身給藥對其他相對正常組織器官的不利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指出,組織液迴圈網路學說有望發展為一項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基礎科學原創性理論,將有可能把中醫和西醫真正結合起來,創造一個全新的醫學模式,建立起一個包括血液迴圈、淋巴迴圈和組織液迴圈的人體完整迴圈系統的宏觀影象,形成一項全新的醫學理論,這其中很可能孕育著一系列新的發現、新的理論和新的技術。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