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產隊解體離現在已近四十年了。
從一九八三年的春天開始,我小隊在大隊幹部的主持下,到各個田間地頭,手拿皮尺的跑來跑去,手拿賬本的算來算去,給各家各戶丈量土地,每人三分。
從此以後這塊地就是個人的口糧地了。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當初的一九五八年把土改時的分給個人的土地集中到生產隊集體經營,到一九八三年,其間二十五年,整個生產隊的所有人財物都歸這個小隊的隊長統一安排排程,把打下的糧食在先完成國家的上交任務,再留足集體的儲備(用於種子,飼料,會戰伙食)糧後,最後分與全小隊所有社員,以解決這些社員的一年吃飯問題。
是生產隊這個集中把一年這些地產的糧食統一排程,才保證了中國的工業化的順利進行。
有人說,中國的工業化從起步到壯大是農民發揚了高尚的風格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的體現是得益於國家的領導有方,措施到位。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是幾千年的農耕古國,一代代農民都是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經驗技術越來越豐富,熟練,怎麼卻越耕越窮?越耕國家越落後,導致至大上個世紀的一八四0年開始,世界上一些早期遠不如我國的邊遠蠻夷蕞爾小國家逐漸發展強大先進起來,
敢於同我泱泱大國,巍巍中華挑戰,卻屢屢取勝,擄我金銀,辱我尊嚴,強割土地,踐踏我主權,奴役我民眾,殺我同胞,視我國如無主之物。
這也是我們的農耕社會與西方強盜社會的一次碰撞。
我們的中華民族向來是禮義之邦,講求的是與鄰為善,而不是講侵略欺壓搶奪別國為榮,為樂。
而外國如英國他是個小島國,四周是海,他們就以海上貿易生活。因為大海與世界相連,隨著航海的技術日趨發達,他們發現有很多落後的族群,以及他們分散無組織的狀態,就對那些土地進行佔領,奴役,或者屠殺那裡的土著人。
把他們的土地,財富據為己有,他們的人民做為奴隸為其創造財富。
就這樣這些海中島國如英國逐漸演變為強盜,他們在日復一日的搶奪中,他們的搶奪本領得到強大。
如先是發明先進的紡線織布機,後又改進了蒸汽機。
蒸汽機的使用解決了人力的束縛,使各項生產的效率大增,可以生產大量的鋼鐵,把鋼鐵加工成輪船,槍炮。
他們在與世界上不斷的搶奪爭鬥中,各項工業產品的生產技術不斷的得到提高。
而我們還處於農耕社會,精耕細作而爭取多打糧食呢。
我們都念過小學,學過中國歷史,中國的戰國時期有個秦國,原先他還不算強大,後來用個商鞅開始變法。
這個商鞅把強國問題看的很清楚,也就是必須使國家增加財富。
財富的來源是什麼?
來自於耕戰。
一個是種地打糧,有了糧食可以發展人口,可以養殖禽畜,改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另一個就是戰。
也就是搶奪別人的財富。
而抑制工商:
這裡的工當時是建房子,和做一些奢侈品,如金銀玉的雕刻製作,華美刺繡等。
這些都比農耕省力而暴利,使人放棄農耕而使國家財富減少,也就是國力降低。
商也是一樣,如同賭博,將本求利,把農耕者的財富轉移到非農耕者手裡,使農耕的力量不足從而使產糧能力和產糧人員減少,使國力削弱。
財富這兩種來源,是在自己力量不足時,要鼓勵農耕,農耕產糧使國家人口增加,糧食充足可以和敵人打持久戰。
這時自己力量足了,就可以搶奪別國財富使財富更多。
是商鞅看清了財富來源並付諸行動,使秦國強大於當時其他六國,並將其吞併而統一了中國。
現在咱們面對的就是外國他要增加財富的方式一一搶。
我們怎麼保住我們的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不讓那些以殺我們生命而搶奪我們財產呢?
我們一方面要加緊農耕,以生產出糧食,支援我們也能製造出防禦他們來搶劫的武器裝備的工廠。
由於時間很緊,容不得我們循序漸進,從容不迫的一步一步慢慢來。
這樣我們就得工農業同時加快速度,加大力度。
農業上“大躍進”以期能生產出在保證工業所需的同時,農民自己也能吃飽的糧食。
就當時的幾千年的傳統方式,每畝地平均也就能打一百五十斤糧食。
當時全國六億來人口,二十來億畝土地,能產不到三千億斤糧食,
每人平均不到五百斤,這還要有種子,飼料必須保證,如不算後期增加的工人建設工業,僅政府官員和軍隊就得有五千萬城市人口,他們的吃用要大於平均人口,(因他們不能瓜菜代),
實際農村人口年均口糧不足四百斤,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八百斤的安全線。
這時要發展工業,還要從農村兩億來成年勞力再抽調出五六千萬青壯勞力,不種莊稼去進城發展工業,而他們因遠離農田沒有瓜菜可代糧食,和他們所需裝置,儀器,技術等需用糧食換,這樣他們一個人所吃用的糧食比在家的兩個人還多。
如此一來,這在家的農民豐年能吃上三百五十斤,而歉年可以說一百斤都不到。如一九六0年,我大隊年圴每人不到七十斤。(每日人領一兩七錢原糧,年領糧六十一斤二兩),
當時的糧食畝產平均不過一百五十斤,在抽出四分之一左右的農民進城當工人後,農田人力變少了,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程度,又抽出近五百萬的農民走進教室來教兒童們的文化知識。他們就是民辦教師。
又由於當時的國際上美蘇兩大國經常搔擾,威脅邊境,因而青壯農民還要協助國防而經常搞民兵拉練,致使農田裡的勞力大為減少。
為了提高農田的抗災能力,全國修了為數眾多的水庫和與之配套的輸水乾渠支渠。
這樣糧食還有一項用途,那就是留出一部分做水利糧。
咱家我的大哥就常年在水利上打更,每天補一斤水利糧。
因為工業上需要的資金太多了,而資金的來源一多半得用糧食去換,所以太希望農田多產出糧食了。
這隻有在農村成立生產隊,把每年打的糧食在保證農民的最低需求下,把所有糧食能如數上交國家。
也只有在農村成立生產隊,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釋放出農民的所有潛力。
有人說,農村生產隊的社員幹活磨洋工,那他是沒在生產隊幹過活。
這幫男女老少社員在生產隊幹活那速度,那效率,那質量比個人單幹高多了。
那幹活象搶似的,爭先恐後,一個比一個快,我在生產隊鏟過地。
那是鏟一片苞米地,我是後去的,我去時,那幫姑娘,媳婦已鏟到地中間了,緊忙我鏟到地中間,那幫社員已鏟到頭返回來又要攆上我了。是隊長給我留面子別在那丟人現眼了,把我打發幹別個去了。
後來分田到戶後,我割自己家地的高粱,使出渾身十二分力氣,起早貪黑的一天,才割了二百五十梱。
生產隊那幫姑娘媳婦兒隨便抽出一個來都能割四五百梱,那個婦女隊長一天能割七百梱高梁。
不是她〈他)們天生幹活手快,那是在集體人堆裡幹活逼出來的快手。
從全國的歷年糧食產量表上就能看出來,
從一九四九年的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八噸到下表的一九七八年的三萬零四百七十七噸,增長了二點六九倍
就算三十年,糧食產量翻了二點六九倍。
如此計算,若是極大提高了種田積極性的分田單幹的後三十年,國家產糧的二00七年應產糧:
3萬(萬噸)x2.69=8萬〈萬噸)
沒打出那些少那些:是?
那時的產量可是一秤一秤稱出來的,不是評估出來的。
解放前幾千年的糧食產量始終在原地徘徊,是農村生產隊發揮出來的沖天的生產幹勁才會有如此突飛猛進的變化。
農村生產隊在減少那麼多人(當工人進廠五六千萬,當民辦教師五百來萬,又修水利,抗洪搶險,民兵訓練,孩子不在農田幹活去進學校接受文化,讀完小學,讀中學以致到保送到大學。
這在過去可都是農民一家家生活生產的小幫手啊。
還有人說農村生產隊養懶漢,我說不如說養神仙。
這些農民他們在生產隊的隊長的指揮下,創造了人間奇蹟。
有人說,生產隊那時不好,最大的感覺就是吃不飽。
這個是事實,但吃不飽何止是在生產隊時期,在解放前也是可以說年年吃不飽,哪家不是都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若不然也不會在過年的時候貼對聯的橫批上寫“連年有餘”,勤儉人家慶有餘的良好願望了。
我的鄰居家在解放前是個富農。
他家二嫂我在二十來歲時,她就五十多歲了,她對我講她剛到他家當小媳婦兒時,結婚三天就起早給全家二十來口人做飯,每人一小瓢米定量,全家人吃飽後剩下後她收拾過去再在廚房糊弄一口就算吃飯了。
就那樣,她的老婆婆還偷著把她準備給全家人每人一小瓢米做的飯有時不剩的情況下,又把她舀好的米又往米櫃裡舀回一瓢。
那種精打細算的精神發生在好過人家。
更何況普通人家了。
就是糧食夠吃一家家也是省之又省的吃。
也就是說幾千年的農村人都在吃不飽的狀態。
而生產隊最嚴重的時期就是一九六0年,在多種原因造成的農村人口嚴重缺糧時,上邊發現後也是隨即補救,允許農民有自留地,允許小開荒,緩解農村因支援工業而導致的捱餓情況。
那時人特別能吃,也與當時的氣候有關係。
都知道天氣冷,人餓的快,飯量大增,這是體內需要食物產生熱量抵禦寒冷。
如若象現在這種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也不至於那麼能吃。
加之那時勞動量太大了,我說過生產隊那時,社員幹活就象短跑運動員聽到發令槍響一樣,一個個使出十二分力氣,爭先恐後的奮勇爭先。
又一年到頭沒有閒時候,忙完農活,忙會戰治山治水,修梯田,攢糞積肥,抗旱排澇,一年幹出自己單幹三年到五年的活。
他飯量能不大嗎?
只有生產隊的把社員集中起來,又把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才會以農民的一己之力,成功快速的把中國的工業所需支撐起來。
我們中國的工業化成功,使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外國強盜再也不敢欺負我們了,使我們國家從建國到現在七十多年了,再無戰火,再無動亂。
經過那生產隊的二十五年的節衣縮食發展工業,使我們的農民從此告別了捱餓。
有人說是分田單幹才開始吃飽飯了,其實在生產隊後期,允許生產隊搞副業了,捱餓情況就大已改善。
生產隊解體,搞活經濟,活躍市場,一些人把儲備糧投放市場,緩解了市場的缺糧情況。
隨之氣候變暖,一些高寒地區原來種低產作物如高粱而改為種高產作物如水稻。
由於氣候變暖,一些地區一年一茬變兩茬,兩茬變三茬,這也間接的增大了糧食產量。
加之化肥,高產種子相繼普及推廣,而種地不象早期那麼一年到頭那麼忙,那麼累,也是飯量輕的原因。而每年進口那麼多油料(大豆,豆油等),使人們肚裡不缺油水,這些都是現在不餓的原因。
否則你沒法解釋多數農田拋荒還不缺糧的事實。
農村生產隊的貢獻,農村生產隊的好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扭轉中國從弱到強,從貧到富,從被列強欺侮到被世界景仰的劃時代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