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奧巴馬上臺時,面對的最大困境就是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問題。當時統計,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0%。
而事實上,如果咱們瞭解了美國對失業率統計的方式後,咱們就能明白,其真實的資料並不僅僅只有這些。
那麼,美國的失業人口究竟是怎麼統計的?
關於失業,一般情況下的理解是,只要這個人離開了工作崗位,失去工作了,不論他是當下領失業救濟金,還是正在領失業救濟金,都可以把他劃分到失業人口當中。
但是,美國失業人口資料的統計方式是:當一個人失去工作,並領取救濟金幾個月之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情況下,此人才算真正失業,才能被劃入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中。而一開始失去工作的人並不能算是真正失業。
按這種統計方法,美國的失業人口,就相當於失去工作達到半年或一年以上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把那些半就業或是打零工的人全部算進去的話,美國失業人口的比例肯定更高。
據說,當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就對美國真正失業人口資料做了一個報道,報道稱:到2 010年年初,這個比例應該接近19%。
19%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奧巴馬接任總統的期間,每五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失業的。
這種現狀怎麼能讓奧巴馬接受呢?為了降低美國失業率問題,於是奧巴馬的團隊就開始努力工作了。
查詢失業率問題背後
首先他們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查詢是什麼導致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
結果奧巴馬的團隊就來了一次調研後的自問自答:
為什麼美國失業率這麼高?
因為美國大量的工廠關門了
為什麼這些工廠會關門呢?
因為美國自己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美國的消費者不買本土產品。
為什麼美國的消費者不買本土產品?
因為美國的消費者不喜歡買本國的產品,只喜歡買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廉價產品和日本的高品質產品。
一系列的自問自答後,奧巴馬終於找到了減少美國失業人口的方法,那就是必須要讓美國人不買高品質的日本產品和廉價的進口產品,只有這樣,美國的工廠才能開工,美國的工人才有機會就業,失業率才能下降。
要打擊廉價的進口產品,這個很好辦,奧巴馬只要透過貿易大戰逼迫出口國貨幣升值就好了,因為只要提升了他們本國貨幣的幣值,他們在出口方面成本高、無利可圖了,那些出口廉價產品到美國的國家自然就不願意繼續加大出口量了。
至於如何打壓日本的高品質產品,當時,奧巴馬得出了一個結論:只能開啟美國版“潛伏”。
既然要搞“潛伏”了,那美國當時打算拿誰“開刀”?
豐田!
有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當初美國針對的是豐田,而不是其他的日本品牌呢?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因為當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汽車都賣得不太好,賣得不好就意味著工廠面臨著隨時關門的風險,一旦關門,就會造成汽車行業工人大量失業,同時也會引發到其他零配件的工廠出現大面積失業問題。
面對當時美國三大汽車可能面臨的失業問題,乃至於未來可能波及的嚴重後果,有著藍領階層代表之稱的奧巴馬,只能從日本最高品質的豐田汽車下手,因為只有把豐田搞趴下了,就很容易波及到日本那些比豐田品牌更差的企業。
這不單單解決了美國失業率的問題,還回饋了那些曾經幫助它進入白宮的汽車藍領。要知道,當年奧巴馬就是以汽車工會為首的這些藍領工人把它送入白宮的。
既然目標很明確了,那麼當時奧巴馬要如何讓美國人願意買美國國產的汽車呢?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講法律,講理不講情的國家,要想讓美國民眾自主選擇購買美國本土的汽車,曉之以情是很難實現的。
於是他們就想到了要讓美國的民眾痛恨日本車,讓他們認為日本車的質量不行,讓他們內心認為日本高品質產品質量有問題,然後他們只能放棄以前的日本車首選,轉而選內心排第二的國產汽車。
因為,他們知道,靠號召美國人發揮愛國精神而買美國國產車,美國人是不會幹的。
方向明確了,美國版“潛伏”計劃就開始了
一、首先要做的就是物色人選
有了方向以後,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物色人選,當時他們選擇的人就是汽車行業的精英律師,說起這個人,咱們可以瞭解一下他的歷史
1 990年,福特找到一位肯真心為美國政府賣命的人——比勒,並把他送入了福特汽車的“黃埔軍校”——青年領軍訴訟律師訓練團。
當然了,福特每年都會在全美物色16名汽車律師進入它的“黃埔軍校”,比勒也是其中之一。
學習完以後,比勒就加入了福特全球總部的法務部接受特訓,除了對他進行法務上的培訓,還讓他親自下工廠去全面瞭解汽車生產研發的整個過程,然後再培養他將法律和汽車製造的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她成為一個既懂得汽車技術工程研發又懂法律的專業人才。
這個叫比勒的律師也不負所望,自從1 997年開始,從來沒打輸過一場官司。
按理來說,福特自己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應該為己所用,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福特竟然沒有把這個高手留在自己公司,而是把他掃地出門了。
- 比勒打入豐田
比勒被趕出去後,福特並沒有拋棄他,而是讓他去了一個獨立的律師行做律師。
然後,福特照樣將自己公司的案子全部交給這個律師行,但指名只要比勒幫忙打官司。
當然了,福特在這期間也不忘透過豐田的渠道,來間接告訴豐田的領導:如果你們日本豐田想在美國順利的賣汽車,順利的經營下去,而且還不被消費者告,那麼你們就需要一個好律師,一個過去從來沒有吃過“敗仗”的律師。
不用想,豐田最後就找到了比勒,因為在整個美國,除了比勒以外,幾乎沒人能像他那樣做到從沒敗訴過。
就這樣,豐田找比勒當了他們公司的首席律師顧問,掌管豐田對外所有打官司的案件。因為,豐田想要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找一個美國當地的律師,而比勒就是最好人選。
進入豐田以後,從2003年到2007年,比勒代表豐田總共打了12場官司,從來沒敗過。不管這些官司到底是誰對誰錯,哪怕是豐田當年確實存在一些質量上的小問題,但都透過比勒的三寸不爛之舌應付過去了。
嚐到律師搞定一切的甜頭以後,豐田開始大幅度的擴張,認為只要有一個好的律師,什麼都可以解決。
比勒在豐田呆了四年時間,也就是這四年時間,比勒屢戰屢勝的戰績不僅打破了豐田傳統的利用高品質來開啟市場的策略,還給豐田訓練出了另一個思維:“擴張第一,質量第二”
- 比勒離開豐田
2 007年九月,比勒突然離開豐田公司,為了感念比勒為公司做出的貢獻,臨走前,豐田還給了他370萬美元的遣散費。
離開豐田後,比勒一開始並沒有將自己在豐田幾年做的“壞事”公佈於眾,豐田在比勒離開的兩年也算風平浪靜,直到2 009年,比勒突然丟給豐田一份厚厚的起訴書。
可見,奧巴馬當年選的人選,就是在汽車律師行業屢戰屢勝的比勒。
二,開始反咬
2 009年7月中下旬,比勒突然向美國洛杉磯加州東部地方法院提交了一份對豐田的起訴書,據說這份起訴書厚達75頁。
為了避免遭到媒體的質疑,也為了避免民眾指責他不遵守信託責任和職業道德,比勒含著淚說“我的良心驅使我要檢舉它”。還在公開說明書上表示:
在他擔任豐田首席律師的這幾年裡,豐田公司隱瞞和銷燬了300餘起因翻車導致受傷跟死亡有關的資訊,同時銷匿了它的車輛在工程設計與安全測試中的違規行為,並藉此逃避法律制裁。
同時他還說:這個隱瞞跟銷燬是得到總公司的默許的
這在美國民眾看來,他們是能接受產品有缺陷的,畢竟人也無完人嘛!但是明知道有缺陷,還故意隱瞞消費者,這是美國人絕對接受不了的。
所以說比勒這段話特別的煽情,美國民眾當時對這個隱瞞事件也特別惱火。
巧的是,正當豐田準備去加州地方法院應訴時,加州一位高速公路巡邏警長駕駛的豐田出事故了,這就加劇了當時美國媒體和民眾的同仇敵愾,真的像這次事件的運作者所預料的那樣,開始恨死日本人了。
後來,豐田不堪壓力,只能宣佈召回380萬輛腳墊有問題的汽車。
而這期間,比勒也不忘記繼續對豐田事件添油加醋,同時,後來出現的汽車事故又繼續被放大,不僅豐田在這次事件中遭受嚴重損失,與豐田有同樣剎車系統的本田也遭到打壓,最後把豐田、本田以及日本其他的汽車搞得極其狼狽。
三:拉胡德“胡言亂語”
好巧不巧的是,正當豐田汽車在美國被一次次召回時,2 010年2月1日,奧巴馬的好友美國交通部部長拉胡德突然下令讓美國交通部擴大對豐田突然加速問題的調查。
除了要求調查,拉胡德還在2 010年2月3日的國會聽證時,突然莫名其妙說了一句“建議豐田使用者停止駕駛豐田車”
這句話一出,瞬間把豐田的股價 搞低了六個百分點。可笑的是,一個半小時後,拉胡德又突然冒出來道歉,說自己說錯話了,說自己不是叫大家不要開豐田車,而且建議去豐田的經銷商那裡查一下,不要搞錯了。
哈哈哈,美國這個部長冒出來的可及時啊!
後來,豐田在美國的銷量就在比勒一次又一次爆料中降下來,據說,僅2 010年1月份,福特的銷售量就上漲25%,通用上漲了13%,豐田的銷量直接下跌16%。
一場讓美國民眾憎恨豐田,憎恨日本汽車品牌,甚至憎恨日本其他品牌,轉而改用國貨,降低美國失業率的“潛伏”“間諜”狙擊戰,終於大獲成功。
~參考書籍《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
【作者簡介】:
萬子嫿:學者
感謝您的閱讀,如能轉發,甚幸!
圖片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必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