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論是小編自己本身、或聽朋友述說的、或者在街上行走時看到,我們大多數家長會在與孩子相處中因為孩子不按時睡覺、不好好吃飯、沉迷電視、遊戲、作業沒完成好、成績下降等等事情中,選擇了粗聲大氣地吼孩子,甚至指手畫腳的,想讓孩子“就範”,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好。但往往事與願違,孩子越大家長會越覺得孩子不聽話,並未按家長所期望的溫順、乖巧的長大。
其實父母的吼罵不僅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還會帶來三個大問題:
1、孩子變得膽小且沒有安全感。在父母的吼罵下,孩子就會開始變得膽小怕事,久而久之,只要父母一旦大聲說話之後,他們就會開始表現得極其害怕,非常沒有安全感。
2、形成討好型人格。要是父母長期採用吼罵的方式就會導致孩子的內心感覺到無限委屈傷心。而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孩子往往就會開始順著父母的意思,主動討好父母。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開始出現討好型人格,面對類似情況他們首先委屈自己選擇討好他人。
3、孩子會學到錯誤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吼罵方式是他們的教育方式,而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未來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就難免也會採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吼罵並不能解決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問題,實際上有一條關於溝通的定律,是所有父母都應該知道並熟練掌握的,這就是著名的“55387溝通定律”。
(影片來自騰訊影片“樊登品讀”)
所謂“55387溝通定律”。
由三個百分比組成,即55%+38%+7%=100%。
其中,溝通中的態度佔據55%;溝通時的語氣佔據38%;溝通內容佔據7%。
從這個比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溝通中的態度和語氣兩者對溝通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溝通的內容只起到次要作用。
因此父母可以採用三個辦法,將其運用到親子溝通中:
1、運用合適的肢體語言
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將自己的面部表情做管理,學會採用正確的肢體語言,這樣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備受尊重,他們才願意跟父母進行溝通。
2、降低音量,用平和的語氣
溝通的本質在於說話音量和說話語氣,父母和孩子溝通時,應做到心態平和、用平淡的語氣進行談話。
3、學會傾聽
溝通不是一方的事情,而是雙方一同促成的行為。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時,父母一定要能夠耐心傾聽完孩子的心聲之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切勿中途打斷孩和隨意點評。
55387定律提醒我們:在和孩子溝通中,“說什麼”很重要,但不是溝通目的;溝通的目的是完成資訊的有效傳遞。如果我們能用好“55387溝通定律”,有意識地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再去傳遞“7”的內容。只有這樣,溝通才會走到良性迴圈的軌道上。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首都教育”(ID:qgsgwbgs)、“現代家長微平臺”(ID:gh_c9eeffd3fe2e)、“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宣告: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