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你有沒有走進電影院,相信你都被一部電影——《長津湖》刷屏了。在電影裡,觀眾被帶到千里之外的冰天血地,重新認識了這場曾經討論度並不高的戰役。戰況慘烈,有如切膚之痛,狂轟濫炸的三小時血肉齊飛,彷彿夢魘無窮無盡。只有和戰士們撐到最後,才深深感到戰爭的殘忍與和平的可貴。
最令人心痛的,不僅是那些壯烈的犧牲,還有兩軍裝備後勤條件赤裸裸的對比。這邊,當志願軍穿著單衣臥在雪裡,凍土豆都成了恩賜的美味。
那邊,美軍軍官正享受著溫暖的帳篷,討論咖啡加不加糖。
在志願軍的前方,是美軍絕對的制空權,是武裝到牙齒的大兵,是優越充足軍備築起的銅牆鐵壁……電影裡的槍林彈雨或許過癮,然而在零下三十度的條件下,第9兵團不少槍械都因為氣候寒冷而收縮變形,槍栓拉不開,炮彈塞不進,射擊時卡殼,手榴彈成了空炮,面對火炮和坦克,志願軍的條件遠比電影所展現的更為惡劣。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的步兵槍支被叫做“萬國牌”,裝備五花八門,有美製、蘇志、德制、日製甚至舊中國製造。正是這些舊戰場的存貨被志願軍們使用到了極致,才抗住了美軍的飛機和大炮,熬住了接近勝利的一刻。
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之際,讓我們看看這些鞠躬盡瘁的“萬國牌”們。
·步槍·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抗美援朝是一場慘烈的“小米加步槍”勝利,即便如此,步槍也是志願軍稀缺的軍備資源……
38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在中國俗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但是志願軍入朝初期,包括在1950年的長津湖戰役中,七連的戰士最主要的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在抗日戰場上繳獲的大量三八式步槍,作為戰利品直到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仍然是志願軍的主力裝備。三八式步槍精度出色,後坐力較小,操作和彈藥補給都易於操控,志願軍用三八大蓋都非常順手。
捷克VZ24短步槍
1924年,在毛瑟1898型步槍的基礎上,設計出毛瑟1924標準型步槍。在德國一戰戰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得到生產權,布林諾兵工廠對其進行了細微的改進,命名為VZ24短步槍。
因為VZ24短步槍槍身和當時國內其他老型號步槍相比,槍身較短,騎兵可以當作卡賓槍使用,同時還比其他步槍多兩個槍帶環,總共四個,因此在中國俗稱為“馬四環”。
捷克VZ24步槍和其他使用7.92毛瑟彈的步槍在中國統稱為79式步槍,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象徵兵器,被中國戰士運用得如魚得水,在抗美援朝初期,仍是志願軍常見的槍支。
·輕機槍·
衝鋒槍,即手提式輕機槍,步槍主要用於中遠距離作戰,衝鋒槍的靈活性則是為近距離作戰而生。輕機槍最大的特點即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
英制司登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結構簡單,效能一般,全槍只有47個零件,多數由衝壓工藝製造,採用自由式槍機結構開膛待機,左側水平供彈方式,可在自動與半自動射擊模式中切換。
司登衝鋒槍從誕生到退役,經歷了6種型號的改良,分別是MkI,MkII,MkII S,MkIII,MkIV以及MkV。其中MkI是最初的基本型號。MkII型則是司登衝鋒槍生產最多,也是最常見的一型,與MkI相比為了進一步降低造價,MkII更輕巧,卻也更加粗糙,是司登衝鋒槍產量最高的一款型號。
低成本使得司登衝鋒槍適合大規模生產,雖然有“走火王”的稱號,作為戰時應急製造的典範,終究成就為一代明槍,在解放時期作為剩餘物資被大量輸入中國,在戰場上被繳納的數量也相當多,繼而再配置到志願軍使用。
M3衝鋒槍
衝鋒槍是大量裝備與前線士兵的量產物,美國受司登衝鋒槍啟發,設計出一款同樣廉價耐用,可以在戰士大量生產的M3衝鋒槍。和結構簡陋,容易走火,安全性差的司登衝鋒槍比來,M3衝鋒槍威力更大,操作效能更好,戰士更願意使用靠譜的槍械,是志願軍入朝初期主要裝備的衝鋒槍型號。
M3衝鋒槍體型粗獷威猛,極具震懾力,由於出生於汽車製造廠,被人們戲稱為汽車潤滑用的“黃油槍”。射擊也如浸了油般順滑,穩定性好,精度更高。
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林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口徑7·92MM,表尺射程1500米,槍管過熱可快速更換,其槍管上的提把不單方便更換槍管同時也方便持槍。
ZB-26輕機槍除了裝備捷克軍隊外,還大量外銷。其中中國是採購使用數量最多的國家,不但採購,而且大量仿造。抗戰期間,中國已自產數萬挺ZB-26輕機槍。因效能良好,能大量製作,在抗美援朝時期繼續投入使用。
·迫擊炮·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使用的大部分火炮都是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舊式裝備,主要是輕型野戰炮、步兵炮和迫擊炮,絕大部分火炮口徑不超過100mm,在入朝時,部分重型裝備由於運輸關係,還被留在東北。
其中,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座力,大多采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迫擊炮自出現以來,結構無甚變化,大多數迫擊炮仍採用古代火炮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方式和沒有膛線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像是落伍的老古董。但是它具有構造簡單、輕便靈活、火力覆蓋面積大、殺傷力強、最小射程近、射速高、造價低等特點,可毀傷開闊地及掩體內目標,破壞各種野戰工事,打擊高大障礙物背後目標。因此,迫擊炮在現代戰爭中仍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武器。
迫擊炮口徑較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60mm、82mm、120mm等口徑都有投入使用。在電影《長津湖》中,最讓美軍頭痛的就是“雷公”頭疼的60mm迫擊炮,充分體現志願軍基層迫擊炮分隊機動靈活、射擊精準的作戰特點。
第一批入朝的第9兵團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抗戰時期繳獲的日式裝備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美軍淘汰裝備。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軍工極難自主研發,產能低下,在槍械不能滿足長期戰爭消耗的情況下,“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奪取敵人武器裝備自己變成了我國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
第9兵團的武器裝備在志願軍當中已十分精良,《長津湖》電影中七連的火力更是屬於志願軍連級單位的天花板,但與對戰的美軍一比還是處於絕對的劣勢。作為一支以輕步兵為主題的作戰力量,志願軍地面部隊沒有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缺乏重火力。
但如影片中展示的那樣,神槍手平河用三八大蓋百步穿楊,主角伍千里用“走火王”司登衝鋒槍打出戰狼之姿,指導員梅生危急關頭靠輕機槍創造奇蹟,炮營雷睢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發揮出迫擊炮最大的武力……在真實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每一位戰士都拼盡了全力,用老舊的武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第三屆航展方在珠海召開,如今,我國已經掌握了高階的自主研發能力,先進的裝備、武器、飛機和大炮成為了我軍底氣。在楊根思烈士墓前,市民自發擺上了“殲-15”和“殲-20”戰鬥機的模型與照片,告慰先烈:“我們有了先進戰機,強大空軍!”
我們不再害怕十美元引發的射殺“遊戲”,我們已牢牢握住屬於自己的制空權。血肉之軀,或不敵冰雪覆蓋,使用著“萬國牌”的“雜牌”志願軍,有著最冷酷的意志和最堅硬的決心。而身體裡流淌的紅色熱血,正是阻擋敵人滾滾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