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MARK: V
降噪綜合能力金字塔:In-Ear Fine Level
去年年底 KT 在上手當時熱度還沒有如今這般高的聲闊 Liberty 2 Pro 時,認為它“應該算是一個細節上有欠考慮、帶著一股數碼廠商氣息的有特點的聲音向 TWS”。從 Liberty 2 Pro 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些跟 TWS 主流前進道路跟得不算很緊的特徵,比如擁有碩大平整的面板卻不支援觸控操作,比如不具備佩戴識別……但是你又能從它身上看到很多傳統音訊領域廠商和大部分數碼廠商都不願意在高階 TWS 上涉足的東西,比如 HearID 和龐大的預設 EQ 資源,比如對於產品質感的打磨……
我一直認為 TWS 某種程度上的 final answer 還很遠,但是 Liberty 3 Pro聲闊小金腔的到來,出乎意料地把我跟那個終極答案的距離,拉近了相當多。至於為什麼,我先在文章的開頭給出幾個關鍵詞吧——目前拔尖的聲音表現、便利且人性化的降噪能力、良好且穩固的“豆”形態佩戴、穩定性不錯的 LDAC 支援、更進一步的 DSP、以及依舊優秀的 APP。
包裝依舊延續了 Liberty 2 Pro 的精緻程度,但是配置要更加豪華。Liberty 3 Pro 的包裝內配備了4對耳帽、4對耳翼,也少不了 USB-C to A 的充電短線,整個包裝看上去還是保持了高檔次。
外觀上,小金腔的充電盒整體設計和上代並無特別多的區別,只不過在做工細節上進行了最佳化,手感與降噪艙的充電和基本一致,表面有類膚質塗層。向上一推,蓋子便開啟,手感還是非常出色的,足夠當作一個手把件來玩。內部的 LED 指示燈位置移位到接近耳機本體導管處的地方,在暗處開蓋,內部的細節會顯得更有結構美感。延續了上一代的優秀空間排布,小金腔的充電盒空間足夠讓耳機搭配其他第三方耳套後妥善放置。做工相當不錯,無論是充電盒還是耳機本體都可以說是嚴絲合縫。
這次聲闊基於耳翼、耳帽(矽膠套)以及腔體總體結構三位一體地給小金腔優化了整體結構從而改善佩戴,他們將這套方案稱為 Fusion Comfort——超舒耳佩戴。首先,耳帽即矽膠耳套部分,採用液態矽膠材質。外側材質非常軟,可以與耳道口緊密貼合,且對於耳油偏多的人群來說,這個耳套材質極易清潔。內側材質很硬,可以看出內部進行了固化處理形成了一個類似卡口的結構,能夠牢固地卡在經過專門設計的金屬導管上,安裝時有很強的定位感。其次,小金腔配備的四種規格耳翼包含了一種 mini 耳翼、兩種大小的空氣耳翼以及一種相對傳統的環狀耳翼。相較於傳統的耳翼結構,小金腔的空氣耳翼與耳機腔體上的卡位進行貼合從而保證其安裝後不易隨著使用者調節佩戴旋轉,這套耳翼可以有效起到支撐作用,且保證了舒適度。最後便是腔體的空氣舒壓結構,其實就是前後各開了氣孔保持氣壓平衡,這個結構結合了佩戴與聲音兩方面的考量。實際感受下來,我個人使用預設1號耳套和空氣耳翼,舒適度和穩固性都沒有什麼問題,基本算是這種大號 Buds 形態的真無線裡佩戴成熟度最好的之一了。結合 IPX4 級別的防水,日常運動場景也沒什麼問題。
續航方面,官方標稱搭配充電盒在降噪與 LDAC 關閉的情況下最長連續播放32小時,且低電量狀態下快充15分鐘可播放3小時。同樣,無線充電的支援也少不了。個人實際測量結果,使用 LDAC 編碼協議連線 Google Pixel 4 混合播放流媒體音樂(Apple Music Lossless & Spotify)與播客節目(小宇宙 APP),僅耳機連續播放時間為3小時26分鐘,考慮到 LDAC 協議需要非常大的電量消耗以及降噪的耗電,這個成績其實算是很不錯的。切換到 AAC 協議連線且關閉降噪,那麼續航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關於降噪,這次聲闊對於小金腔的自適應降噪技術進行了著重的突出。在之前,HearID 這個名詞被運用在聲闊給自己的耳機所進行聲音自適應調節的功能內,如今 HearID ANC 則進一步地將“個性化”的理念貫穿到產品上。在開啟 APP 後,點選HearID ANC進行測試,完成測試後自動進入自適應模式。當有非常明顯的噪音等級變化時,比如從圖書館的閱讀區走到大廳,明顯人聲噪音會有幾十分貝的變化,那麼此時自適應降噪的變化也是明顯可感知的。但是在非明顯環境切換的情況下,目前 HearID ANC 可以提供的降噪效果變化明顯程度就不會特別高。與索尼的自適應降噪不同的是,聲闊的自適應演算法似乎是基於所處環境的噪音聲壓級以及頻段型別所判斷應當選擇哪種降噪模式,後者則基於運動識別感測器的資料。很難說哪個是相對正確的思路,兩者皆有可取之處,一切還得看實際體驗效果。我對於自適應降噪的看法是,環境是瞬息萬變的,即使演算法足夠成熟,但是僅靠聲音資訊或者運動感測器資料,並不能像佩戴者那樣真正做得到“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現階段自適應降噪這個概念還是有相當大進步的空間的。不過無論怎樣,這個發展方向是要比單純做降噪本身是要更凸顯技術難度一些。
降噪深度方面,在開啟最強檔降噪之後,對於低頻及中高頻的降噪能力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對於中低頻,尤其是一些聲線厚重的人聲,降噪深度距離頂級還差一點距離。頻寬覆蓋總的來說還不錯,能夠對於一些相對偏頻響兩端的噪音進行抑制,個頻段降噪能力比較平均。通透模式的自然度應該算是達到了目前聲闊所有降噪產品裡的新高度,可用性也有一定水平。耳壓感不算明顯,尤其是在中低檔位下,降噪模式的耳壓感幾乎可以忽視。降噪模式切換對於聲音風格的影響不明顯。
綜上,Liberty 3 Pro 聲闊小金腔可以在我的降噪綜合能力金字塔中拿到 In-Ear 品類的 Fine Level。
通話質量方面,六麥克風 AI 上行通話降噪的效能相對於降噪艙已經在同價位堪稱優秀的通話水平上再進行最佳化,目前來說,在大風環境下,Liberty 3 Pro聲闊小金腔的通話質量仍然可以達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效果。日常使用,降噪對於通話語音的影響並不算大。
聲闊 APP 仍然提供了完整的模式設定選項和韌體更新系統,這點還是保持了一貫的作風。小金腔的操作邏輯跟 Liberty 2 Pro 有了相當大的不同,還記得我之前對於前代產品有著碩大面板卻還是設計按鍵操作的吐槽,如今小金腔作為後繼者,終於切實地利用了那塊平整的面板,可以結合 APP 設定自定義雙耳的不同操作。操作識別的靈敏度很好,誤觸機率不大。佩戴識別的加入也是比前代更加優秀的點,佩戴識別的識別率沒什麼問題,但是靈敏度在後續的韌體中還有提高空間,可以適當加快識別後的操作控制速度。
最後,來聊聊最讓我驚豔的部分:聲音體驗。
前文提到,在確保佩戴舒適性方面,聲闊給小金腔設計了一套空氣舒壓結構,這套氣孔自然也與聲音密切相關。由於採用了 ACAA 2.0 同軸圈鐵單元方案,那麼洩壓孔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小金腔的前腔體是金屬材質,與導管一體成型後內部固定著動鐵單元(負責高頻),是聲闊獨家定製版本。後端放置一顆直徑為10.6mm的動圈單元負責中低頻。可以這麼說,小金腔的聲音表現終於在這個價位達到了降噪 TWS 耳機裡面相當優秀的水平,硬素質層面能夠與千元級的入耳式耳機掰手腕,甚至在中低頻的資訊量上可能還與很多有線產品比起來有一定的優勢,在單元配置與腔體聲學設計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數碼廠商在這一個價位能給出的最高水平。堆料方面算是做到了極致。在中低頻的最佳化方面也做到了所有真無線耳機裡面的優秀級別。雖然在自然度上還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大體上結果是相當令人滿意的,而且是超出了我的想象,而這還是基於前代產品聲音已經可圈可點的情況而做出的改變。
以下為實際的聲音描述,如非註明,全部基於 LDAC 模式下得出。
低頻量感中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都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低頻量,控制得非常好。下潛優秀,收放速度中等,但是收得比較乾淨。飽滿度不錯,可以認為這個低頻是一個可以將基音部分位於中下盤的樂器烘托出來,但是又不過分吸引耳朵注意力的一種調校方式。低頻動態很足,但沒有過分突出,沒有可以察覺的頻段汙染問題。
中頻,人聲有一定的距離,線條感相對比較突出。染色也屬於微量,僅在偏高的一些頻段能夠捕捉到一定的染色痕跡,但是是為了聽感做出了一定的最佳化所導致的,並不是專門為了風格化的調整所設定。男聲的質感普遍不錯,對於聲線偏粗和偏細的型別都能夠有效的兼顧到,但是我個人更加喜歡小金腔對於聲線偏細的男聲表現,原因在於之前提到的中頻優秀的線條感。對於女聲來說,小金腔走的也是比較符合原始音色的表現方向,雖然說並不是完全的精準,但是基本的質感與口型等都能夠做到不錯的還原。
樂器方面,吉他的撥絃質感表現的足夠吸引耳朵,琴體本身的質感表現的不錯,但是泛音的量稍微有一定的收縮。在一些錄製相對質量比較好的原聲吉他錄音作品中,你可以感覺到整體的表現有一點緊。中提琴、小提琴表現不錯,線條表現在所有的 TWS 耳機裡面,都算是相當優秀的水平。大提琴的拉弦質感稍微也是有一點緊,但是總體的一個形體感也是領先水平,甚至能夠跟不少千元級的有線入耳所相比。管樂器類,大多數金屬管樂器相對來說也會感覺到泛音有一點緊,不是特別自然,但是基音部分的音色表現都還是相當不錯的。木管樂器部分會感覺到有一點偏亮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聆聽一些單簧管、雙簧管之類的樂器時會稍微比較明顯一些。打擊樂器有一定的刺激感,結像有一定前傾趨勢但沒有過分突出。
高頻亮度中等略偏亮一點點,相對還是比較順滑的,但總體的自然度會有一點影響。透明感還不錯,也是真無線耳機裡面相當不錯的水準了。極高頻延伸在這個價位也是挑不出毛病,跟很多同價位的有線耳機比,都很難聽出半耳朵的差距。
一貫地,儘管採用的是同軸結構,但圈鐵混合結構,還是不談真實的聲場,但橫縱向的空間感還是有的,甚至聲音的“高度”表現也還不錯,聽上去並不十分拘束。解析能力、分離度都比較出色。動態是我聽過的 TWS 裡最好的之一,瞬態表現沒有那麼亮眼,但至少值回票價。
個人還推薦一種玩法,就是給小金腔搭配 AZLA SednaEarfit Crystal 耳套,這種耳套的材質與之前在 RKTALLK 第十一期節目裡介紹過的 XELASTEC 耳套基本一致,之前曾推出過適配 AirPods Pro 的版本,全新的 Crystal 則又有了一種適配相容型 TWS 的款式。我個人購買了一副,偶然間發現,無論從外形、結構上的契合程度還是聲音的提升層面抑或是對於降噪的輔助效果等等哪個方面來說,這個耳套跟小金腔都算是絕配。搭配 SednaEarfit Crystal for TWS 之後的小金腔,中高頻的聲音有了更加明顯的提升,低頻降噪深度有了一定提高,跟導管的契合程度也基本就像原裝專門適配過一樣。有意嘗試的可以自尋購買渠道。
數字部分,聲闊在 APP 裡還是內建了若干套預設均衡器選項,同時也支援自定義均衡器。在歷經HearID技術的最佳化迭代之後,終於,這代的聽力識別系統相對有了比較靠譜的效能,之前幾代明顯的測試過程中出現底噪、測試樣本本身拉不開差距等問題也有解決。
在 APP 中,還有一套連線選項頗為特殊,開啟後,無法開啟降噪功能和 LDAC 編碼協議,即為 Soundcore 3D 環繞音效。對於這套音效,我個人只能說,如果你想要用來打遊戲,那麼空間感、定位感等等可能會讓你感覺“還挺爽”,但是並不適合聽歌需求。至於為什麼這個模式不支援 LDAC,我的猜測是可能演算法需要傳輸的資料量已經夠大了,再加個 LDAC,怕是散熱要出問題。
說到 LDAC,小金腔作為第一個原生支援 LDAC 的聲闊真無線,是不是穩定性上要有進步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在這段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小金腔的訊號穩定性還不錯,偶爾由於工程機韌體原因可能會出現一些 bug,但是在更新後問題便會迅速解決,基本沒有使用體驗上的大問題。
五千字之後,我的結論就是簡單的一句話——目前來說,在聲音與相關技術上,小金腔算是完全坐穩了自己的地位,我現在唯一希望的是,聲闊能夠在後續的產品中,將產品研發的精力繼續往降噪技術研發方面傾斜一些,如果哪一天聲闊的 TWS 成功進入了降噪金字塔的 Skyline 級別,那我個人將會是非常喜聞樂見的。
雙十一預售期間,小金腔的價格應該也會有優惠,歡迎關注各大平臺的實時價格。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Oct 2021
您可以在知乎、公眾號、嗶哩嗶哩、頭條、YouTube、虎撲識貨、新浪微博等平臺發現更多署名為 KingTsui 或 The TDS Studio 的圖文影片創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