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忍了很久了。
現在的國產劇/片能不能好好起名字?
事情從前幾天開始說。
Sir看到一個片名,但是就愣了好久
《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
這到底是《哪吒傳奇》的續集,還是《龍與地下城》的真人版電影?
點進去一看,原來是馬伯庸小說《龍與地下鐵》的改編。
但哪吒又是怎麼一回事?
好吧,畢竟連《傲慢與偏見與殭屍》也是見識過的,我們對片名還是有一定消化能力的。
有的片子本來就惡搞,鬼點子賊多,愛怎麼起名就由他去吧。
可是當影視劇集體不好好起名,一個叫得比一個膩歪,那就有點詭異了。
今天Sir就斗膽來點點名。
首先。
長。
名字長得像一個個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裡面走出來的人物。
你名字起那麼長,以為別人真的有耐心念完全名嗎?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網友縮寫叫做:ssss。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看完名字就已經“憂傷“好吧。
《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為了我,請把名字取短點。
何必呢?
簡單點,當初起名的時候就簡單點,你好我好大家好。
今年三月份的《你是我的城營池壘》。
一千個觀眾眼裡,它就有一千個念法。
放棄了,愛叫啥叫啥吧。
(不信你看上面Sir打錯了片名,也根本不影響閱讀吧)
遠的不說,就說近幾年的。
長標題中,一般是想著搭個古詩詞的順風車。
《寂寞空庭春欲晚》《海棠經雨胭脂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人間至味是清歡》……
聽上去是不是賊古風,賊有文化感。
但是吧,一個個都和原詩詞沒啥關聯,可以說是大型“騙名”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真出自一首詩,唐代劉方平的《春怨》,與劇的內容無關。
《海棠經雨胭脂透》跟故事的聯絡只有一個“海棠”(女主角的名字)。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名字不僅跟李清照八竿子打不著,還跟故事毫不相關。
光看名字你能看出這是一個女性宅鬥劇?
反倒是它的英文名,《The Story of Ming Lan》(明蘭傳)更清晰明瞭。
這是現象一,強行拽文掉書袋,不土不洋,不明就裡。
《人間至味是清歡》,出自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劇名改了一個字,這沒問題。
問題出在這個標題和作品的聯絡,僅僅在於這個名字源自劇中三個角色名“丁人間”“翟至味”“安清歡”的拼貼混搭。
三個人的名字和他們的人設性情沒有明顯關聯不說,它最終也只是講了一個男版傻白甜愛上女總裁的濫俗愛情故事。
所以你取這樣的角色名、劇名,再拉蘇東坡下水的意義何在?
《花謝花飛花滿天》同理,用了林黛玉的葬花吟,但也只是取了三個跟這句詩有關的名字硬靠:花滿天、謝千尋、花無謝。
這都什麼鬼?不怪網友說話難聽,這麼取名是真不可取。
還有一個《何以笙簫默》,此名源自原作者的胡謅的一句詩: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
因為角色名字……
這些都是網文改編的大IP作品,代表了網文趣味對於影視圈的入侵。
網文喜歡把標題取長,以博人眼球,增加辨識度和點選的可能性。
在標題上,都屬於把作品名無意義地複雜化。
但像網文《大主宰》改成電視劇之後,居然叫《北靈少年志之大主宰》。這就是典型的為長而長。
現象二,跟風。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之後,“風起”成為了電視劇的新風尚。
《風起霓裳》《風氣洛陽》《風起隴西》……都已經安排上了。不說你能知道這幾個劇不是一個系列?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火之後,後續作品也想把它搞成宇宙,《三生三世枕上書》
“三生三世”還好理解,就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但“十里桃花”“枕上書”又都是個啥意思?
這股神經病風潮還直接影響了《宸汐緣》,它差點兒就給自己加上了一個“三生三世”的字首。
還有一個《山海經》系列,什麼《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山海經之山河圖》《山海經之上古密約》都算好的。
除了碰瓷古文典籍,明明沒什麼聯絡搞得跟一個系列似的也沒啥大問題。
有問題的是這個:《山海經之小人國》。
等等,《山海經》?還《小人國》?
這都什麼神仙腦回路?
看下圖這畫風,你能想象到它跟《山海經》有啥關係嗎?
你說雖然是中外合拍吧,但你明明是一副《瘋狂原始人》《馴龍高手》的畫風,咱就不能換個名字嗎?
現象三,喜歡用各種奇怪的標點符號。
《春風十里,不如你》《親愛的,熱愛的》《親愛的,摯愛的》《你的時代,我的時代》《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幸福,觸手可及!》……
像《後宮·甄嬛傳》,中間這個間隔符號尚還有點用,表示後一部分屬於前一部分,但以上這些劇名的標點存在什麼有價值的表意嗎?或者去掉又有什麼影響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
按理說,這些標點符號的加入,會給作品上線後觀眾們的搜尋、參與討論增加不便,但他們還是加了,費解。
現象四,卿卿我我。
氾濫於甜寵劇,動不動就是表白體。
你、我、你的、我的:
《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你是我的榮耀》《你是我的命中註定》《你微笑時很美》《我是真的愛你》《對你的愛很美》……
沒有資訊量,雷同化,沒有辨識度。
這就牽扯到國產影視劇的又一個普遍現象,大面積改名。
改名本身無可指摘,問題在於你是改得更好了,還是更差了。
一個經典案例,你能想象《在紐約》和《我在北京等你》居然是同一個劇嗎?
從“紐約”改到“北京”,這名字都還能用,可見這個劇名的資訊含量之低,低到叫啥都能用。
《豔勢番之新青年》改名《熱血同行》。
哦,知道了,你這劇有股熱血氣質,但講的啥故事,啥故事?一概不知。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有的電視劇在二輪播出時還會臨時改名,為的是蹭熱度、傍大腿。
例如《龍珠傳奇之無間道》…...
求求了,你就放過《無間道》吧。
再如《宮鎖心玉》在某衛視重播時就改名《甄嬛前傳》,強行碰瓷《甄嬛傳》。
如果單說雷同的話,國產劇裡的重災區非各種抗戰劇莫屬。
大概是在《雪豹》之後,抗戰劇就開啟了動物園時代。
《黑狐》《獨狼》《雪鷹》《螞蚱》《天狼星行動》《狐影》《野山鷹》《蒼狼》《射天狼》……此類名字層出不窮。
Sir估計業內拍到現在都在感慨動物園動物太少,不夠他們用的。
不只電視劇取名亂來,國產電影更是不逞多讓。
《攻略》系列,從馬楚成的《東京攻略》《韓城攻略》開始,不僅自己炒著《歐洲攻略》這種冷飯,別人也炮製了《愛情攻略》《前任攻略》等等。
“囧系列”火了。
於是就:《車在囧途》《越囧》《這個大叔不太囧》《島囧》《囧賊》《猛龍特囧》《人在驢途》……
恐怖片。
《恐怖電影院》《恐怖浴室》《恐怖畢業照》《恐怖照相機》……
每個公共場所,都可以挨個恐怖一遍。
但出現頻率最高,也是爛片重災區的。
無疑是諧音梗。
每一個片名,都是出給觀眾的改錯題:
《妖鈴鈴》《怦然星動》《不可思異》《從天“兒”降》《瘋嶽撬佳人》《媽媽咪鴨》……
Sir在上面提及的這些劇啊、片啊,為什麼一個堂堂正正的名字,越來越難取出來了?
一個原因是續整合堆,原創力匱乏。
另外一個原因,影視劇面臨的改名問題。
影視劇總是主動或被動改名,如今的影視劇創作,禁忌越來越多,連片名只能用語焉不詳的方式求得安全。
影視劇的名字是一部作品主題的精準提煉和昇華,是作品的重要一部分,它代表了創作者的態度和表達,應該跟劇本、製作本身處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但更應該意識和警惕的是,中國的影視劇整體呈現“正能量化”“含糊化”“雷同化”的趨勢,表明的是我們的語言能力在普遍下滑。
在這些名字的襯托下,好名字也就顯得格外響亮。
順口、有記憶點、主題明確。
是它們的特點。
一句《都挺好》,暗含一種人後不管遭受多大的創傷,人前總得說上一句“都挺好”的無奈灑脫。
《人民的名義》,短短五個字裡,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劇要講的主題和故事、價值觀,大氣凜然,又頗具力量感。
《八佰》,一個相容群像與個體的名字,不僅直接扣題,引出一段歷史歲月,簡潔中既飽滿深沉。
這麼一看。
好的作品和名字是會大浪淘沙一樣剩下來,被大家記住的。
差勁的片名,雖然難念。
然而欣慰的是,這些劇和電影大多數本來就很難看。
也算是提醒我們迴避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哆啦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