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目前的票房已經到了50億級,而且有極大可能會超過《戰狼2》,創造出中國影史新的最高票房紀錄。當然不論是誰位居榜首,這兩部電影都是愛國主義主旋律題材,而且主演都是吳京,“含京量”是很高的。
在票房紀錄之外,其實還有個觀影人次的指標,《戰狼2》和《長津湖》的觀影人次都突破了1億,其中《戰狼2》的觀影人次達到了1.6億。
我們都知道當年《戰狼2》是在什麼形勢下上映的,而且也都經歷過《戰狼2》的大熱所產生的一系列影響。
現在的《長津湖》在某種意義上,也起到了類似的效果。其中我們所關注的一點是,有更多人受電影的影響去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在電影熱映的同時,還引發了大家對抗美援朝戰爭和英烈群體更多的討論與關注,這無疑是很好的。
當然了,這個影響其實是雙向的,因為大眾本來就有想看到優秀抗美援朝戰爭題材作品的需求,《長津湖》的誕生恰恰是應運而生,只不過在不少細節上提升空間還很大。如果後續有細節更完美、更加真實優秀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電影,大家還是會很喜歡的。
而在大眾急切需求的背景之下,我們也會發現很多朋友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瞭解仍然是比較有限的,簡單來說就是大家想了解,但是瞭解得有限。畢竟一般人不會專門去研究這個,而且多年來我們確實也比較缺乏這方面靠譜的作品。
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大眾的疑問甚至是誤解,我們就有必要做出解答。
比如最近筆者在某個網站看到評論區討論志願軍和美軍編制的時候,有朋友就說美軍的編制很大,一個師的兵力跟志願軍一個軍差不多。
我相信有這樣認識的朋友絕對不是一個兩個,因為起碼在點贊方面,這種明顯錯誤的觀點就有很多人附和,但卻沒有人指出這種說法的問題來。
我們一直說要紀念抗美援朝戰爭,首先要了解具體的情況,不應只停留在自我想象和錯誤的認識上,下面我們就聊聊美軍步兵師和志願軍步兵軍的兵力數量問題。
首先來看美軍,其實美軍的編制確實很大,抗美援朝戰爭時,美國陸軍師的正常編制是1.8萬餘人,加上附編韓軍和配屬力量的話,2萬多人的美軍師也不難看到。
比如長津湖戰役時的美7師,編制內美籍兵有16001人,韓籍兵6794人,全師兵力就達到了22795人。上甘嶺戰役時,該師建制內的美籍兵和韓籍兵合計也有19746人,這還不算歸該師指揮的哥倫比亞營、衣索比亞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陸軍步兵師在戰場一般保持的數量是6個(注:戰爭爆發時,美國陸軍師只有10個,1952年增至20個,1953年增至23個)。
1951年美軍步兵師兵力最少時為1月份的98381人,兵力最多時為9月份的125087人,年內兵力數一直在增加;
1952年美軍步兵師兵力最少時為12月的110403人,兵力最多時為1月份的121652人,年內兵力數則在遞減,但韓籍兵編入則以每師2500人為標準;
1953年美軍步兵師兵力最少時為3月份的103794人,兵力最多時為7月份的133297人。
請注意美國陸軍的地面部隊除了步兵師兵力外,還有在步兵師建制外的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其兵力數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多於步兵師兵力數。
另外美軍的地面部隊除了陸軍外,還有海軍陸戰隊第1師及海軍的其他作戰人員,其中陸戰1師附屬力量很多,編制也很大,光是純美軍兵力就有2萬多人。
除了地面作戰部隊外,美軍還投入了大量海軍、空軍和陸戰隊航空兵。
很明顯,美軍單個作戰師的兵力比較多,志願軍的步兵師是不會有這麼多兵力的(個別情況例外)。可要說志願軍的步兵軍跟美軍步兵師的兵力差不多,那就錯了。
因為我們常說的是美軍步兵師建制內的火力遠超我們一個軍,可不是說的兵力數量相當——兵力和火力,這可是兩回事。
要知道,美軍步兵師經過加強後是2萬多人,其本來的編制人數則為1.8萬餘人。但志願軍的軍除了不擔負一線作戰任務的第23兵團所屬的36、37軍人數稍少外,其他各軍的兵力數大都比較充實。其中兵力較少的軍有3萬多人,多的軍可達5萬多人,到戰爭後期基本都是四五萬人的軍。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志願軍步兵軍的兵力狀況,以幫助大家加深對志願軍的瞭解。
1950年志願軍的入朝部隊最初是13兵團所屬的4個軍,計第38軍、39軍、40軍、42軍;後來緊急增調的第50軍、66軍;然後是第9兵團所屬的3個軍,計第20軍、26軍和27軍。
上述各軍有四野的部隊,有三野的部隊,還有華北的部隊;有王牌主力部隊,有一般部隊;有老紅軍部隊,還有起義改編的部隊,各軍入朝參戰前的情況也都不同,比較複雜。
其中38軍、39軍和40軍屬第13兵團,該兵團所轄的3個軍都是四野的王牌軍,朝鮮戰爭爆發前即是全軍的戰略預備隊。
早在1949年10月31日,毛主席給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的電報中便指出:
全國國防的重點是以天津、上海、廣州三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二野入雲、貴、川、康後,三野只能防守華東,置主力於滬、寧、杭區域,以有力一部準備取臺灣,沒有餘力兼顧華北。現華北只有楊成武三個軍及其他六個二等師位於京、津、山海關一線,一旦有事,頗感兵力不足。
除令一野以楊得志兵團(三個軍十萬人)位於寶雞、天水、平涼區域,有事可隨時調動外,四野在廣西問題解決後,擬以五個軍位於兩廣,擔任廣州為中心之兩廣國防,以三個軍位於河南,準備隨時增援華北,其餘各軍,位於湘鄂贛三省並以主力位於鐵道線上,可以向南北機動。
而到1950年,38軍、39軍先後北上河南集結,海南島解放後40軍也北上河南編入第13兵團,這3個軍即是半年前毛主席所強調的三個軍,擔負全軍戰略預備隊的任務。從後來的情況看,這一未雨綢繆之舉,積極意義甚大。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我國東北地區有直面戰爭的風險。而當時我軍主力幾乎已經全部南下,在東北的只有6個警備師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只有北調的原定集體轉業為農墾部隊的第42軍。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決定在河南的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北上,組成東北邊防軍,並調入第42軍和炮兵第1、2、8師等部,總兵力為25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還將第13兵團部和第15兵團部互調,由鄧華率原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第13兵團部。
到1950年7月時,東北邊防軍各部兵力為:
第13兵團部1400人、第38軍兵力49015人、第39軍兵力57907人、第40軍兵力50916人、第42軍兵力47857人。
炮兵司令部1000人、炮1師兵力9487人、炮2師兵力9233人、炮8師兵力9499人、高射炮兵4個團8134人、騎兵1個團1100人、工兵1個團2200人、汽車兵3個團3000人。
命令下達時,各部主力尚分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而且主要都在從事生產任務,一部尚在剿匪作戰中。接到任務後,部隊迅速收攏,並在20多天時間內全部車運集結到了東北,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進行的大規模車運調防。
為了增強東北地區的軍力,決定再調一個軍北上。當時原定是調48軍,但該軍在江西、廣東的剿匪任務極重,後來才調沒有剿匪和地方任務的第50軍北上。第50軍的前身是在長春起義的原國軍第60軍,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後,也參加了南下作戰,並在湖北地區擔負水利建設和生產任務。
同時還研究確定了邊防軍二線和三線部隊的部署,決定總共動員11個軍36個師,連同特種兵及後勤部隊,總計70萬人。
其中第一線即集中到東北的5個軍15個師;第二線3個軍12個師從華東調出,即第9兵團;第三線3個軍9個師從西北調出。
9兵團原來的任務是準備解放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後攻臺任務推遲,兵團主力繼續整訓,併兼顧上海、杭州地區的警備任務。
1950年9月初,9兵團正式接到新任務,當時兵團所屬的第20軍、26軍原本已轄4個師,隨後又將94師劃入第27軍,使得該兵團3個軍均下轄4個師。預期的計劃是到10月底調動完畢,11月轉入出國作戰整訓。
在1950年時,我軍的編制體系正在逐漸正規化,當時原定全軍550萬人縮編至400萬人,野戰部隊按照國防軍陸軍部隊暫行編制進行調整。
按照這一編制,我軍的步兵軍每個軍編3個師、每個師編制為11321人,此外加上直屬隊,全軍兵力為36440人。這是人民解放軍有史以來,第一次實行全軍編制的統一。
不過由於各軍當時都有自己的任務,加之朝鮮戰爭的爆發和我軍主力部隊的集結,其實很多軍的實力數是以這個編制為基礎,但實際兵力則大大超過的。
以最早集結的東北邊防軍4個軍來說,由於擔負的預定作戰任務重,所以實際每軍的編制都是四五萬人。各軍在原有兵力的基礎上進行了精簡,所以在入朝作戰時的兵力數與最初集結時的兵力數有所不同。
比如38軍實際出戰的兵力是44521人、39軍實際出戰的兵力是52946人、40軍實際出戰的兵力是48357人、42軍實際出戰的兵力是53219人,平均每個軍的兵力達到了50000人,主力師的兵力可達15000人。
很明顯,上述4個軍中兵力最少的38軍,也有4萬多人,比美軍陸戰1師的兵力還要多出2萬人來,基本是美軍正常步兵師實有兵力數的2倍。
後續入朝的第50軍原定是要改編為新式炮兵部隊,所以人數偏少,但也基本是跟國防軍陸軍暫行編制數相當,達到了36688人。
而9兵團所屬的3個軍,雖然步兵師兵力數與國防軍陸軍暫行編制數規定的相當,但由於是攻臺部隊,所以編有4個步兵師,經過加強後實際上兵力都在5萬人左右,跟13兵團4個軍的平均兵力也是相當的。
到1951年後,志願軍後續部隊陸續參戰,其中除了第19兵團所轄軍的兵力偏少(也有3萬多人)外,其餘各軍的兵力一般都有四五萬人,帶有較多補充兵力的第47軍甚至有59857人,將近有6萬人。
志願軍各軍兵力最少的是第6批入朝的第23團兵團所轄的第36軍和37軍, 這兩個軍是綏遠起義部隊改編而來,各軍只轄2個師。但經過補充後,第23兵團加上配屬力量也有6萬餘人,每個軍的兵力也不是很少。
在陣地戰時期,志願軍後勤供應得到極大改善,各軍兵力數也基本穩定在四五萬人的規模,以1952年初各軍的平均兵力來說,為47000餘人,大約是美軍步兵師實有兵力數的2倍有餘。
所以說美軍步兵師的兵力數跟志願軍步兵軍的兵力數差不多的說法是錯誤的,但要論火力的話,美軍步兵師的實際火力其實比我們一個軍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對我前期沒有換裝時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
而且,美軍始終掌握著前線戰場的制空權,由於美國空軍的存在,實際使得雙方的火力差距更加被放大,這個因素我們也是應該看到的。
另外別看美軍地面部隊的總數不是很多,韓軍地面部隊的兵力數卻不少,到停戰時韓軍地面部隊總兵力已有近60萬人,此外聯軍的地面部隊還有數萬其他國家的軍隊。
如果考慮到志願軍還要擔負東西海岸反登陸作戰準備和保護後勤線的兵力配置(聯軍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那麼雙方集中到戰線區域的兵力對比,其實反倒會比人們潛意識中認為的差距要小很多的,這一點我們也應當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