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經常採用以物喻人、託物詠志的手法。為了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詩人們並不正言直述,而是使人思而得之。詩評家胡應麟曾說,詩歌創作講究寄興無盡。其實說白了,就是透過具體事物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屈原詩中的鸞鳥鳳凰,李白詩中的長鯨大鵬,杜甫詩中的葵 藿 佳人,都是詩人品格的外化,也都寄託著他們追求的夢想。宋代時這種寄興手法更受到重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下面分享蘇軾的一首絕句,闡述了處世之道,值得細讀。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
宋代:蘇軾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蘇軾是北宋傑出文學家,因為不願隨波逐流,於是就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先生生性曠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他喜歡交友,在杭州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其中就包括杭州的一位很著名的郎中王復。
王復家住在候潮門外,家有園圃亭榭。熙寧五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曾過訪他的園居,見其所植檜樹直幹凌空、根到九泉,心中非常喜愛,於是即興賦詩。
這首絕句表面上詠物,實際上喻人,作者借對檜樹的詠歎,稱讚友人光明磊落,並表達自己的處世態度。前兩句詠歎檜的枝幹,“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檜樹枝幹挺拔,既無楊柳的婀娜之姿,也無桃杏的俯仰之態。
凌空,既誇其高大,也贊它超凡脫俗,縱橫於天地之間。“未要奇”,描寫出檜樹的樸實無華,默默無聞,既不爭功邀寵,更不炫奇鬥豔,總是默默側身於閒草幽花之間,只有在嚴酷的考驗下,才顯出其本色。
後兩句誇張地讚美檜的根部,“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作者想象豐富,因為檜根再長,也無法扎到九泉,但這種表裡如一的品格,即使世人無法知道,但蟄龍潛於地下,卻深知檜深到九泉之根的曲直。
王復精於醫道、行俠仗義,以醫救人、不圖回報。詩人讚美檜的正直不屈,表裡如一,其實是借物喻人,稱讚朋友的才幹過人、又剛正不阿。而“未要奇”,也彰顯了對方身處民間、平易待人。
這首詩本來只是一首很普通的酬答詩,可是有些人別有用心,讀後卻借題發揮。元豐二年八月,蘇軾因御史舒亶等人誣陷,而被捕入獄。這首詩就成為蘇軾的主要罪證之一,先生接受審問時曾被追問,這首詩有無諷刺?
好在蘇軾學識豐富,又機智靈活,他引用了王安石的《偶題》中兩句,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王安石是變法領袖,蘇軾把自己的詩作與王詩聯絡起來,獄吏投鼠忌器,只好作罷。
蘇軾一生光明磊落,從不隱蔽自己的主張,也不因遭到排擠,而改變初衷,更不委曲俯就。詩人透過對檜的品格的詠歎,明白無誤地流露出這些內涵。很多時候偷奸耍滑看似可以討巧,但長期來看,唯有待人誠懇、高風亮節,方可贏得世人的信任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