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到的某篇文章,可不一定就是標題下面署名的作者寫的。這一點,古今中外都有。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不一而足。
巴金最後的文字,是為曹禺的遺文集《沒有說完的話》寫序。當時,巴金躺在病床上,已經不能握筆,就由女兒李小林代筆。儘管他斷斷續續地說,但文思一直很連貫:“躺在病床上,我經常想起家寶。六十幾年的往事歷歷在目。北平三座門大街十四號南屋,故事是從這裡開始。”巴老是因為身體原因,女兒只是替他錄入,文字和精神還是巴金自己的。錢鍾書先生少年時,即替他父親給人寫信,先是父親口授,後是直接代寫。錢穆《國學概論》署名錢基博的序文,就是錢鍾書先生一氣呵成的代筆之作。
金庸的《天龍八部》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當時《天龍八部》是在報紙上連載的。而就在《天龍八部》寫到快收尾的時候,金庸因事不得不去歐洲一趟,可是報紙上的連載不能斷啊。於是金庸就去找倪匡來給他代筆。金庸旅歐回港,倪匡已代寫了6萬多字。一見面,倪匡就說:“金庸,很不好意思,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來,倪匡討厭《天龍八部》中的阿紫,於是一怒之下,故意將她的眼睛弄瞎。金庸一聽,哭笑不得,滿臉無可奈何的表情。接下來,金庸自己潛下心來,把《天龍八部》寫完。而對阿紫的瞎眼,金庸也作了別出心裁的處理。
戰國末年,呂不韋受封秦國丞相,獨攬朝政多年。但呂不韋並不滿足於此,他還想像孔子一樣流芳百世,於是便讓自己的三千門客共同代筆寫成一部《呂氏春秋》,然後署上自己的大名。他還命門客把全文抄出,貼在城牆上,並張貼布告:誰能在書中改動一個字,當即賞黃金千兩。佈告貼出不久,萬人爭相閱讀。“一字千金”的成語自此問世。
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滕王閣序》,文采飛揚。於是,請其代筆者門庭若市,《唐才子傳》稱其家中潤筆收入“金帛盈積”。反觀唐末宰相韋昭度,出身名門望族。早年起草公文,囿於才學不濟,求人代筆,日後當上宰相,遭到宦官田令孜的譏諷:“在中書則開鋪賣官,居翰林則借人把筆。”
蘇軾在嘉祐二年考中進士,憑的是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20出頭的蘇軾所能完成的。理由是文風老辣、議論深刻,根本不可能出自一個青年之手。加之,這篇文章裡說道: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後來作為考官之一的梅堯臣問他:你這典故,從哪裡來的?蘇軾竟然很茫然,根本不知道,只好說是自己杜撰的。有人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真正作者是其父親蘇洵。此事暫時沒有定論。
明代的奸相嚴嵩臭名昭著,當時的嘉靖皇帝正痴迷於長生不老之術,熱衷用青詞向上天祈福,渴望得道成仙。而善於投機的嚴嵩幾乎是拼了老命去寫青詞,但怎麼都寫不好。幸運的是,嚴嵩有個孝順的聰明兒子嚴世蕃,他幫父親代筆寫了幾篇文質兼美的青詞,頗討嘉靖歡心。嚴嵩因此竟被授予內閣首輔大臣之位,自此權傾朝野達20餘年,時人譏諷其為“青詞宰相”。
乾隆一輩子,寫詩總數不下43000餘首,御用文人如沈德潛多有代筆。晚年,沈德潛在編著自己的文集時,收錄了那些代作。此事傳到皇帝耳朵裡,難免惱羞成怒。沈雖已作古,但罪不可逭,死了也不能放過!當然要僕其碑,剖其棺,戮其屍,那叫一個慘啊。和珅不僅寫詩很有造詣(他的《嘉樂堂詩集》中有很多是奉乾隆之令寫的),書法也不錯。而北京故宮崇敬殿的御製詩匾,據考證,是由和珅代筆的。
傅山晚年因為名氣太大,拜訪、求字者眾多。他不勝其擾,遂不得不找人代筆,而代筆者有二人,一是其子傅眉;一是其侄傅仁。當時,傅山作品有代筆,似乎不是什麼秘密,但一般地,大家只知道傅眉是代筆者。後來侄子傅仁早逝,傅山悲痛萬分,念惜不已。傅山在一則札記中寫道:“三二年來,代吾筆者,實多出侄仁,人輒雲真我書。但知子,不知侄,往往為我省勞。悲哉!仁徑舍我去一年矣。每受屬撫筆,酸然痛心,如何贖此小阮也?”
瞿秋白為魯迅寫了12篇雜文,有的是根據魯迅的意見寫成的,有的是跟魯迅交換意見後寫成的。魯迅對瞿秋白的雜文十分認可,也十分欣賞。
1906年,高旭刊印《石達開遺詩》,其中有20首詩都是高旭假借石達開之名寫的。由於高旭並不瞭解石達開的生平,對太平天國的歷史也沒什麼研究,所以偽詩中出現了不少漏洞。比如:天京內訌時,石達開才26歲,偽詩中卻說“一朝杯酒間,白刃集殿幃,老夫自何辜,誰料丁亂離。”26歲的石達開竟成了老夫。另外,洪秀全死在石達開之後,而偽詩中卻有“哭天王被難”一詩,這些都成為後人的笑談。
西方學者幽默地表示:“代筆這一行,不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但歷史之悠久,遠超你我想象。”公元三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楔形文字,代筆應運而生。各大宗教經典,多由後人“為聖賢立言”。蘇格拉底的思想流傳至今,其高足——柏拉圖鉅細無遺的代筆,當記首功。
其實,代筆有好也有壞,有功也有過,並非代筆本身的是非,而是人和事之間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