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湖南的“武功山”
同是相鄰省份,一聲老表,江西和湖南便多了幾分親切。
羅霄山從北到南,老表在東,我在西。
連綿的羅霄山脈,與其說是隔離你我的分界線,不如說是一枚文創風格的合頁,讓湘贛兩省緊密相依。
這是天作之“合”。老天似乎為顯示不偏不倚,那邊給了鄱陽,這邊就有洞庭;那邊廬山巍峨,這邊衡山秀麗;贛水和湘江,也似是有意安排的並駕齊驅。
“東南天柱有三,蓋衡,廬與武功。衡首廬尾武功中,……乃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也。”明朝人劉鑑在《武功記》中這樣寫道。
武功山,雖然歷史上它大部分時間寂寂無名,但至少是在明朝、在現在,它的知名度不輸于衡山和廬山。
作為羅霄山脈的一支,武功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的老表那邊,武功山斜跨了萍鄉、吉安、宜春三市;在我們這邊,則深入了湘東——武功山脈西南的末端,即茶陵與攸縣相擁的泰和仙。
武功山萍鄉那段,現在有人稱“步行天堂”;西南端這邊的最高峰,早在唐代,湘東的先民就稱其為仙--泰和仙。
以仙為名,足見山上山下的先民對這座山的熱愛與崇敬,也足見它風度與氣質的不凡。
作為仙,泰和仙並不孤獨。湘贛邊境的茶陵,共有七座山被先民稱為仙。泰和仙是七仙中最高的仙。
茶陵人為何稱泰和仙領銜的那七座山為仙,目前尚未找到公認的說法。
泰和仙的得名,當地普遍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唐永泰年間,這座海拔為1405米的山,被敕封為“泰和仙”,此後再無改名。
永泰作為年號,只存在了一年多。至於唐代宗李豫為何要敕封這座他很可能從未去過的茶陵最高山為“泰和仙”,則沒人給予過解釋。
上蒼厚愛,給了大片草甸
武功山西南餘脈最高峰泰和仙,它在武功山脈主要山峰中並不顯得特別突出。它比武功山最高峰白鶴峰矮了513米。
讓人稱奇的是,它和江西萍鄉被稱為步行天堂的那段武功山一樣,山頂有著連綿的草甸。
地理知識和植物知識沒那麼豐富的人,可能並不知道山頂大面積草甸意味著什麼。
草甸不同於草原。草甸與草原的區別在於草原是半溼潤和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植被,生長著的主要是旱生草本植物;而一般的草甸屬於非地帶性植被,可出現在不同植被帶內,典型的草甸主要分佈在北半球的寒溫帶和溫帶,例如我國的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尤其是青藏高原,一提到它,就有人聯想起綿延至天際的高寒草甸。
因此,在溼潤的江南,出現大片大片的草甸,不止是在中國,即便放眼全球的同緯度區域,也別無他家。
上蒼厚愛著湖南和江西共有的武功山脈。
上蒼厚愛泰和仙。
泰和仙七十二槽,槽槽有寶
武功山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層和印支-燕山期岩漿岩所組成,隆起於醴陵-攸縣和茶陵-永新及萍鄉、蓮花縣等盆地之間,長約150多公里,寬達30~45公里。
高1405米的泰和仙,是其邊境制高點。
泰和仙附近方圓幾百公里的山區,動、植、礦物資源非常豐富,民間流傳:“泰和仙有七十二槽,槽槽有寶,一槽沒寶,盛產黃蓮甘草”。
由於山高林密,峽谷衝槽眾多,這裡也是亂世時難民尋求庇佑的絕佳地,現在還居住在山下的客家人,很可能就是祖上避難而來。
數年前,泰和仙的草甸曾是牛的天堂。組圖/吳宇欣
茶陵和攸縣共同的“仙”
泰和仙,是茶陵方面對武功山西南端這座最高峰的官方記載和書寫,而在攸縣,它被官方記載和書寫為“太和仙”。字不同,音一樣,兩地的老百姓對寫成“泰”還是“太”並沒有什麼意見。
關於它的傳說,也略有不同。
茶陵方面,說東漢有個叫尹真弦的人,原是天神,犯了錯被貶到人間,成了一名能呼風喚雨為民救苦救難的半仙道士。尹道士仙逝後,騎著一條白狗,上了泰和仙。村民為銘記其功德,籌資在山頂修建了道觀並塑立神像、供奉香火。
攸縣方面,說山頂最先供奉香火的,是鳳仙祠。這個祠是某支彭氏遷攸始祖彭漕通建的。這個彭漕通曾官至淮東提舉,他告老還鄉後,在山頂建了這個祠。
不管是“泰”還是“太”,不管傳說各有不同,它都是茶陵和攸縣共同的“仙”,而且,湘東的這兩個縣最高峰都是它。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山頂,兩縣的其他山山嶺嶺及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湖湘地理 撰文/本報記者劉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