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經歷了“庚子國難”的北京城滿目瘡痍,百姓民不聊生,一片衰敗、貧窮的末日景象。
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匯文大學堂,這所學堂是在原匯文書院的基礎上擴建而成,1912年更名“匯文大學校”。1918年,該校與協和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合併,改名為“燕京大學”,校址遷至今北京大學地址。在匯文大學校的原校址,只留下了大學預科和中學兩部分,定名為“匯文學校”。
寬闊的街道上人來人往,街邊有剛剛栽種的小樹,一名穿著花盆底鞋子的旗人女子從鏡頭前走過,警惕地注視著攝影師。街道中間行駛著廂式馬車,還有一位騎著腳踏車的人。
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遼代時被稱之為海王街,後因在此地建琉璃廠,被稱為琉璃廠街。街道不寬,裡面的店鋪一家緊挨一家,有賣首飾的,也有賣字畫的,左側街邊還有一家畫像店,當時的照相技術還沒普及,這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街頭的一家小飯館,門前掛著醒目的幌子,飯館門前坐著一些歇腳的人,多為走街串巷的小販。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當年北京的道路有多糟糕。一輛運貨的驢車深深陷入到街心的爛泥潭裡,旁邊圍著很多看熱鬧的人。前面的驢子倒十分敬業,用盡全身力氣倔強地往前拉著。
低窪的街道因為之前的落雨變得泥濘不堪,一名人力車伕拉著客人儘可能地尋找著乾燥的地面通行。兩名衣衫襤褸的乞丐站在街頭,乾瘦的身體,沒有任何希望的神情,看著令人心痛。
德聚山木廠門前的空地上,站在幾名戴枷示眾的囚徒,這是清末時期的懲罰犯人的一種方式。在對囚犯進行羞辱的同時,還可起到警示路人的作用。囚犯旁邊,有一名身穿制服,手拿棍子的巡捕在監視。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期間,正陽門箭樓和城樓先後被大火焚燬。城樓火災的始作俑者是一名駐紮在甕城內的英軍印度兵, 他在正陽門城樓上做飯時,不慎引發火災。圖為1902年正在重建中的正陽門城樓。
克林德是德國駐華公使,1900年6月20日被神機營的章京恩海射殺。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恩海被殺害,德國還要求清政府在克林德斃命的地方建一座石坊式的紀念碑。一戰結束後,這座石坊被移至中央公園,並更名為“公理戰勝牌坊”,解放後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兩名旗人女子正準備坐船過河,雖然她們不裹小腳,但是厚厚的花盆形的鞋底同樣帶來諸多不便。注意看她們旁邊的那位膀爺竟然有四條手臂,是曝光的問題嗎?但是他身體的其他部位和周邊的人物都很正常。
執事是幫助別人家婚喪嫁娶的專門人士,舊時候在紅白喜事的佇列中,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的身影。圖中的兩個打旗的兩個孩子都光著腳,一看就是來自貧苦人家。
北京城外的寬闊的黃土大道,一輛馬車上坐滿了旗人婦女。路邊那兩道深深的車轍是雨後行車留下的痕跡。一切都顯得荒涼和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