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家愛社工•家庭成長營,在這裡,家愛社工每天為大家分享家庭教育、婚姻技巧等等。今天是2021年10月24日,蘇丹老師和大家分享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孩子說NO。
學會拒絕,學會說NO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學會的一種社交和捍衛自己權益的技巧。但孩子並不是出生就懂得拒絕,這就需要父母針對性而有力的指導。
1、引導孩子勇敢說不,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一個媽媽帶著10歲的兒子來諮詢,在諮詢中,我問到孩子最討厭的一件事是什麼?孩子說最討厭是舅舅老是撓他癢癢,每次見面都會。我問他為何不直接拒絕或者向父母求助呢?孩子說告訴過媽媽,媽媽告訴說這代表舅舅喜歡他,撓撓癢癢沒事!我聽到這裡便知道孩子有錯誤的認知,用了心理學“ABC”理論,並讓孩子明白了身體是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允許,別人沒有任何權利碰自己。如果不喜歡舅舅撓癢癢就直接說NO。後來,當舅舅再次來到他家玩想要撓他癢癢時,他終於鼓起勇氣向舅舅說:你撓的癢癢太多了,讓我很不舒服。孩子沒想到的時舅舅再也沒撓他癢癢了。很多時候,在我們沒有明確說NO之前,也會心生畏懼,擔心別人會因此而讓自己難堪,從而在腦中胡亂編織一些虛構的場景來嚇退自己。但其實說出NO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別人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固執。
2、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少給孩子貼上拒絕就是“敵意”的標籤。一個人之所以害怕拒絕,不過是因為他對拒絕的認知,一直停留在“敵意”有著不合理的認識層面,所以才不敢拒絕,一直退讓。但其實,和童年的陰影有關。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常常在他耳邊縈繞這幾句話:你不滿足媽媽的要求,媽媽就不愛你了;父母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誰讓你頂嘴了;不準頂嘴!多半是父母在孩子幼年時剝奪了孩子拒絕的自主意識和權利,讓孩子慢慢習以為常,唯命是從,就算不合理,也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拒絕代表著糟糕的“敵意”和不友好。
3、讓孩子明白拒絕並不是意味著一段關係的結束,而是被尊重的開始。一個人之所以害怕衝突,是因為他對人際衝突有很多不合理的認知。他們擔心自己的拒絕,會帶來兩個人不和諧的衝突,從而帶來兩個好朋友之間關係的結束,擔心別人會因此而不理自己,疏遠自己。但其實這是一種對人際關係和衝突認知的誤解。因為人與人之間觀點和話語的衝突,永遠只是觀點上的不同和被否定,並不意味否定你這個人。所以,告訴孩子,大膽的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請求,別人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疏遠你,反而會尊重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你高傲的樣子,而不是你卑微討好的樣子。
心理師蘇丹告訴各位父母,教孩子說NO是父母教給孩子的一項必修課,因為孩子有時候太容易被別人情感綁架,從而妥協,最後保不住自己心愛的東西,眼睜睜看著被別人奪走卻無可奈何。
蘇丹老師簡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高階育兒指導師、社會工作師、九龍心理諮詢師協會支部書記、家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創始人。如果家長們有不能解決的育兒教育、家庭矛盾、情感等問題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