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多愁善感的人容易變得敏感,脆弱、玻璃心。一旦孩子養成了這種思維慣性,以後糾正起來就非常的折磨人,因此,孩子是白紙,她的認知就是你給灌輸的,一開始就灌輸正面認知,有多麼重要!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正面,今天就這個事情,我好好說一說,其實沒有什麼複雜的,對我而言,主要靠四個字 --- 「正向溝通」。
分享兩個小故事,讓你們琢磨琢磨什麼叫正向溝通!正向溝通大法是不是真的管用,是不是真的簡單。
(一)
昨天下午我又一次……忘記準時去接兄妹倆放學。
等我飛奔趕到的時候,空無一人的校園裡只有飛飛和妞妞肩並肩,和一個老師,站在小小的屋簷下。
倆人都穿著鼓鼓囊囊的連體羽絨服,臉和鼻子凍的通紅,倆手插兜正在聊天。
遠遠就聽見妹妹小鼻音在問:“哥,啥時候才來接我們啊”
飛飛小腳丫踢著腳下的雪,居然沒搭理妹妹 。
飛爸一臉心疼,一個箭步就要衝過去。
被我一下攔住,我架住急於憐愛孩子們的老公,武力強迫他以正常步速走過去
“爸爸!!”
妹妹看見我們,顛兒顛兒撲進爸爸懷裡,因為抱的太緊,一張小肉臉擠成了包子樣。
而飛飛,還被簷下的雪吸引,呲開漏風的門牙衝我們笑了下,就繼續蹲下玩雪……
我果斷把他帶離了現場,飛飛一如既往,一陣見血,直中要害的說:“媽,今天你是最後一個來的。”
我靈機一動!說到:“哎呦~多麼幸運呀,這麼大一幼兒園就屬於你倆了!”
“平時小朋友多,你們不能撒歡兒,現在舒服了,想咋玩兒咋玩兒!撒歡打滾兒看你心情,對不對!!”
剛才還準備紅眼眶的妹妹,小眼珠一轉,開心的笑到:”對呀“
飛飛也覺得我說的有三分道理,點了點頭,繼續分享幼兒園趣事。
這時候,我沒有允許自己傷春悲秋,沒有賠禮道歉,沒有顧影自憐覺得自己對不起這個對不起那個。
而是點化兩小不點兒:最後走有最後走的美,第一個到有第一個到的好。
哈哈哈哈!還順利的為以後遲到做好了歷史鋪墊。
如果我一開始就鞠躬道歉,自己先哭個半小時說:對不起寶貝,麻麻對不起你。
那以後只要我們到的晚,他倆絕對一肚子怨氣,滿腹牢騷,不停甩鍋。
(二)
去年初秋,黃昏飯後,我們推著嬰兒車溜達著去公園裡看野鴨子。
走在路上,旁邊的樹葉緩緩飄下幾片葉子。
飛爸這位民間詩人,詩意湧上心頭,雙眉一皺就嘆到:
“哦,葉子落下來了,多麼可惜,可憐的葉子”
他爸這邊話音沒落,妞妞就接上了,小胖手還一頓亂摸葉子:“哦哦哦哦,可憐的葉子。”
我感覺到苗頭不對,幹嘛啊這是!!!
正常的自然現象,這是要學黛玉葬花?我可不想養個哭喪臉的林黛玉,坑爹啊這是,我趕緊調轉方向:
“這有啥可憐的?舊葉子落下了,會有新葉子長出來~這是在孕育生命呢,多有活力啊!”
前面跑著的兒子嚷嚷的插嘴:
“對啊爸爸,明年還會長出新葉子!更綠,綠綠綠綠!”
氛圍一下又明朗起來。
飛爸和我對視了一下,衝我樂了,我白了他一眼,說:以後要對孩子解釋這些都很正常,別動不動這個花枯萎了也可憐,樹葉掉了也可憐,幹嘛要開啟這種萬物皆苦、悲天憫人的認知?
(最後)
孩子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是毫無任何預設的。
樹葉落下,究竟是生命的結束,還是全新的開始,這一切附加的意義都是後天人為的投射。
就像小時候記憶裡,總有親戚開玩笑說“小心噢,爸媽有了小弟弟就不愛你了”
於是白紙一張的孩子,有了第一點負印象。
語言就是我們手裡的畫筆,一筆一畫在孩子們小小的心裡畫出世界的輪廓。
日常的對話,有多重要呢?
名字非常長的認知社會學家貝蒂 · 哈特和託德 · 里斯利研究了三年得出的一組專項資料:在一小時內,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聽到的單詞數量是2000個,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只有600個。
同時,父母對孩子們的回應也有很大差異。
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250次。反之,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50次。
孩子接收資訊越多,思維成型的速度就會更快。
但是比起溝通交流的頻率和量級,溝通的內容顯得更為重要。
比如,一個家庭的父母對著孩子每小時輸出了2000句話,但是句句消極的爆炸!那還不如閉嘴。
還有哦,跟孩子溝通,今天只需要記住這句話: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大人就沒必要帶節奏。
防止寶寶矯情敏感玻璃心,家長把陽光先種在嘴上,這樣才能從心裡開出樂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