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健康狀態下,0~3歲嬰幼兒的眼睛發展,主要可從兩個方面來討論:
其一,眼球發育;
其二,視覺發展。
然而,上述的功能,並非嬰兒出生時就已發展成熟,而是在0~3歲間逐步發展。因此,三歲之前也就成為視覺發展的黃金關鍵期。
圖片
6個細節.看眼球發育概況
嬰兒的眼球發育,可說是開始於準媽媽懷孕的第22天。
若懷孕初期發生感染、藥癮或藥物濫用等狀況,將可能引起嬰兒的先天性眼疾,如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眼球構造異常等。
1、眼瞼
寶寶約2~5個月大時,會有眨眼般的反射動作。
例如,當某個物體突然靠近寶寶眼前時,他會產生閉眼動作,主要是藉此保護眼睛。
2、淚腺&鼻淚管
新生兒的淚腺尚未完全發育,往往哭而無淚;但出生後數個月,淚腺發育逐漸完善,因此哭泣時就會流出眼淚。
嬰兒鼻淚管的發育過程,於胎兒7個月時形成淚小點,到了8個月時管小淚也形成且開通;一直到出生後,鼻淚管開口才會完全暢通。
3、瞳孔
寶寶剛出生時,瞳孔呈縮小狀態。等到約1個月大後,寶寶瞳孔對光的反應狀態,才會發育完全。
4、虹彩
新生兒眼球內所含虹彩色素較少,故外觀呈灰藍色,光線穿透較多。隨著年齡增長,虹彩色素逐漸增加,因此約6個月大,眼球便成為常見的深棕色。
5、角膜&水晶體
新生兒眼球的角膜弧度較陡,且水晶體呈現球形,故眼球具較強的折射力,能夠將光源或影象對焦在短眼軸上。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眼軸逐漸增長,故角膜弧度也逐漸扁平,折射力亦逐漸降低,於是光線或影象,便能夠繼續集中在較長的眼軸上。
6、視網膜
視網膜上視力最敏感的區域,被稱為黃斑部。
寶寶出生後,黃斑部會繼續發育;等到約4個月大,黃斑部錐狀感光細胞的數目,才會發展到相當於成人眼睛內的數目,但機能上尚未發育成熟,故嬰兒的視力仍然不佳。
圖片
3歲前.視覺發展黃金期
新生兒並非一出生後,便擁有最佳的視力狀態(如視力1.0);而是隨著外界的刺激,慢慢地發育成熟,才進而發展出各種視覺功能,故出生後到三歲期間,是視覺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出生~2個月
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可以看到光及一些簡單的圖案,但20公分是他最佳的視力距離,比此還遠的東西對寶寶來說,皆模糊不清;不過,出生15天左右,就具有辨別顏色的能力。
因此,若是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此時期正是檢查視網膜是否病變的重要時機。
2~4個月
等到嬰兒再大一點,開始有盯著東西看的能力(固視能力),眼球還會隨著物體移動而轉動(追隨運動)。
4~6個月
開始有兩眼共視的遠近或深度(立體感),而固視能力與眼球追隨運動日趨成熟。如果此階段的寶寶眼睛依舊遊移不定,眼球無法追隨物體而轉動,或有眼球震顫的現象,須當心視力發育的問題。
6~8個月
雙眼可以對準焦點,可學習分辨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立體感的建立也接近完成,視力約保持在0.1~0.2之間,能看清楚東西,會調整自己的位置。
建議在6個月大時,父母應帶寶寶就醫做第一次眼科檢查,因為此時是治療斜弱視的黃金時期。
8~14個月
視力發展到約0.2~0.3,手眼協調慢慢變得比較順利,會學著用兩眼判斷距離。
此階段正逢寶寶學習走路,如果家長髮現寶寶走路常容易跌倒或被東西絆倒,需留意其視力發展是否有異狀。
14個月~2歲
視力達到約0.4~0.5,有能力區別遠近與深度的感覺。
此階段寶寶的視線可跟得上快速移動的物品,家長能輕易察覺到孩子的視力發展狀況。
2~3歲
視覺變得更加敏銳,視力也發展到0.6~0.8;加上好奇心旺盛,寶寶喜歡東看西看,會藉由眼睛引導手來碰觸事物。
此時期的寶寶會主動接觸新事物,父母可多找些玩具、設計遊戲等,多幫他練習手眼協調動作。
圖片
嬰幼兒常見8眼疾
造成嬰幼兒罹患眼睛疾病的原因很多,先天或後天皆可能。如果在生產前、甚至懷孕前就先了解以下眼疾,相信將有助於減少其發生率;就算可能發生某些症狀,也能提早做好治療的準備,以減低未來的傷害。
1、新生兒結膜炎
經由產道出生的新生兒,有可能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一旦罹患,寶寶會出現紅眼、分泌物等症狀;通常醫師會給予眼用的抗生素做為治療。
2鼻淚管阻塞
嬰兒鼻淚管尚未完全暢通或太狹窄,相較於成人更易阻塞,因此出生後常有淚眼汪汪及反覆性眼瞼分泌物等症狀,甚至還會引起續發性細菌感染與發炎。
一般多以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並且按摩其淚囊;若仍無效,可用通條及淚管沖洗,以幫助其暢通。
3睫毛倒插(倒睫)
下眼瞼贅皮過多而造成睫毛倒插,導致角膜上皮糜爛。患此症的嬰幼兒常眼睛刺痛,多以揉眼睛來表現。通常睫毛倒插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若未改善,才需考慮眼瞼矯正手術。
4先天性眼瞼下垂
上眼皮下垂,使得外表兩眼大小不一;且由於眼皮遮住視線,故有些嬰幼兒會下巴抬高或提高眉毛,以加強視力程度。一般多以外科手術,做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5斜視&弱視
斜視是眼位不正,物體影象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以外,產生複視現象;進而一眼影象受到抑制,喪失兩眼雙視機能與立體感,而導致弱視。
出生後6個月內發生斜視的,稱為先天性斜視,6個月以後為後天性斜視;一般分為內斜視(俗稱鬥雞眼)、外斜視與上下斜視。
上下斜視雖較少見,但會合並有頭部歪斜的情形。經常有焦急的父母帶著嬰幼兒就醫,經眼科檢查後確診為「假性斜視」。
這是由於嬰幼兒鼻樑較扁或眼內眥較寬,而有類似內斜視的外觀;事實上,眼位卻是正常的,因此可能會造成視力或視覺功能的異常。不過,上述情況通常在長大後,會因臉形的改變而有所改善。
6先天性白內障與青光眼
白內障會產生白色瞳孔或視力不良情形,一般多以手術治療;青光眼則會有怕光、流淚、眼壓高,而形成牛眼等症狀,可以藥物、鐳射或手術等方式治療,需按醫師的指示而定。
7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胎兒視網膜血管的發育,從懷孕十六週開始,一直到足月四十週才發育完全;因此,懷孕週數小於三十六週、體重小於二千公克的早產兒,很容易形成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甚至有造成失明的可能性。
眼科醫生建議,必須於早產新生兒出生後4~6周起開始定期檢查,如發現異常,則需適當治療,才能預防失明。
此外,早產兒特別容易合併高度近視、散光或斜弱視,也須特別注意。
8屈光不正
包含近視、遠視、散光與雙眼不等視。
「近視」眼睛折射力太強,影象焦點落在網膜前方,需要戴用凹透鏡中和太強的折射力,使影象焦點聚在網膜上。
「遠視」因眼球折射力不夠,影象焦點落在網膜後方,需要戴用凸透鏡增加不足的折射力,使影象焦點聚在網膜上。
「散光」則俗稱亂視,同一眼上下左右各個不同方向的折射力不同,影象焦點不能同時聚在網膜上。
「雙眼不等視」是雙眼折射力不相同,影象焦點不能同時聚在網膜上,度數較高的一眼,其影像較不清楚,易造成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