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兒說
作者:黃杏貞,著有《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該書各大平臺有售
關於孩子幾歲分房睡 ,網上的意見不統一。有的說,孩子上小學前分房睡就可以了。有的說,分房睡越早孩子越容易接受,三歲以後就可以考慮了。當然這中間還有育兒專家的意見。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說,孩子四歲就可以分房睡了;
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羅靜也非常堅定地說過,兒童分房睡至少要等孩子到五歲以後再考慮;
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卻說,什麼時候分房睡要根據孩子是否順產來定:順產的孩子四歲就可以分床,剖腹產的孩子女孩要到7週歲,男孩要到8週歲。分房的話男孩女孩的時間要更晚,男孩可至10歲。
你看,關於孩子分房睡的時間,專家們的意見都不一致,那我們老百姓該聽誰的呀。其實仔細想想,他們因為是不同領域的專家,對分房睡的考慮角度也就不同。
胡萍教授以兒童性發育水平來做參考,羅靜博士以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為出發點,錢教授更注重保護孩子安全感(順產和剖腹產孩子分房睡年齡不同也挺新鮮)。
專家們的意見雖然不統一,但是可以給我們做參考。其實幾歲分房並沒有定論,因為每個家庭的孩子發展水平都不同,孩子在安全感、性發育水平以及心理發展水平上各不相同。
有的家庭孩子從小就有足夠的安全感,那麼他就能很快適應分房睡,而且中間也不會出現太大的情緒問題。有的卻相反,需要大人多多關愛和呵護,等到孩子安全感足夠了再提分房的事。
01
一位焦慮的媽媽
半夜驚醒,媽媽突然看到了自己身旁,趴了一隻小腦袋。
眨了眨眼才看清了,她6歲的小男孩不知什麼時候偷偷溜進來,小腦袋趴在床上,膝蓋跪在地板上,不知已經睡了多久……媽媽把孩子抱起來,放床上蓋上被子,心裡既心疼又懊惱。
她很擔憂地問我:“網上很多文章說孩子6歲前就一定要跟爸媽分房睡,我努力想讓孩子自己睡,已經差不多半年了,孩子很抗拒……”經常也有其他爸媽問類似的問題,某些說法讓他們焦慮,可他們的孩子卻不“合作”……
的確,目前網上很多文章都說,親子共睡,如果孩子越大,越容易性早熟,孩子還會變得越來越缺安全感而不懂獨立……等說法,甚至還有人說,親子分房的最後期限是6,7歲。
其實,這都是不科學的說法。
親子共眠(Co-sleeping),你可能不知的真實情況
進化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親子共眠,是過去人類歷史的普遍模式,性早熟在過去也極少出現。
性早熟的說法,反而在工業化開始後才慢慢出現的。而在自然界,獅子、老虎、狼、兔子……它們親子共眠的方式延續至如今,你也很少見到自然界哪種動物會因為親子共眠而性早熟或缺乏安全感。反而有些動物媽媽死了,小動物丟失安全感倒是很常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的西方寶寶從出生就獨自一個房間睡的情況,在近年也呈現減少趨勢,根據美國兒科中心的一項全國性的調差顯示,如今親子共眠的家庭數量差不多比過去增長了兩倍。另外,日本很多媽媽在生孩子後,都採用跟孩子共眠的方式保證孩子的安全感。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親子共睡,反而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好處
獲美國國家兒童健康MERIT獎的知名心理學家Karen E. Adolph說,別相信什麼“標準”,育兒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都不同。
美國兒童睡眠專家Richard Ferber經過研究發現,兒童不會因為與其他兄弟姐妹,或長時間與父母一起睡而成長為缺乏安全感、不會獨立的孩子。
另外一位親子睡眠專家James McKenna博士也說,近年來的研究結論跟過去的相反,幼兒單獨睡對健康成長沒有益處,相反,與父母同睡的孩子,未來會擁有更成熟的減壓能力,性格更獨立、更自信。
另外,Robin. J. Lewis和Louis. H. Janda等人也發現,小時候跟父母或媽媽共睡的孩子,長大後情緒調節能力更好,對性別認同與自尊感更為滿意。
為什麼會這樣?跟大家假設一個場景:
當一個年幼的孩子,半夜從睡夢中醒來,聽到窗外呼呼的風聲,如果媽媽剛好在身邊,這個孩子大概很快便會躺回去,慢慢地睡著了;如果這個孩子醒來時,身邊空無一人,黑漆漆的房間裡只有Ta一個人,恐懼感會莫名增加,或許他還會想到床底可能有“小怪物”……
在孩子們心智稚嫩的年齡裡,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應付孤身一人的情況。
相比之下,親子共睡中,父母能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安撫和安全感保障,這種安全感保障,能幫助孩子們的心智穩健地成長。而不是一邊成長,他們小小的安全感“堡壘”還要經受焦慮和緊張的摧殘。
02
一位爸爸的親身感悟
有個爸爸跟我說,他家的女兒4歲時就自己睡了,可他的兒子8歲還不願自己睡。幾年前兒子剛好5歲,他和妻子特意給兒子安排了一個房間,但孩子一直拒絕自己睡。到了孩子8歲那年夏天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廳閒聊,爸爸說:“我5歲的時候,自己抱了被子枕頭就自己睡了,我自己決定的……”
這時他的兒子雙眼閃閃發亮,就像窗外的星星,孩子說:“好吧,我也要自己決定,在下星期一我就開始自己睡……”
結果到了星期一,小男孩真的像他爸爸那樣,在晚上洗澡後,往房間裡放了幾個最喜歡的玩具,就一個人抱了被子枕頭走進去自己睡了……這爸爸很感嘆:“過於執著某種說法,會害人的。折騰了這麼久,還不如一次‘讓孩子自己決定啊’。”
所以:孩子幾歲應該跟父母分房睡,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期限”,每個家庭不同,每個孩子的心智成長也不一樣。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你只需慢慢地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做決定便可。
03
分睡後要補償親子親密時光
其實孩子不想分睡,最大的原因還是不想跟爸爸媽媽分開,而這也是我們要讓孩子分睡的一個原因。
因為在孩子0-3歲,我們給予孩子親密的愛,但是在孩子3歲後,需要開始走向獨立,我們又要學會放手才行。所以,當孩子在分睡的過程中,或者分睡後,都要記得讓孩子感受到愛。
比如記得每天跟孩子說晚安,給一個睡前吻: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一直會保護你的。
如果能在睡前給孩子講講溫馨甜蜜的故事,那再好不過了,讓孩子的心裡裝著一個甜蜜的故事睡去。
在孩子沒有準備好之前,一定不要隨便推開孩子,可以嘗試從分被子睡開始。
孩子大一點,有條件地話,就在房間內加一張小床,開始分床睡,然後再過渡到分房間睡。
當然,在分睡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反覆,本來已經分睡成功的孩子,又半夜來找你。該怎麼辦?
我們是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帶他回自己的床上睡。然後第二天可以跟孩子談談,是什麼原因呢?再繼續鼓勵他。然後有那麼一天,孩子內心真的做好了準備,能獨立而勇敢地自己睡。
在整個過程中,不要輕易發脾氣,慎用懲罰,最好不要用。就算要用,也頂多用一次就夠了,因為愛比這個更重要。
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溫和會給孩子愛和勇氣,而堅定會讓孩子做出決定並學會堅持。
04
分房睡的訊號
不過雖然標準不一,但有三個訊號可以幫我們來判斷孩子需不需要分房:
一、是否自己提要求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比較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有時他們會問“爸爸媽媽,你們都有自己的房間,我卻沒有”。這個就是很明顯的“分房”訊號了。那還不趕緊分?
二 、是否有明顯性別意識
孩子長著長著,你會發現,孩子突然不願意讓異性父母給自己洗澡了,上廁所時也不要他們陪,當著家長的面穿脫衣服會表現得有些扭捏,這說明孩子性意識萌芽了。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分房的問題了。
三
、不願意和小朋友玩
孩子三歲以後還特別黏人,只跟父母玩不喜歡跟小朋友玩,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包辦導致獨立性不強,生活自理能力也差,而且一般都是父母陪玩,很少也不願意和小朋友玩。
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處在社交敏感期了,家長如果不放手,會影響孩子交友,需要考慮讓孩子獨立,先從生活自理開始,再慢慢考慮分房,促成孩子的心理獨立。
總之,儘管專家們的說法不一,我們還是能從中摸出些門道的。三歲前不建議分房睡,影響孩子安全感(估計也沒有父母這麼早就給孩子分房吧,國外做法除外),五歲左右可考慮,但在考慮前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慢慢引導,切不可突然說分就分,讓孩子引起心理恐慌,這樣就更不好分開了。
難怪有人說,什麼是成長?成長,其實就是寶寶小腳硬朗了便會自己走路,就像小鳥的翅膀豐滿了之後,會飛到了另一棵樹的樹梢,快樂地築起它的巢穴一樣……
免責宣告:【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