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公平公正地評價數碼產品的好壞,給手機表現量化評分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從充電速度到相機表現,再到螢幕素質,數碼產品中幾乎每一個部件都能被拿來測試並量化評分,並以最終的測試分數來評判產品的高低。
在螢幕評測領域頗有建樹,被不少消費者認為是顯示效果測試標杆的DisplayMate就是這樣的一個評測機構。放在10年前,誰也沒能想到這麼一個審美懷舊、網站簡陋、頁面排版如同椰樹椰汁一樣的評測機構能在智慧手機領域獲得如此高的公信力,幾乎所有品牌與媒體在提及自己的產品時,都不能免俗地放上自己的螢幕評分,以獲得消費者的肯定。
而就在前段時間,DisplayMate這家機構將有史以來最高階的A+評級給到蘋果最新的旗艦手機iPhone 13 Pro Max,同時也被評為「最佳智慧手機螢幕」,頗有DxO為手機相機打出99分的勢頭。
但問題來了,萬一未來有螢幕表現更好的手機,DisplayMate該怎麼打分呢?而DisplayMate這種非強制認證機構給出的分數,又是否真的能轉化為實際銷量呢?
分數是標準但不是全部
就像DxO一樣,手機品牌之所以願意主動將產品交到測試機構手中,確實就都是奔著高分去的。不管手機品牌如何在宣發上砸錢,比起手機廣告,使用者更願意去相信一個客觀獨立第三方的測試機構,儘管這種機構並不一定真的就客觀、獨立與第三方。不過與其他測試機構相比,DisplayMate還是有一些做得不錯的地方,比如DisplayMate會在測試中以詳實的測試資料告訴你「為什麼這塊螢幕做得好」,並明確給出了A+這個評級背後的准入門檻。
換句話說,DisplayMate雖然不一定獨立第三方,但確實做到了客觀與公開,讓結論有據可依,從這個角度來看,DisplayMate顯然要比不撕膜的DxOMark更加可靠。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知道數碼產品的硬體標準會隨著技術的進化而改變,可能在10年前72%的sRGB色域覆蓋就足以拿到不錯的評級。但在2021年,廣色域高亮度高重新整理率已經是一塊螢幕的基本要求。一套固定的標準能否如實地反映出不同手機之間顯示效果的差異,這個問題顯然是否定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年前DisplayMate給三星Galaxy S10的螢幕給出了A+的評分,兩年後DisplayMate給採用三星螢幕的iPhone 13 Pro Max A+評分,我們是否能認為S10的螢幕和iPhone 13 Pro Max一樣出色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保證客觀獨立第三方之餘,DisplayMate需要的並不是更多品牌前來諮詢螢幕最佳化解決方案,而是如何用一套具有橫向比較意義的評判標準來評價手機螢幕。
螢幕效果眼見為實
不過話又說回來,測試機構給出的資料,又真的能代替真實的使用者體驗嗎?在我看來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不同使用者對數碼產品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些人更喜歡飽和度高的螢幕,有些人則對色彩還原有要求。而測試結果只是硬體素質的表現,分數規定了螢幕表現的上下限制,但真正為螢幕打分的,還得是使用者自己。
去年Marques Brownlee(或者說MKBHD)就曾發起過一個相機盲測的評比:在無標識的情況下讓使用者投票選出當年的「年度最佳拍照手機」。而當年由海量評選出來的「年度最佳」,並不是iPhone、三星或華為、小米的機型,而是DxOMark得分115的華碩Zenfone 7 Pro。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使用者最喜歡的並不一定就是硬體素質最高,測試分數最好的那個。尤其是在絕大多數使用者沒有看過真正的好螢幕,建立對色彩的正確認知的情況下,使用者更容易選擇一些跑調的產品。比如三星高飽和的調色就吸引了不少對攝影不瞭解的使用者,某些品牌對HDR色彩對映的特殊調校讓螢幕看起來更加鮮豔,也同樣飽受使用者喜愛。
很多時候,使用者需要的並不是一塊好螢幕,他們只想要一塊自己喜歡的螢幕而已。而這樣的差異化,在DisplayMate批發A+的時代只會越來越常見。而評測機構給出分數,背後的價值也將越來越低。
總結
雖然我認為DisplayMate給出的測試分數的影響力未來將持續走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否認DisplayMate測試的價值。一塊顯示素質優秀的螢幕依舊是良好顯示效果的根基。但就現在手機市場的表現來看,硬體已經不再是評判顯示效果的唯一標準。
就連熱衷原汁原味的蘋果也開始為手機相機加入風格模式,如何用軟硬體合作,一起討好使用者的眼球才是未來手機硬體獲得使用者認可的最佳方式。HDR、MEMC、VRR等技術為手機螢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電影、遊戲等內容的積極適配也從內容的角度影響使用者對手機螢幕的評價。在2021年,手機螢幕的評判標準不再是簡單的亮度、色域和色準、軟體與內容的適配將佔據更大的比重。
而DisplayMate在未來要如何避免成為「A+批發部」,希望在明年測試新iPhone的螢幕時,我們能從全新的測試標準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