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交手中,中美兩軍對於對手的認識都是很深刻的。簡而言之,我軍戰鬥力的強悍程度遠超美軍想象;但同時與美軍作戰的艱難程度,也是極為罕見的。
所以現在網上也有類似的段子,大意是將老蔣的軍隊作為參照系,結果打起來之後發現情況完全不同。
其實這種段子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開開玩笑可以,嚴格來說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說,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打過老蔣的美械軍,那麼在跟美軍交戰前,必然會有所參考。但是請注意,我軍在戰前即非常清楚地明白,美軍的戰鬥力遠超老蔣的美械軍,所以也儘可能地進行了針對性調整。
比如在集結的部隊方面,第13兵團是四野的精華部隊,所屬的第38軍、39軍、40軍都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之後調動的第9兵團則是三野的精華部隊,所屬的第20軍、27軍也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
眾所周知,在我軍各大野戰軍中,以三野和四野的綜合實力最強,那麼將這兩個野戰軍中的頭號主力軍都集結起來參戰,自然是極為重視對手的表現。
同時大家注意一下的話也會發現,上面這幾個軍在解放戰爭中都是與老蔣的美械軍長期作戰的部隊,對美械裝備的特點相對熟悉。而由於繳獲比較大的因素,上述各軍中也均裝備有相當數量的美式武器裝備。
其中重的有美式的75毫米山炮和重迫擊炮,輕的則有美式衝鋒槍、機槍和卡賓槍等。所以裝備美械較多的部隊,也有美械軍之稱。
當然了,為了強化與美軍作戰的能力,上述各軍都儘可能地補充和加強了武器裝備。
比如在初期入朝部隊中,步兵連編有3門60炮,步兵營編有3門81/82毫米迫擊炮,步兵團則有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步兵師有75毫米山炮營,步兵軍雖然沒有直轄炮兵團,但新編了國產的6管火箭炮,並有配屬的機動炮兵提供支援。
在營連級武器方面,大量充實自動武器,使得輕重機槍和衝鋒槍的裝備量較大;同時在一定範圍內儘可能進行武器口徑和型號的調換,以適應新的作戰和後勤保障條件。
同時,面對美軍飛機多、坦克多的特點,我軍還在組建戰防炮營和高射炮營,不過在部隊入朝時尚未組建完畢。
所以當時我們評估,部隊裝備在已有基礎上已經大大加強,不過新式裝備不多。另外根據當時瞭解到的美軍情況,認為我們團以下部隊除沒有坦克外,火炮數量與同建制敵軍相比差別不是很大,師以上部隊則遠不如敵人。
(注:實際上團以下部隊,相差也很大,因為美軍當時還裝備相當多的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我軍則裝備很少)。
在戰前訓練方面,加強了幹部集訓,一方面是錘鍊我軍傳統戰法,一方面則是強調兵種協同,尤其強調發揮火力的作用。
具體到部隊實際,除了強化單兵技能訓練外,還進行了專門的戰術訓練,尤其是突出夜間作戰訓練。訓練時,軍師幹部要下到連,團級幹部要下到排,營級幹部要下到班進行具體指導。
另外還專門進行了防空和反坦克教育,不過在防空方面除了隱蔽外沒有很好辦法,反坦克方面雖初有成效,但缺乏坦克實物和反坦克裝備,所以多限於理論基礎和動作,較為抽象。
以上為13兵團部隊的調整和訓練內容,9兵團由於整訓時間短、入朝倉促,所以相應的準備和充實不如13兵團。
由此可見,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簡單地將美軍認為是老蔣的美械軍。而是認為,美軍的作戰能力是大大強於老蔣軍隊的。
所以在志願軍入朝作戰前,對於我們的軍隊能不能打贏美軍,其實顧慮很大。
在志願軍初期入朝的作戰計劃中,我們便著重於立足朝鮮北部山地打防禦戰,而且主要是打擊韓軍。待將來部隊換裝,武器裝備得到提升後,再去談反攻的問題。
後來美韓軍隊北進速度極快,我原先的作戰計劃無法實施,在隨機應變的第一次戰役作戰計劃中,仍是主要打擊韓軍。
不過在39軍打雲山韓軍第1師團(實際上該師團也配屬了美軍坦克、重炮部隊)時,美軍第1騎兵師的部隊突然出現。
作為我軍中的王牌軍,39軍當時已經在雲山集中了全軍的大部兵力,還有機動炮兵部隊和高炮部隊提供掩護,索性照打不誤。
實際上以美韓軍在雲山的兵力、火力,其並非不堪一擊。但韓軍第1師團長白善燁早年間曾在偽滿軍中服役,其率部在冀東作戰期間,對冀東八路軍有清晰地瞭解。
他自己這麼說道:
我們只是遠方的闖入者,語言不通,地理不明,況且八路軍的戰鬥力與東滿的游擊隊不可同日而語。誰都珍惜自己的生命,而韓國人對為日本賣命打仗的興趣也不太高。就連日本軍官也和我們一起考慮怎樣才能活著回去,結論是行動時絕對要注意不危害到百姓。
請注意,不是白善燁這些人有多麼好的軍紀,而純粹是害怕遭到八路軍打擊才不敢殘害老百姓。當然,這樣的經歷也使得白善燁有很敏銳的嗅覺,察覺情況不對就要溜號。
所以在雲山與志願軍交手時,白善燁早就恐慌了,他在回憶錄中這麼寫到:
當中國軍隊採用“人海戰術”展開進攻時,鋪天蓋地雜亂的軍號聲和銅鑼聲,給士兵們造成巨大的恐懼感,葛羅登中校的坦克營(即配屬的美軍第6坦克營)也沒能逃過夜間的戰鬥。好在美國空軍空投了一次彈藥和補給,他們才算苦撐了下來。
“人海戰術”是韓軍汙衊志願軍的通常說法,實際上以美韓軍隊當時的火力,真要是這種打法,韓軍自己恐慌什麼呢?
要知道,僅僅是白善燁這個師團所配屬的美軍第10混合炮團就有第78高炮營(10門90毫米高射炮)、第9炮兵營(18門155毫米榴彈炮)、第2重迫擊炮營(18門107毫米迫擊炮),這火力已經很強了。
其實說到底就是自己打不過,就怪別人人太多,無非是找個藉口罷了。
而在面對39軍進攻時,恰好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來了,韓軍第1師團一口氣打掉了13000多發炮彈,自己溜號了,美軍的這個第8騎兵團卻遭到重創,第5騎兵團在救援途中也遭到打擊,損失不小。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般都是美軍賣韓軍,但美軍被韓軍賣了的情況還真不多,後來白善燁這麼說道:
無論如何,美軍第8騎兵團是為營救我部才遭此噩運的,作為第1師團的指揮官,我終生將對美軍陣亡將士們表示緬懷和感激。
在雲山之戰中,按照39軍統計的殲敵數為斃俘敵人2046人(其中美軍1840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飛機1架、擊毀與繳獲敵軍坦克28輛、汽車176輛、各種火炮119門。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殲敵資料雖然用得比較多,但實際是被壓縮過的。以這個資料來看,消滅的韓軍僅不到200人,但韓軍第1師團自己承認的損失就有804人。
而在殲滅美軍的資料上,116師師長汪洋在《十次突擊》中提到實際上還有一個斃傷2894人的統計,汪洋認為這個倒比較符合美軍第8騎兵團損失過半而第5騎兵團遭慘重損失的情況。另外汪洋認為,韓軍第1師團的損失也當在1000人以上。
不過不論殲敵數是多少,相較於之前國內戰爭的戰績,39軍對自己在炮兵支援下的戰果一開始是感到不過癮的。116師師長汪洋便說:
當時我們對這次戰役的重要意義是認識不足的,反而感到比起解放戰爭的俘獲來,不那麼痛快過癮,在這種情緒影響下,似乎覺得部隊打得不很好……究其原因,是我們領導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狀態下,沒有跟上朝鮮戰爭的新形勢,這妨礙了我們正確認識雲山戰役的經驗教訓,低估了勝利的成果。
從志願軍參戰部隊跟美軍交手的初次反應來看,其實不難看出這勝仗也是打得很艱難的,也可以看出當時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過渡的一個特徵。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便提到,志願軍在入朝前知道美軍很強,但是不可能完全脫離之前國內戰爭的經驗。
有些事後諸葛亮大道理能講一堆,總說什麼:打美軍怎麼還用打國軍的經驗來,應該用打美軍的經驗去打。
可問題是,之前沒有打過美軍,從哪裡來的打美軍經驗呢?
不是說我知道了美軍很強,蒐集了一些美軍情報,並進行了針對性訓練,這打美軍經驗就有了。你做過兩套高考模擬卷,就有了高考經驗了?
所以在志願軍部隊跟美軍初步交手時,其實都是在既往經驗基礎上來組織和實施戰鬥的,所以很多戰法其實跟解放戰爭時期的反倒更接近,而與後來與美軍作戰的戰法則不同,正是因為打了之後有了經驗,這才有完全針對美軍的打法嘛!
因此我們現在看抗美援朝戰爭,一定要注意到這個過渡期。
在過渡期內,志願軍會帶有明顯的解放戰爭打法,那麼打正牌的美軍跟打老蔣的美械部隊又有何不同?為什麼打正牌美軍會更難打呢?
首先,在空軍方面,美軍和國軍都有絕對的制空權,但是兩者制空的程度卻不一樣。
解放戰爭的戰場地域廣大,國軍空軍可以在偵察、攻擊、空投、空運上發揮一定作用,但是受限於其飛機數量和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國軍空軍總體上對我軍大部隊的行軍、作戰無法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對被圍國軍的補給力度也極為有限。
而朝鮮地域狹小,美軍飛機的數量又極多,其飛行員的能力也很強,因為美軍飛機便對志願軍大部隊行軍和作戰造成極大的限制,對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極大威脅,而在支援它自己的地面部隊作戰上,無論是直接的火力支援還是空投、空運等,都能發揮極大作用。
正因如此,志願軍在白天是很難行軍、作戰的,美軍飛機雖然給志願軍人員殺傷比例遠不如炮兵,但是對志願軍總體戰力的發揮卻是限制極大的。
換句話說,我軍同樣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能發揮出100的戰力值,但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由於受到美空軍壓制,能發揮出原先一半的戰力值就不錯了——起碼白天就無法正常作戰,重炮部隊難以使用,而且後勤受壓制,人員、武器、彈藥的補充都受影響。
如果再直白點地說,我軍原先能用兩隻手來作戰,但此時則只能單手出擊了。
在地面部隊方面,國軍的所謂美械軍所得到的大都是美國已經過時的武器裝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與正牌美軍相差極大。
比如坦克,美軍區區一個步兵師建制內就有140多輛坦克,而國軍美械軍編組內是一輛坦克都沒有的,後來組建的快速縱隊建制內,也只是幾十輛美式或日式的小坦克。
美軍坦克中以M26坦克為多,而國軍的所謂美式坦克中連M4也是幾乎沒有的,主要是M3輕型坦克。大家可以想想,步兵打坦克打M3坦克的難度和打M26,那能是一回事嗎?
而且國軍其實不大會用坦克,讓坦克上城牆這種事也是幹過的,而且步坦協同經常脫節,所謂的快速縱隊發揮作用也有限。
但美軍不光是步坦協同能力比較好,它的步、坦、空、炮協同都很好。這其實給我們的反坦克作戰造成很大的壓力,也使得反坦克的代價更加高昂。
而且美軍當時的防空炮營還裝備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和四管12.7毫米自行高射機槍,這在當時也往往被我們稱為是“坦克”。美軍的這些裝備肯定不是用來防空的,而是平射攔阻志願軍步兵的,這些裝備在美械國軍中乾脆就沒有裝備,我們都不知道美軍中還有這種變態武器。
實際在志願軍的進攻中,遭遇美軍坦克組成的機動防線就夠頭疼的了,再遇上這種高射速的平射武器,作戰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比起美械國軍來,正牌美軍的各項火力都是碾壓一般的存在。
在國軍的美械軍中,最頂級的裝備是105毫米榴彈炮,每個軍理論編制為一個營,裝備12門炮。但實際上有的美械軍中沒有105榴,數量有的也只有8門。
但美軍的一個步兵師中,便有54門105毫米榴彈炮和18門155毫米榴彈炮,想想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要知道155毫米炮這樣的裝備,美國人一共也沒給老蔣幾門,自己的一個師就裝備了18門。
在團級、營級、連級,美軍還大量裝備了各種口徑的無後坐力炮、火箭筒、迫擊炮,其中有的型號是根本沒有提供給國軍的。
跟這樣的美軍交戰,讓志願軍極為不適應的不僅僅是其一線極為猛烈的炮火,還有美軍重炮進行間接瞄準射擊的威脅。
在跟國軍交戰時,其實兩軍的火炮都是直瞄射擊較多,甚至更多是靠迫擊炮來提供火力支援。這樣的話,在一線陣地之後幾公里外,可能就是安全地帶了,一般來說,這種地方擺的都是指揮機構和二梯隊。
打國軍的時候問題不大,國軍炮兵也沒有很強的間接瞄準打擊能力,其火炮數量、炮彈數量也不足以維持多強的火力。
但美軍重炮多、炮彈多,炮兵技術水平也很高,還有飛機偵察、校射,其重炮對我兵力集結地威脅就很大。其實施攔阻射擊的話,對運動中的志願軍威脅也很大。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志願軍密集衝鋒的影視畫面,其實在真實戰鬥中哪有這麼密集,一顆榴彈下去那得損失多少人啊?美軍的火力可不是打排炮,而是輪番不停的轟擊。
現在有人批評說9兵團在長津湖多次用密集衝鋒的戰法,而且自己的總結中也是這麼寫的。
其實人家說的密集衝鋒跟你理解的完全是兩回事,實際上9兵團是用之前打蔣軍的隊形去打美軍了,所謂的密集隊形更多是相對密集,而非絕對密集。
真要是像那種前胸貼後背式的密集程度,老蔣的軍隊都能擋得住。而我們再看看長津湖戰役中,雙方戰鬥傷亡的對比,以各自統計的戰鬥損失來看,大致是2比1左右。真要那麼密集地衝擊,這戰損比可就不止是這一點了。
而且仔細看總結的話會發現,很多志願軍其實是以共同隊形和在縱深運動時被殺傷的。也就是說美軍火力的反應時間和延伸程度比我們習慣打國軍時要快很多,而且也猛很多。這些東西在跟美軍正式交手前,是不可能真切體會到的。
其實現在經常說9兵團自己輕敵了,其總結中也是反覆地說來說去。但我們應該明白,自我評價和客觀評價應該分開來看。
在我軍的作戰總結中,向來自我評價就是極為嚴苛的,像上面提過的雲山戰役也是這樣,明明是個大勝仗,但116師師長汪洋自己都覺得不滿意。
現在我們常說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胃口太大了,輕敵瞭如何如何。其實我們現在看,關鍵是9兵團的情報低估了美軍實際的兵力數。它並不是主觀地輕敵,實際上按照原情報掌握的情況,在每一處包圍圈的兵力優勢也都是好幾倍的。
但是美軍裝備的汽車極多,它的行軍速度就遠超我們預計,比如在新興裡原以為是陸戰隊一部,結果打起來才發現是第31團級戰鬥隊。而且新興裡和內洞峙也不是營連級的部隊,而是第31團級戰鬥隊的主力。
情報掌握不確,可以在自我評價中稱為是輕敵,但我們客觀評價下,以當時志願軍的偵察手段和對美軍的瞭解,也確實是很難估計到美軍中裝備的汽車這麼多,行軍速度這麼快的。
說到底,是美軍很多技術裝備的列裝和使用程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充實得多。這在後來美軍航空兵大量空投物資、器械、運走傷員時間,更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美軍提供後勤保障的能力,也遠超國軍,這一點極為重要)。
之前打國軍的美械部隊時,部隊開啟突破口衝進去了,一般情況下就意味著戰鬥很快就結束了。但是打美軍,這才是個開始。
因為美軍裝備有大量通訊裝置,即便被分割後,它的指揮體系仍然沒有喪失作用。其一般的戰法就是夜間潛伏,白天再統一作戰,進行反擊。
志願軍有組織度的優勢,可以打夜戰,但是我們的突擊部隊也只能使用簡易訊號聯絡。到白天后就面臨美軍有組織地反擊,從而不得不退守高地,以待晚上再次進攻。
以上這些都是新情況,還有出現的新情況就是跟美軍作戰戰果相對小的問題。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最大的戰果不是發生在交戰階段,而是將敵軍擊敗後追亡逐北,追繳殘軍的階段,其實一般的戰役也都是如此。
但是跟美軍交戰,它如果打輸了的話,便會以裝甲車輛為前導,在航空兵和重炮火力的掩護下,以汽車行軍的方式突圍,跑得是相當快。而且美軍散兵失敗後,便會四散到山裡,不嚴格搜山的話,這些俘虜就抓不到,而他們手中有大量通訊裝置,後來就能被節走。
比如雲山戰鬥後,116師師長汪洋就說道:
(美軍)主要在日間進行進攻作戰,以便充分發揮其技術裝備的優勢。基本不在夜間發起進攻,儘量避免與我軍夜間交戰。儘量避免與我軍短兵相接,避免以刺刀、手榴彈決戰。
夜戰中,當我軍進至衝鋒槍、手榴彈射程時,(美軍)即不做頑抗,丟棄武器後撤退,甚至四散潰逃,少有肉搏拼刺刀的精神,並千方百計四散逃命,故不易被我大量俘獲。美軍等待直升機營救,韓軍則伺機化裝逃回。如果我們師能夠派出若干小分隊進行搜山的話,捕獲的敵人會是很多的。
另一個問題是,繳獲的重武器裝備和車輛很多,但有許多被敵機炸燬,沒能全部收集保護起來裝備部隊。其原因同樣是由於初次與美韓軍交鋒,不瞭解敵空軍的威脅程度,沒想到第二天敵人的飛機鋪天蓋地飛至雲山上空,輪番轟炸掃射。
目標不光是我軍,還有它們自己丟棄的武器裝備和傷員。這樣一來,已得到人道救治的傷員又重複受傷或炸死,已成為戰利品的大炮、坦克、飛機、車輛自然不少都被炸燬。
這也是跟美械國軍作戰不會遇到的情況,也就造成了明明已經打贏了,相關的俘獲和有效作戰繳獲卻並不是那麼多的情況。
所以總的來說,美械國軍和正牌美軍,雖然裝備的都是美械裝備,但實際上戰鬥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軍在作戰時面對的艱難程度要高了不止一個數量級,而取得同樣戰果所付出的代價則要高了幾倍。
但是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因為相較於我軍對美軍的瞭解而言,美軍是更不熟悉我軍的。
實際上美軍中不是沒有了解我軍的人,而是這些人說不上話,坐了冷板凳。能說上話的人只不過以為我軍戰鬥力應該比蔣軍強點,比不上日軍,而且他們認為我軍裝備那麼差,無法跟現代化的美軍抗衡。
結果我軍的指揮能力、戰法以及頑強程度遠超美軍的估計,美軍想象不到我軍不依託道路是怎麼穿插到它們的側翼和後方來的,更想象不到這些只有輕裝備的中國軍隊根本不怵其飛機坦克和大炮,即便是頂著凝固汽油彈的轟擊,都要堅守陣地,誓死出擊。
志願軍的戰鬥力顛覆了美國對中國人的想象,甚至一度造成美軍的恐慌。美國軍隊不是紙糊的,它是有戰鬥力的,而之所以恐慌那是被打出來的,不是被嚇出來的。
當年的志願軍先輩們讓我們中國人在世介面前都挺直了腰桿子,今天的我們更要昂首挺胸,不屈服於任何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