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守鳳 史巖松
跟著朱德上井岡
趙鎔,1899年10月出生在雲南賓川縣綵鳳村一個普通農家。趙家祖居江西南昌,清朝嘉慶年間因躲避戰亂遷居雲南。趙鎔出生不久,母親就因病去世。3歲時,趙鎔患上了天花,家人把他背到村外廟中隔離治療,日夜煨湯喂藥,悉心照料,不到一個月竟奇蹟般地痊癒了。趙鎔家境貧寒,上不起學。伯父趙德昌認為他聰明伶俐、將來必有出息,主動出錢供他念書。趙鎔不負所望,只念了3年私塾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縣高小。
趙鎔高小畢業後,於1919年1月步行來到昆明,想在這裡找份工作。他跑了幾天,工作仍無著落,眼見盤纏即將用盡,索性跑去投考當時學費很低的雲南省立一中,並被該校錄取。
此時,國內形勢風雲變幻,受從雲南發起的討袁護國戰爭影響,趙鎔心中初步萌發了反對封建帝制的思想。五四浪潮席捲昆明之後,他參加了“學生愛國聯合會”,參與主持出版校刊《滇潮》,並經常組織學生上街遊行演講。這些行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趙鎔作為學生運動的主要組織者,被學校開除。不久,他又考入昆明法政專科學校。求學之餘,他繼續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很快成為其中的活躍分子。
1922年初秋的一天,昆明3名學生上街演講被警察抓走。趙鎔等人被推為學生代表,前往警察廳交涉。他們來到警察廳,揚言要見廳長。大家聽說這位廳長當過滇軍旅長,本以為是一位驕橫跋扈、蠻不講理的軍閥。誰知見面後,這位廳長竟一臉和氣地請大家就座,耐心聽完了學生們的申訴,還立即派人前去調查,證明確有此事後又當場下令放人。不僅如此,他還向大家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並鼓勵大家多接受新思想,為國家為民眾建立功勳。趙鎔從此記住了這位廳長的名字——朱德。
在法政專科學校求學期間,趙鎔在趙醒吾等進步同學的影響下,逐漸傾向革命。1923年底,趙鎔追隨趙醒吾的步伐,經河內、香港到達廣州,開始投身國民革命軍。他先被安排到大元帥府拱衛軍工作,後來又參加了鎮壓商團叛亂和東征作戰。1925年,在廣州革命政府準備北伐期間,趙鎔和趙醒吾奉命前往贛南,做軍閥吳佩孚手下楊如軒和楊池生兩位師長的工作。在他們的耐心勸說和爭取下,“兩楊”最終在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後同時宣告“下野”。
1927年1月,趙鎔聽說朱德正在南昌創辦軍官教育團,便想方設法爭取到一個名額。報到之後,他被分配在第1營。不久他就去找朱德。朱德起初沒有認出趙鎔,但在趙鎔介紹下,很快記起了在昆明的事情,還開玩笑說:“你該不是又朝我要人來了吧?”接著,兩人老友重逢似的談了很久。朱德囑咐他要努力學習,關心時事,多讀一點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經過長期以來的鬥爭考驗,趙鎔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白色恐怖下,他冒著隨時都會犧牲的危險,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南昌革命形勢日益緊張,為儲存革命的種子,朱德決定讓第1、2營學員提前畢業,趙鎔被派到鄱陽鳴山礦區組織工人運動。
1927年8月3日,身在鳴山的趙鎔得到了南昌爆發起義的訊息。他毅然動身去找起義部隊,經過四個晝夜水陸兼程的追趕,終於在江西撫州找到了朱德所部。此後,趙鎔跟隨朱德率領的起義部隊一路南下。在三河壩地區,部隊遭數倍之敵圍攻,寡不敵眾,不得不撤出戰鬥。一時間,失敗陰雲籠罩著部隊,一些意志不堅者紛紛開了小差。趙鎔卻並未動搖,尤其是聽了朱德在贛南整頓中的講話後,更加堅定了革命決心。
1928年1月,趙鎔跟隨起義軍轉戰湘南,參加了湘南暴動。4月,隨朱德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轉移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部隊合編之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在這裡,趙鎔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農政府”的鬥爭。
◆青年時代的趙鎔。
當時,國民黨吉安靖衛大隊大隊長羅炳輝傾向革命。黨組織派趙鎔和趙醒吾去做羅炳輝的工作,準備發動起義。因叛徒告密,趙醒吾不幸被捕,羅炳輝被迫提前起義。所幸趙鎔未被發覺,隨後被指派設法營救趙醒吾。由於趙醒吾身份已完全暴露,被敵人重兵看守,爭取合法出獄和武裝營救都已無可能。趙鎔根據黨組織指示,轉而爭取將趙醒吾移交地方緩處。他在吉安、南昌、武漢等地連續奔波一百多天,找遍了一切可以利用的關係,但最終功虧一簣。1930年2月,趙醒吾被國民黨軍殘忍殺害。趙鎔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回到紅4軍,彙報了有關情況。朱德寬慰了趙鎔,並對他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投身紅軍供應事業
1930年,趙鎔開始從事後勤供應工作。他先後在紅軍總部、紅一方面軍任軍需員,後來又擔任紅12軍會計科科長。在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趙鎔奉命帶款支援前線,突遇國民黨軍飛機轟炸。趙鎔連滾帶爬終於透過轟炸區,卻突然發現背上裝著錢款和賬目的包袱不見了。為了找回錢款,他義無反顧轉身向轟炸區跑去,最終將包袱找到。之後,他又兼程400多公里,按時把錢款送到了部隊。
1933年冬,趙鎔被任命為紅9軍團供給部部長。由於遭到國民黨封鎖,紅軍物資供應極度緊張,有時連一日兩餐都難以保障。趙鎔到任後,帶領供應部工作人員發展生產,千方百計地籌措經費和物資。當時一斤鹽可以換十斤肉。趙鎔就親自帶人熬鹽,不久就熬出了幾千斤鹽,然後換成糧食和豬肉,解決了部隊的急需。次年8月,紅9軍團在閩江邊上繳獲了4000多箱炸藥、10多噸軍用品和食鹽。軍團首長讓趙鎔組織將這些緊缺物資運回蘇區。根據趙鎔的建議,紅9軍團將所有馬匹全部用於馱運炸藥,包括軍團首長在內的所有人員全部參與搬運。經過幾百里的艱苦跋涉,終於將全部物資運回蘇區。
1934年10月,趙鎔隨紅9軍團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領導人實行的是“搬家”式轉移,僅趙鎔負責的供給部就帶著1000多擔輜重,對此他深感憂慮。果不其然,國民黨在湘江渡口附近設下重兵,紅軍血戰數日,雖成功渡江,但卻損失過半。紅9軍團的輜重渡江後僅剩200多擔,所幸由於組織周密,供給部的幾十馱重要財產並未損失。
◆趙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供給部會計科科長的委任令。
部隊到達貴州湄潭時,正值寒冬,有的戰士還穿著單衣。趙鎔緊急動員當地80多名裁縫和數百名婦女,經過12個日夜的工作,將打土豪得來的布匹趕製成8000件棉衣、8000條夾褲和綁腿、子彈袋、乾糧袋等物資。紅9軍團離開湄潭時,指戰員們紛紛換上了新軍裝,部隊軍容為之一新。
紅9軍團準備渡金沙江時,趙鎔奉命去江邊尋找渡船。正當他望著滔滔江水一籌莫展之際,對岸突然傳來一陣零星槍聲。經驗告訴大家,這應該不是正規軍。隨後偵察得知,對岸確有一個國民黨緝私隊。趙鎔斷定緝私隊肯定有船。於是他們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乘著夜色過了江。但大家找了半天,卻連一艘船都沒找到。趙鎔決定去緝私隊一探究竟。他敲開緝私隊的房門,對方見來的是“中央軍”,不敢怠慢。趙鎔先讓稅務局長把所有人集合起來,說要佈置江岸防務,又從緝私隊長口中問到緝私隊的確有船,但因形勢緊張,全部沉到江底藏起來了。緝私隊集合完畢後,趙鎔突然宣佈自己是紅軍,並讓戰士們繳了緝私隊的槍。對方只得乖乖將全部50艘船從水中撈出,交給了紅軍。憑著這些船,紅9軍團順利渡江北上,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長征日記》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9軍團被改為第32軍,趙鎔任該軍供給部長。10月,張國燾在卓木碉宣佈另立“中央”,公開分裂黨和紅軍。接著,陳昌浩帶人到紅32軍開會,傳達張國燾的“指示”,誣衊中共中央北上是逃跑,聲言開除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的黨籍,要大家舉手透過。趙鎔和宣傳部長王透、第9團政治委員姜啟化等不同意張國燾、陳昌浩的意見,堅持不舉手。王透、姜啟化還當場與陳昌浩等爭辯起來,會議不歡而散。朱德得知有關情況後,親自找到羅炳輝、何長工、趙鎔等人說:“你們9軍團,包括你們這些人在內,平時說話都要剋制,不要亂髮議論,有些話由我來講。我講了,他們不敢把我怎麼樣!”朱德關鍵時刻勇於擔當的精神和高超鬥爭藝術令趙鎔欽佩不已。
1936年1月,趙鎔奉命調紅四方面軍主持開辦供給學校。行軍路上條件極為簡陋,沒有參考資料,他就根據工作經驗自己編寫;沒有教室,就找大一點的房屋代替;沒有桌凳,就用揹包或石頭甚至雙腿代替;沒有鉛筆、草本就以大地當紙本,用木棍作鉛筆。在長征途中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這所學校為紅軍培養了不少供應專業人才。
經過艱苦轉戰,1936年10月,趙鎔隨紅二方面軍到達將臺堡,結束了漫漫長征。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長征途中幾乎堅持天天寫日記。這些日記從1933年12月一直寫到1936年12月,共40多萬字,成為後來人們研究長征歷史的珍貴資料。
為抗日前線供給軍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二方面軍改編為第120師,趙鎔任該師供給部副部長。1937年9月,趙鎔隨隊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不久又前往晉西北建立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初來乍到,國民黨政府供給的經費十分有限,寒冬將至,全師一萬多名官兵的冬裝仍沒有著落。趙鎔急得寢食難安,他親自跑到臨縣、興縣等地找到當地商會,爭取到商界人士的20多萬銀元捐款。利用這筆經費緊急趕製了一萬多套冬裝被服,終於搶在隆冬前送到了指戰員手中。趙鎔因此受到師長賀龍和政治委員關嚮應的表揚。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開闢平西、平北和察東抗日根據地,趙鎔奉命調任冀熱察挺進軍供給部部長。挺進軍成立初期,供給部專業人才極度缺乏。趙鎔從地方緊急徵集了一批新兵,自己辦班培訓,很快培養了一批會計、供給初級人才。當時,日軍每逢單月都要對平西腹地進行一次“掃蕩”。在這樣緊張的情況下,趙鎔帶領供給部的同志硬是在平西地區陸續開設了6個工廠,為部隊生產了大量被服、皮革、手榴彈甚至迫擊炮彈等急需物資。由於組織嚴密,日軍從未找到彈藥廠的確切位置。
冀熱察挺進軍撤銷後,趙鎔改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不久,日軍在華北發起“治安強化運動”,趙鎔負責組織所屬工廠向滹沱河南岸轉移。他帶領後方人員與日軍巧妙周旋,安全順利地完成了轉移任務。在日軍瘋狂“掃蕩”的情況下,當地又發生了嚴重旱災。八路軍糧食供應發生困難,只得靠黑豆、高粱甚至樹葉、野菜充飢,一些官兵因營養不良患上了夜盲症和瘧疾。趙鎔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一方面積極協助地方政府籌集糧食,另一方面指導部隊把黑豆製成更易消化的豆腐、豆粥或豆芽,同時還帶領供給部人員在山區養豬養羊,把杏仁、核桃、胡麻籽等山貨榨成食用油,想方設法改善官兵營養狀況。
◆抗戰時期的趙鎔。
作為一名後勤幹部,趙鎔時時刻刻都在考慮為部隊精打細算、節約開支。1943年,晉察冀軍區計劃將全區官兵的舊棉衣收上來拆洗和縫補,同時給部隊配發一批新布做鞋底。趙鎔考慮到可以將這批新布做成棉衣面料,再把換下來的舊棉衣布拿去做鞋底,這樣既解決了鞋底布,又翻新了舊棉衣,可以節省一大筆經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聽後十分高興地說:“這個想法很好,為節約布匹出了個好主意,給部隊和人民辦了一件好事。”並很快批准了趙鎔的計劃。
1943年9月,日軍突然對晉察冀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供給部領導的後方工廠被列為重要打擊目標。由於根據地後方警衛部隊很少,只得採取兜圈子的辦法和日軍打游擊。上級知道趙鎔視力差、不適合夜間行動,讓他跟隨第二軍分割槽行動。但他心中始終放不下供給部的工作,堅決返回工作崗位。他帶領供給部的同志認真分析了敵我形勢,決定化整為零、分散行動,以減少損失。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大家每天都在日軍重兵包圍中穿插轉移,與日軍兜圈子、捉迷藏。最危險的一次,供給部曾被日軍包圍在平山古道附近的一座大山上,長達1個月,最後才成功分散突圍。這次反“掃蕩”行動,由於組織周密,疏散隱蔽做得好,供給部設在滹沱河南岸的4個工廠和人員均未遭到日軍襲擊。
1944年4月,因視力減退、神經疼痛和胃腸病復發,趙鎔身體欠佳,組織上安排他住進延安總政治部招待所休養。但他始終閒不住,利用這段時間,他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抱病為部隊編寫商業簿記學講義,協助部隊完成了合作社會計訓練班開班任務。
全力保障華北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組織上決定趙鎔仍回晉察冀軍區工作,任駐淶源辦事處主任。該辦事處是晉察冀軍區機關進駐張家口之後留在後方的辦事機構。趙鎔到任後,由於對單位地位作用認識不清,曾草率地建議撤銷辦事處。這個建議一度被採納和執行。聶榮臻得知有關情況後,立即提出了嚴厲批評,並指出設立淶源辦事處的戰略性意義,要求趙鎔馬上返回淶源恢復工作。趙鎔誠懇地接受了批評,立即返回淶源重建辦事處。
晉察冀軍區在張家口從日軍手中繳獲了19萬噸彈藥。軍區決定將這批彈藥運走分散儲存,運輸任務主要由淶源辦事處負責。此時的淶源辦事處缺汽車、缺倉庫、缺人員,徵調的民工又缺乏軍火彈藥常識,加之國民黨軍飛機常常掃射襲擾,轉運任務既困難又危險。為了確保轉運工作安全順利進行,趙鎔深入運輸一線,現場指揮運輸、儲存和防空偽裝等工作,在前後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順利完成了搶運任務。
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國民黨軍傅作義部大舉進攻張家口,晉察冀軍區機關被迫撤到淶源。至此,淶源辦事處順利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趙鎔被任命為新組成的晉察冀軍區後勤兵站部政治委員。兵站部主要承擔戰備物資、兵員前運和傷員後送等任務,由於缺少汽車,不得不靠人背、馬馱、車拉、船載進行。趙鎔一邊會同兵站部其他領導認真籌劃部署運輸工作,一邊深入一線做好運輸中的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各種問題。
在1947年10月晉察冀軍區舉行的清風店戰役中,趙鎔和部長劉顯宜透過設立各級兵站、分站、傷員轉運站和食宿站,構建起一個上下銜接、左右連貫、能伸能縮的兵站運輸網。不久,晉察冀軍區乘勝發起石家莊戰役。趙鎔根據上級指示,在東、西、北三線組建起24個兵站,開闢14條兵站線,並從地方動員了8.2萬民工、1萬副擔架和4千輛大車參戰支前。在兵站部強有力的領導下,廣大運輸戰線指戰員和支前人員冒著槍林彈雨,不分晝夜地搶救傷員、運送彈藥物資,圓滿完成了作戰保障任務。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併,趙鎔被任命為新組建的華北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他和部長劉顯宜經過反覆調查研究,將兵站劃分野戰兵站區和基地兵站區,野戰兵站區由兵團後勤分部直接指揮掌握,軍區兵站部集中精力組織領導好基地兵站區的工作。這一構想的提出和實施,在華北全區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兵站網,為完成後來的平津、太原等戰役保障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12月,中央軍委在西柏坡召開第一次全軍後勤部長會議。會議指定趙鎔所在的華北軍區代表團草擬一份兵站運輸工作條例。趙鎔堅持不要秘書代筆,自己白天參加會議,夜晚在昏暗油燈下伏案寫作,經過連續4個夜晚的努力,完成了全軍兵站運輸工作條例草案。察南綏東戰役結束後,趙鎔組織兵站部機關人員及時總結學習使用汽車、火車開展運輸工作經驗教訓,提高了兵站部人員的工作能力。
平津戰役結束後,趙鎔奉命負責太原戰役彈藥和軍需物品運輸保障任務。他在石家莊開設運輸指揮部,由於運力排程合理,僅僅一個月就向前線運送了糧秣、馬草、彈藥、服裝等物資7500多噸,有力地保證了太原戰役的順利進行。
太原戰役結束不久,兵站部改為運輸部,劉顯宜、趙鎔仍分別擔任部長、政治委員。運輸部奉命將第18、19兩個兵團人員、裝備運往陝西前線。這項任務時間緊迫,運量龐大,僅彈藥物資就超過3700噸。為了如期完成任務,他們決定向長治派駐一個辦事處,並在臨汾開設運輸分部,在榆次、霍縣、風陵渡等地開設兵站。趙鎔親臨運輸一線,組織排程車輛,搶修道路、橋樑,趕曬被淋溼的被裝和彈藥物資,研究改進包裝和裝車方法。經過運輸部全體幹部員工的共同努力,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西進部隊和彈藥物資的前送搶運任務,中央軍委後勤部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為後人多留點東西
抗美援朝期間,華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的二線兵站基地。趙鎔和運輸部全體指戰員全力以赴地為前線籌措、調運物資,收容治療前線後送的傷病員,為奪取戰爭的勝利發揮了作用。
1952年7月,趙鎔升任華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負責協助部長周文龍領導全區後勤工作。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階幹部會議召開後,趙鎔和後勤部其他領導一起,帶領軍區後勤戰線指戰員努力創造新鮮經驗,使軍區後勤各方面都獲得了重大進展。他帶領有關部門為軍區後勤部起草了《後勤工作計劃、總結、報告制度(草案)》,為推進軍區後勤工作正規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鎔與夫人邢鋒合影。
為了增進黨的團結,軍區後勤系統召開全委會。趙鎔在會上誠懇地作了自我批評,檢查了自己有時不願聽取不同意見、不願接受群眾監督,不夠虛心、不夠冷靜等問題,同時表示今後將經常接受黨組織對自己的批評,經常和其他同志交換意見,經常聽取群眾對自己的建議與批評,並把別人的監督、建議和批評作為改造自己的努力方向。
1955年2月,華北軍區改為北京軍區,趙鎔繼續任後勤部副部長。同年9月,趙鎔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趙鎔戎馬一生,為革命事業日夜操勞,落下許多疾病。1957年底,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決定讓他離職休養。起初,他對於自己還不到60歲就要休息一時想不通,但透過學習黨的八大透過的新黨章,他認識到共產黨員應當自覺執行黨的決定,而且自己身體不好,離職休養不僅對自己有益,對於部隊建設也比較有利。
◆趙鎔晚年留影。
離休後,趙鎔給自己立下了“必聽”“必看”“必辦”三條規矩。“必聽”就是每天必須收聽國際、國內新聞廣播,“必看”就是每天堅持看報,“必辦”就是每月必須按時過組織生活、按規定交納黨費。後來,趙鎔的組織關係幾經轉移,但他始終以一個普通黨員的身份,按時參加黨小組會,交納黨費。有時因外出開會不能按時參加黨小組生活會,就向小組長請假。
1959年過後,趙鎔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第四、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5年八一建軍節,朱德元帥邀請趙鎔及夫人邢鋒到家裡做客。他們老友相逢,一直聊到午夜。臨了,朱德餘興未盡,揮毫題詩相贈: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革命大旗撐在手,終歸勝利屬人民。
◆1965年7月7日,朱德題寫紀念八一詩贈送趙鎔。
離開自己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部隊,趙鎔心裡總有幾分缺憾。在老伴的鼓勵下,他決定撰寫回憶錄。由於左眼早在長征時就已受傷失明,右眼又患有白內障,提筆寫字對於他來說十分困難。他常常白天到書海里核實材料,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晚上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拿筆,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寫作。即使住進醫院,他也筆耕不輟。別人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年歲大了,為人民做事的時間不多了,要搶時間、搶進度,把該寫的都寫出來,也好為後人多留下點東西。”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趙鎔對時間也抓得越來越緊,所有去看望他的人,當看到他戴著老花鏡,左手還拿放大鏡,握筆的手顫顫巍巍地寫作時,無不為之動容。
離休過後,趙鎔先後撰寫出20餘篇共計30多萬字的回憶錄,其中16篇在《中共黨史資料》《近代史研究》《星火燎原》等刊物上發表。其中一些文章還被翻譯介紹到了國外。他的這些回憶文章和著作,被何長工譽為“研究這段軍史的珍貴資料,也是傳統教育的好教材”。趙鎔還因此受聘擔任了中國老年曆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984年,他把自己儲存的1939年到1943年晉察冀軍區經濟收支對照表捐獻出來,獲全軍黨史資料徵委會頒發的二等獎。
1988年7月30日,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授予軍隊離休幹部功勳榮譽章大會,趙鎔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2月7日,趙鎔走完了人生旅程,享年93歲。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