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在海峽區域採取兩棲行動,從純軍事的角度上來說當然是可以取勝的,反正我軍佔著絕對的軍事實力優勢,打不了就靠體量質量雙重優勢打持久戰。但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從政治上來說,我軍向來嚴格以爭取一週內,絕不超過半個月解決問題,且不能付出過多傷亡來自我要求;恰好的是,對岸也以負隅頑抗兩禮拜來當作自我要求。
背後的原因大家自己想的話應該不難理解。所以咱們今天不講鬥獸棋式的軍事實力對比,就單純地從想在臺海打兩棲登陸戰有多難,來談談除了紙面的實力對抗外的一些不被人所關注的東西;談談對岸到底有沒有機會實現他們想要的,負隅頑抗14天。
首先是天然硬體條件,全世界海岸線茫茫長,能進行登陸戰的不足其中的30%,這道理放在臺灣島上一樣是適用的,1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東面的一半全是山,少數城市像宜蘭,那背後還是群山以及在群山中靠隧道和高架通行的臺5號公路,大概沒哪個指揮官會腦子一熱拿機械化部隊穿行這種區域給敵人制造機會。
整個臺灣島,最適合登陸的地區也就臺6軍團正面的那300公里左右而已,這塊地域排除水文條件不好,水下條件複雜,灘頭地形不適合登陸的地區,還剩下120千米左右,可以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了。
120千米也就是一個戰役軍團,對我軍來說就是集團軍的展開寬度而已,再多那也塞不下,展不開了;哦,這還說的是可供氣墊船登陸的,你要是想靠兩棲突擊車之類的傳統登陸手段衝灘,那這個可登陸地域會進一步銳減到只剩40公里,所以想著什麼上來就送個10萬人上去啊就別想了,別說兩棲運力壓根運不了這麼多人,就是運了這麼多人,戰場寬度展不開是準備吃給養看戲嗎?
所以,按照實際可登陸地域和我軍的實際兩棲投送能力,我軍在臺6軍團正面可投入的最大兵力只有3個集團軍,1個集團軍負責上岸奪取並控制橋頭堡,另外2個負責向縱深發展;別忘了,對面的臺6軍團可是一個動員後擁有28個旅的龐然大物。
他們還有第二招——充分利用民生設施,在自然條件已經很差的基礎上難上加難。這個體系相當複雜,咱們也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首先是在可登陸海域廣泛地用消波塊構建堤壩與離岸堤,消波塊最早發明出來就是為了阻攔坦克的,在戰時一來是可以切割衝灘的舟波,二來是會給兩棲車輛的衝灘製造大量的困難,乃至直接阻擋在海岸之外。而在岸上,則有廣泛建設的超過坦克越障能力的水泥防浪堤,試圖造成解放軍登陸上岸時的巨大阻礙。
在一些重點地域上,更是用消波塊,水泥防浪堤和抗登陸工事由遠到近梯次鋪開,形成了三道防禦線。對解放軍來說,想在這樣複雜的灘頭進行衝灘上岸並建立橋頭堡,還要考慮到臺軍後方佈置的曲射火力可能造成的殺傷,無疑是一件困難重重,不是靠體量和戰鬥力優勢就能做到的事情。
在我軍掃清海上和灘頭的障礙,登陸上岸之後,還有更大的一道困難屏障在等著——橫亙在西部沿海的臺61號快速公路,一條重要路段採用高架陸基,其餘地段採用高架橋面的快速公路會在灘頭後方幾百米的地方橫亙在眼前,而臺軍的直射和曲射火力部署在這條鋼筋混凝土城牆的後方。
寬地基高架路這種類似鋼筋混凝土城牆的東西,氣墊船是越不過去的,坦克等裝甲車輛更是想都別想,拿導彈炸彈那也只能是拆成一堆碎石塊,給自己製造更大的麻煩,對付這種大型城牆建築,為數不多的好用的招數就剩下靠著工程兵,在對方的火力殺傷範圍內進行土工作業,在兩側堆坡通過了。而在這條通道被打通之前,解放軍將會被直接壓縮在灘頭數百米的狹小地域之內,直面臺軍在各種作戰方案裡規劃好的火力殺傷和反衝擊的威脅。
臺軍利用種種民生設施試圖進行負隅頑抗的案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進行一一介紹了,總之就是,臺軍想利用種種主場優勢,阻滯我軍的迅速行動,從而把需要快速解決問題的大規模攻勢做成超過兩週的夾生飯,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我知道,很多人又要開始說,反正對岸早就決定性地失去了制空權,靠空軍就能贏得作戰,陸軍只要負責接收就行了。
什麼,你說要靠空軍來瓦解一支數十萬人的軍隊?北約多國轟炸南聯盟前前後後炸了78天,南聯盟一共陣亡了1000出頭的軍警;對南聯盟總員額達到15萬的軍警部隊來說也就是傷了個皮毛,塞爾維亞人用實際案例證明了想靠戰術空軍空襲打贏戰爭有多不靠譜,只要進行適當的假目標偽裝和欺騙工作就能把空襲效能削弱到多低。
戰術空軍的戰役戰術級打擊有用嗎?當然有用,不論是密接支援還是縱深遮斷,都能給陸軍的地面行動減少相當多的麻煩,但是指望靠它來避免地面交戰贏得戰爭,那是不現實的事情,杜黑口中的制空權贏得戰爭說的是總體戰之下的戰略轟炸,不是很多人想的戰役戰術級打擊;戰略轟炸既需要漫長的收效時間,也不適合兩岸面臨的現狀,所以無論如何,大規模的兩棲行動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去,大規模兩棲行動從來都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靠著體量優勢硬衝就可以了,戰役組織是個很嚴肅的參謀部課題;更不是靠著喊兩句口號或者瞎想什麼洗地就足夠的,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需要嚴謹論證的軍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