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有顏色釉的瓷器,是出現於南方的青釉瓷。由於歷代青釉都是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裡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由於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很大關係。因此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而是具有黃、綠、青等幾種顏色,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統稱為"青色"。
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豆青釉乃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代豆青釉工藝成熟,呈色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自清代中期開始還在豆青釉上施以各種色彩入窯二次燒造,豔麗的彩釉在豆青柔和的釉色襯托下更顯別緻。
此件青花豆青釉山水盤,高4.2釐米,直徑23.3釐米。敞口圓唇,足圈內為當時常見的"成化年制"寄託款。盤內壁繪青花亭臺樓閣、遠山近水及一葉扁舟,充滿幽靜情調。畫面繪製細膩,線條流暢;佈局嚴謹規整,繪畫內容繁雜,意境通俗。這是因為清初著名山水畫家"四王"作品風行天下,受其影響,瓷器山水畫法從明末的不拘形似的簡率寫意轉為嚴謹細膩的工筆畫;不僅從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尋求新的表現語言,還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法,在繪畫技巧上取得了突破和發展;但也顯得較為刻板,趨於程式化。青花色調青翠,呈色穩定,濃豔鮮亮,有意識地渲染出深淺層次變化各異的豐富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造型周正,胎體堅緻,釉面瑩潤勻淨,展現出清新怡人的風韻。
雖然豆青釉釉面凝厚,透明度不及白釉,使得豆青釉青花的色彩對比效果不及白釉青花,但由於青釉的晶瑩可愛,淡雅的釉色襯托下的青花色彩,更加豔麗嫵媚,因此豆青釉青花瓷器仍然是收藏者追求的熱手品種之一。
在國際收藏市場中,豆青釉瓷器符合西方現代美學中的極簡主義、色塊理論等對造型和色彩的純粹追求,備受海外藏家喜愛。據瞭解,豆青釉瓷器瓷器的收藏在晚清民國就已經成為潮流,來自歐美、日本等地的藏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始,就已完成從青花、彩瓷到豆青釉瓷器的完整的審美體系過渡。早期豆青釉瓷器瓷器成規模的專場拍賣較少,我們也是看到了近年來各大瓷拍專場中豆青釉瓷器出現頻率更高了,市場對於豆青釉瓷器瓷的需求不斷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