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兩枚門券中,都有蝴蝶標本,其中一個是彩灰蝶,另一個是白斑弄蝶。”國慶節前夕,46歲的馬聚海翻出兩張南京蝴蝶博物館多年前發售的特種門券,開心得像個孩子。
他手裡拿著的特種門券,一套101枚,每一枚門券中,都有一個蝴蝶標本。“我已經收集全了,哈哈。”馬聚海笑著說。
人有所愛,眼裡有光。馬聚海的愛好是收藏門券,門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景點門票。去到一個景點,別人就怕收門票,他是一聽說收門票就來精神。
這個愛好已經持續21年,馬聚海收藏的門券達到6萬多種,堆滿了一個房間。在馬聚海看來,門券收藏所帶來的收穫,可不只是這一間屋子所能承載得了的。
門券之內乾坤大
與愛好的相逢,很多時候沒有刻意的理由,也並不複雜。學計算機出身的馬聚海,21年前躍躍欲試,想做一個專題網站。正好看到手裡有一些門票,便選擇做了一個門券主題的網站。
這一接觸門券,就沉迷進去了。“外人可能就覺得,門券不就是一張小紙片嗎?然而瞭解越多,你越會發現,這裡面的學問太多了。”馬聚海說。
潕陽山峽的山韻葉脈書畫門券,每一張都是一片葉子的標本;一張花木公司青山站的門券,乍看就像是紅色紐扣;一張1947年的纜車門票,就是一塊中間有孔的邊長為1.5釐米的鐵片;1955年10月舉行的全國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參觀券,就像一枚紀念章……馬聚海收藏的門券中,有單張、連張、折式、書籤式、成套式、明信片式、磁卡式、嵌幣式等多種形式。材質方面,除紙質之外,還有竹、木、金、銀、銅、不鏽鋼等。細看內容,包含了圖畫、書法、攝影、剪貼和雕刻作品等多種表現方式。門券的時間跨度也很大,從19世紀到21世紀的都有。記者看到一張美國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門券。而那次博覽會本身,是為了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週年而舉辦的。
如果不是看到一張門券,你可能不知道,聊城也曾有過時速卡丁車的賽場;如果不是看到一張門券,我們無法想象,就在1977年10月2日,香港已經有團體在九龍旺角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28週年的聯歡會。那時,距離香港迴歸祖國還有20年。這張門券的正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每一張門券都展示著一個景區甚至所屬地區的人文地理風貌。”馬聚海說,門券比郵票更立體,更全面,更能展現一個地方的文化淵源和地域風情。另外,同一個景點的門券也在不斷更新。門券更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地方變化發展的直觀體現。
門券收藏歡樂多
6萬多種門券,見證了馬聚海21年收藏曆程的鍥而不捨。
為了得到門券,早期,馬聚海翻過景區的垃圾桶。很多時候沒時間出門,他就專門匯錢給景區,只要門券不去遊玩。一聽說景區收門票,別人繞著走,他卻很興奮。下了班,一有時間他就“鑽進”門券收藏愛好者的圈子,大家一起交流心得,也交流一些門券。馬聚海的許多門券,就是與藏友交流得來的。
愛好,很容易讓人交到朋友。2019年,北海公園首次推出24節氣門券,僅限節氣當日發售,每款門券數量僅1萬張。每個節氣前幾天,馬聚海都會聯絡北京收藏門券的朋友,早早起來去公園門口排隊搶購。
愛好,很容易讓人深入進去成為行業“專家”。“很多景點我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其實我並沒有去過。但這不妨礙我能為別人出門旅遊進行指導,而這些知識就來源於門券。”馬聚海笑著說。
一個上海的公園的圓形門券,以3.0772平方釐米的面積,在朝花論壇2013年組織的首次門券吉尼斯評選中摘得“我國單枚面積最小的門券”稱號;專題《中國龍》獲全國第17屆旅遊門券收藏展二等獎;專題《誇誇俺們中國人》獲全國第18屆旅遊門券收藏展二等獎和最佳創意獎;專題《紅色文藝》獲全國第19屆旅遊門券收藏展最佳編排獎……
這些年,門券收藏依然是愛好,但又不僅是愛好,馬聚海發表了多篇門券理論研究文章,還用108張門券完成了以長征為主題的門券展陳作品,馬聚海還希望門券作品能作為紅色教育生動教材,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
今年,他又用48張門券完成了《紅歌唱響一百年》專題作品,參加十月下旬舉行的全國第20屆旅遊門券收藏展。
馬聚海還希望以後有機會建一個旅遊門券收藏博物館,免費開放,讓更多的人瞭解門券收藏,也為聊城本地的旅遊發展做些貢獻。
記者手記
愛好無法“撿漏”,人生也是如此
馬聚海喜歡和別人講一個“撿漏”的故事。2011年的一天,他偶然發現此前心心念唸的一張山陝會館的早期門券掛在了一個收藏網站的拍賣頁面上,於是心生狂喜迅速下單,整夜不睡,每隔一小時就看一下進展,生怕被別人搶走,直到三天後門券到手,才長舒一口氣。
事實上,哪裡有真正的“撿漏”呢?釣魚、攝影、打球、晨練……我們的愛好裡,無論哪一項,都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能形成的。
那張三寸長一寸寬、黑白照片式的門券,見證的是一項愛好背後的恆心與堅守。
愛好無法“撿漏”,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很多人的愛好不同,但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相通的。
愛好,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趙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