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九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現在看發射錄影感覺很輕鬆,但其實在發射前30秒,我一直雙手合十。儘管沒念阿彌陀佛,卻也在默唸老天保佑,希望衛星能成功進入太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回憶道。
潘建偉說,給這顆衛星取“墨子號”這個名字,是因為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科聖。墨子生活在2400年前,他主張“兼愛、非攻”,也就是平等、博愛、反對戰爭。
“墨子在墨家著作《墨經》裡面提到‘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這個‘端’指的是小顆粒,是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的單位。”潘建偉說,從這個含義上講,墨子是所有科學家裡面最早提出原子概念雛形的人。與他同時期的希臘的科學家、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此外,墨子在《墨經》裡面還提出“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久是力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一個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主要因為受到力的作用,如果說沒有阻力的話,一個物體的運動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這與我們在高中學到的牛頓慣性定律是完全一樣的。不過,與墨子同時期的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卻說,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就會停下來。後來牛頓提出了慣性定律,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潘建偉說,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非常基本的物理學概念。
“有種說法,中國人也許不適合做科研。我們當時取‘墨子號’這個名字,就是想告訴大家:中國人可以做好科研。”潘建偉說,取名“墨子”正是為展現我國的科研自信。
此外,墨子還做了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其與光學研究有關。“現在我們都知道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但在古時候人們並不清楚這個事情。如何透過一個實驗來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呢?”潘建偉說,墨子在2000多年前就做過一個小孔成像實驗。他站在門外面,在門上挖一個小孔,門裡面有一面牆,結果發現牆上的影子是倒過來的。我們知道光只有沿著直線傳播才會有這種現象。我們將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名為“墨子號”,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墨子在我國科學方面所作出的一些重大貢獻,同時也為了紀念他在光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吳長鋒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