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黃河三角洲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東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基地裡,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邀請專家對中科院重點部署專案“大豆高產穩產分子基礎與品種培育”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含鹽量為千分之五的鹽鹼地裡,種植的耐鹽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畝產可達529.6斤、526.6斤,創造了耐鹽鹼大豆新品種的畝產紀錄。
記者瞭解到,上述兩個資料已遠遠超越2020年我國大豆平均畝產量(264.8斤)。以中科院院士領銜的專家組一致認為,這兩個大豆品系具有耐鹽高產特性,是大豆耐鹽鹼的重要創新性成果。
該品系的育成者、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田誌喜介紹,課題組在東營鹽鹼地自然雨養條件下,連續四年對8000多份大豆材料進行篩選,得到超高產優異大豆種質56份,特別優異材料18份。同時,與其合作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郭凱課題組開發出4項鹽鹼地養分管理配套技術。最終,經過四年時間培育而成。
據瞭解,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其中80%以上依賴進口,2020年進口總量高達一億多噸。當前我國大豆麵臨的主要瓶頸是單產低和耕地不足,因此,廣袤的鹽鹼地聚集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根據粗略統計,我國有鹽鹼地5.5億畝,其中至少有約2億畝具有改造潛力。耐鹽鹼大豆新品系的出現,無疑為深耕鹽鹼地,充裕大糧倉提供了核心要素。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