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談塔山阻擊戰和東野入關之戰時,都會強調東北野戰部隊當時是兵力充實、武器較強,而且指揮和戰術能力極高。
遼瀋戰役東北國軍被殲滅後,杜聿明便對傅作義說:
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會入關,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地超過關內共軍。從軍事上講,共產黨一年內將統一中國。
傅作義雖然故作鎮定,但內心其實是翻江倒海。只不過傅作義判斷東野短期內要休整,不會立即入關,這才自我寬心了些。在這一判斷之下,傅作義又“聽從”我們的調動,以嫡系35軍西援張家口。
後面的事我們也都知道了,傅作義得悉東野拿下密雲後大驚,但已為時已晚,其10萬嫡系部隊已被解放軍分割包圍。主將的驚慌失措也“傳染”給了下屬,結果傅作義的精銳部隊被解放軍以不大的代價全部解決,直接促進了之後北平的和平解放。
從遼瀋到平津,再到淮海,如今的我們是可以看到戰役前、戰役時雙方的各種戰略部署與決策的。
看我方的部署,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要幹什麼;但要看國軍方面的話,你會發現其始終處於我軍的“調動”和預測之中。而且三大戰場,沒有哪一個戰場的國軍能夠有效部署起來,始終都在亂打一氣。
所以三大戰役後很多國軍將領被俘後,既不服氣,自己也覺得發懵,怎麼稀裡糊塗就敗了呢?
但是這些將領被俘後看到我軍的戰役部署材料後,不服也得服了。於是反倒轉而攻擊隊友了,這個罵那個見死不救,那個罵這個不講義氣,直到最後充分交流後,才最終達成共識:國軍這個樣子,而解放軍是那個樣子,自己焉能不敗呢?
尤其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志願軍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這幫被俘的國軍將領更是徹底服氣,有的在寫關於美軍的戰術材料,有的忙著製作功德林牌炒麵,乾的也是熱火朝天,而且頗感光榮。
這些國軍被俘將領為什麼轉變了呢?
因為我們不僅在戰場上打敗了他們,更用充分的事實讓他們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這讓我想到了現在的“國粉”群體,這幫人就有點像國軍本體,也是各種不服,各種不爽的,頗有點粉隨正主的樣子。
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多去看看國軍的材料,怎麼可能會“粉”上這樣的軍隊呢?
我之前提了關於軍隊的幾個要點:
第一:愛民;第二:愛兵;第三:做好本職,能征善戰。
作為一支軍隊,要求做到以上這三點,不過分吧?
但大家可以看看,國軍中哪支部隊能全部做到?如果連這幾點都做不到,有什麼可“粉”的呢?難道粉那些魚肉百姓、喝兵血吃兵肉,打仗還“聞風四百里,槍響一百三”的傢伙們?
我以前不相信有人真會粉這樣的,但是現在發現我錯了,其實有人粉的就是這些傢伙,因為他們自己就想成為這種人。
所以我之前願意多勸勸,現在都是求這些人不要看我的文章。
這裡可能有點跑題了,因為最近又被人家集中“問候”了一輪,說得有些多。
而回到主題上,我們談談國軍的專業能力,即本文標題中提到的對我縱隊實力的判定話題上。
在三大戰役中,國軍的指揮始終是亂七八糟的,這種手忙腳亂的基本前提是其對我軍的實力認知出現了嚴重的錯估,同時也對其自身能力的評估也出現了嚴重偏差。
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國軍在1948年大決戰前,可以說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
比如當時東北國軍對我軍的實力數估計為七八十萬人,其實我軍當時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
更關鍵的是,國軍不僅低估了東北我軍的人數,對我軍的質量更是嚴重低估。
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認為,這七八十萬東北解放軍中,有至少30萬是游擊隊,沒什麼戰鬥力。而且正規軍中也是新兵多,武器少,攻堅能力嚴重不足。
衛立煌當時的打算是,以20多個師固守瀋陽,等待10個美械師的裝備抵達後,更換主力部隊的裝備,並擴編新的部隊,以待時機變化。
而在老蔣和南京方面的評估中,更是離譜。
老蔣本人就認為,東北野戰軍當時的一個縱隊只相當於國軍的一個師。
如老蔣在葫蘆島的東進兵團編成時,便向駐軍團以上軍官訓話:
我們此次集中美械裝備優勢部隊,兼有大量空軍助戰和海軍協同,所有彈藥和糧食能海運、空運補給,前方你們安心做戰,後方我負責。
後來老蔣向葫蘆島駐軍各師參謀長以上軍官會餐時又說道:
此次敵人攻打錦州,最多有7個縱隊,等於7個師的兵力,我們瀋陽出5個軍,華北出2個軍,煙臺來1個軍,原駐葫蘆島1個軍,共有9個軍兵力,足夠援錦之用,如若不夠,還可以抽兵來。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在回憶中也提到:
南京國防部和東北“剿總”對於東北解放軍兵力和動向的估計,認為還是10個縱隊,每個縱隊兵力相當於1個獨立師或加強師,每個支隊的兵力相當於1個旅或加強團,地方部隊——民兵數目弄不清,判斷人數可能更多,但沒有好的裝備,更沒有強大的戰鬥力。
其實聯絡國軍情報中其所知的東北我軍兵力數,其後面所謂的一個縱隊等於國軍一個師的兵力,嚴格來說,這裡的“兵力”其實應當指的是戰力。即東北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實際戰力等於國軍一個師,否則單純數人頭可就對不上了。
不過其對東野縱隊的兵力數也確實是嚴重低估了,比如獨立95師的老長官、當時任華北督戰官後來又到葫蘆島亂指揮的羅奇便認為:
葫蘆島有4個軍,瀋陽西進有5個軍,加上錦州的2個軍共有11個軍的兵力,再加上海空軍的優勢,無論數量上和火力配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
在第62軍軍長林偉儔的回憶中,羅奇認為這個數量優勢是2倍以上。
當時錦州守軍加上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有30餘萬人,其自認為有2倍以上優勢,那麼便是判定東野的7個縱隊兵力不過15萬人,每個縱隊就是2萬餘人。
所以綜合來看,國軍對東北我軍的判斷是:
總兵力有七八十萬人,野戰縱隊為10來個,野戰軍兵力是20多萬,其餘部分為地方軍和游擊隊。同時認為,東野一個縱隊的戰力只相當於國軍的一個師。國軍在東北之所以取守勢主要是部隊殘破,武器亟待更換,要是整補完畢,還是可以佔優的。
實際上,當時的東北野戰軍可不是國軍的這種判斷。
1947年5月時,東北我軍一共有40多萬人,其中總直3萬餘人,主力部隊20.7萬人,地方部隊22.5萬人。主力部隊中有5個野戰縱隊,其中1縱3.3萬餘人、2縱2.7萬餘人、3縱2萬餘人,4縱2.1萬人,6縱2.8萬人,其餘為獨立師、保安旅。
這時,東野的大部分縱隊確實還就是2萬多人,而且主力軍拋開獨立師、保安旅算的話也就10多萬人。
一年多後,國軍對東北我軍的實力評估是七八十萬人,但很顯然其對我主力的評估人數和戰力並不高。
不過東北我軍練兵的進度遠超國軍估計,在1947年12月的建軍計劃中,即提出:
明年要打造60萬正規軍,其中野戰軍組成40個步兵師,48萬人,編12或13個縱隊部,12個炮兵團、5個工兵團、2個騎兵師、各地方軍區的獨立師基幹團還在外。
請注意,東北野戰軍此時對步兵師的編制人數要求是12000人。一個縱隊轄3個步兵師,加上縱隊直屬部隊和炮兵,就超過了4萬人。
而在1948年8月,東北我軍可擔負野戰機動任務的部隊已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以上共計約70萬人,其餘33萬餘人為地方武裝和二線補充兵團,總兵力已突破100萬。
以東北野戰軍此時的主力縱隊來說,兵力有4萬多人,縱隊有炮兵團,步兵師有山炮營,步兵團有迫擊炮連,步兵連都有9挺輕機槍。
而國軍當時的軍一般只有2萬多人,有軍屬炮兵營和師屬山炮營就不錯了,其實除少數精銳外,一般部隊不僅在兵力上比不上東野的縱隊,連武器也比不上。
關鍵是在指揮員的素質和士兵的技戰術能力上,國軍也不行。
這麼一對比,其實就差出來了。
現在不少朋友想不明白,為什麼東進兵團、西進兵團加起來也沒有東野兵力多,其怎麼就敢東西對進呢?
因為現在的我們知道東野的實力,可當時的國軍不知道啊!
國軍認為在錦州的只不過是7個東野縱隊,其自己的守軍和援軍還佔著兵力數量優勢呢!
尤其在塔山,東進兵團還有海空軍支援,戰前認為打過去很正常。
結果塔山正面就一個東野4縱,國軍54軍的2個師、62軍的2個師加上華北“剿總”直轄的獨立95師,打了整整6天,連一個陣地都打不下。
不是說好的東野的一個縱隊只相當於一個師嗎?
其實人家4縱總兵力有4萬多人,任何一個師的兵力都比進攻的國軍師要多,甚至其縱隊預備隊第11師都沒怎麼動,你連人家陣地的一個角都佔不住。
仗打成這個樣子,國軍的整體信心也崩盤了。
後來老蔣到葫蘆島破口大罵,這幫人又說塔山的共軍不是1個縱隊,而是兩三個縱隊,根本打不動——其實人4縱在塔山陣地只不過投入了2個多師,傷亡3000多人而已。
以上可見,國軍這種軍隊戰前比較狂,對我軍是各種輕視,可被打敗了又不承認是自己菜,恨不得就把我軍的兵力給翻上好幾倍,這樣顯得他們“雖敗猶榮”。結果這樣又嚇住了其他部隊,乃至於像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的部隊那樣,一打就抓羊了。
所以糊弄來糊弄去,最後不還是把自己糊弄住了?這樣的軍隊,又怎麼能打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