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能不能有自己的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已被追問了數十年,我們渴望諾獎太久了,尤其是在每年10月份諾貝爾獎揭曉的時節,我們的“諾獎”情絲總會被再次牽動。
今天,儘管這一局面還未改變,但隨著國家創新氛圍的活躍以及科研實力的提升,國人的心態也逐漸發生扭轉。“要構建中國標準的評獎體系”、“中國本土也可以產出世界級的創新成果”等聲音不絕於耳。
今年9月,中國兩大備受矚目的民間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先後舉行授獎儀式,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百位科學家齊聚一堂,討論涉及生命科學、資訊電子等多個領域的前沿話題。有評論稱,在科研領域,中國即將迎來一個有話語權的時代。
未來科學大獎
2016年正式成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從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3個領域評選出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產生巨大國際影響且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的科研工作,獎勵金額為單項獎金100萬美元。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獎領域評選出2位獲獎者,2017年,增評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至今已評選出6屆,下表是歷屆獲獎者名單及獲獎單位統計。
從6屆獲獎名單來看,獲獎者主要來自於高校,佔比達79.17%;其中,有3位獲獎者來自清華大學;均有2位獲獎者的有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香港大學。
從地區來看,目前,完成者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其次是中國香港地區,有3位獲獎者;中國臺灣地區,則有2位獲獎者。
從獲獎名單可見,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領域,共有5位獲獎者,其中就有2位來自山東大學,從側面表明山東大學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的實力。在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山東大學的數學以全國前2%的學科實力排名第4。而在24位獲獎者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得主,2019年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獲獎者,王小云院士也來自山東大學。
“未來科學大獎”被稱為“中國的諾獎”,而它在設定上也是對標諾獎。在管理機構上,諾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由指定機構及委員會進行評獎,無論是瑞典和挪威政府,還是設獎機構,都無權干涉評選工作;“未來科學大獎”也有專門的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和監督,由科學委員會負責評獎,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在評審委員會的選擇上,兩大獎項均由各領域最知名的科學家組成,儘可能地追求同行評議和同行認可。
科學探索獎
無獨有偶,2018年,騰訊基金會宣佈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與“未來科學大獎”不同,“科學探索獎”旨在獎勵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9大領域的50位45週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從設立至今,“科學探索獎”已評選出150位青年科學家,具體獲獎名單及獲獎單位統計如下表所示。
從3年的獲獎名單來看,獲獎者來自高校的有116位,在獲獎的機構中佔比最大,達77.33%,再次彰顯高校作為我國科研力量的主力軍地位。
其中,清華大學(24位)、北京大學(23位)以絕對的優勢佔據高校獲獎數前兩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9位科學家獲此殊榮;“雙非”高校中,新興研究型大學的南方科技大學,共有3位獲獎者,山西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均有1位獲獎者。
最為出彩的是,“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青年科學家的發展,2019年有4位女性獲獎者,2020年增至5位,2021年增至8位,創下3年之最。
激勵和支援青年學者的“科學探索獎”的設立,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的民間獎項體系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民間科學獎
與國際最具知名度和認可度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民間獎項相比,以“未來科學大獎”和“科學探索獎”為代表的我國民間力量科學獎,其實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全國性科技獎還幾乎都是政府級獎勵。1999年,科技部啟動受理社會科技獎勵申請工作,我國的民間力量設立科學獎才大批興起,如“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等等,它們與國家科技獎勵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科技獎勵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世紀初成立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旨在獎勵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因“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規範運作、嚴格評審、重視獎後效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在國內民間科學獎勵中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截止到202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評選產生27屆科學與技術獎得主1414名,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7年,國務院釋出《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確提出“鼓勵學術團體、行業協會、企業、基金會及個人等各種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鼓勵民間資金支援科技獎勵活動”,將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同年7月,科技部印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高了全國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意願。經過政府多年以來的規範引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我國的民間科學獎勵進入了一個如火如荼的時代。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統計,僅2018年一年,就新增了26項社會科技獎,比2017年增長了62.5%。截止到2019年2月,我國登記備案的民間力量設獎已達297項(具體名單見文末回覆下載處)。
從獎項設立主體來看,主要可分為全國一級學會、全國性行業協會設獎、共青團中央、個人設獎、企業設獎等,多元設獎主體結構對激勵不同層次和方面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舞臺。
在297項民間科學獎中,學術性組織是我國民間獎勵的主要設獎主體,代表我國某一學科和行業最高水平的全國性一級學會和行業協會,兩者共設獎190項,佔總數的63.97%。學會和行業協會所設的獎項面向本學科或本技術領域,由同行專家評審,對獲獎人員所取得的成果給予了最高的同行承認,大大促進了學科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
從獎項的設立專案來看,集中於各行各業,而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結合本國國情和全球發展趨勢,新的獎項不斷誕生,如2015年設立的“綠色礦山科學技術獎”、2019年新設的“綠色共享與迴圈利用貢獻獎”等,與近年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的理念息息相關,這也印證著中國科技創新與時代進步的緊密結合,以及人才創新生態環境的不斷最佳化。
星星之火
以“未來科學大獎”和“科學探索獎”為代表的我國民間科學獎,是我國科研創新的燎原之火。科學研究不只有來自國家或各級財政的專項經費、企業的研發資金做基礎,更有民間的科學類獎勵做“增量”,民間資本的支援,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
而中國的民間科學獎的崛起,離不開科學意識日益提升的各方社會力量的支援,更離不開孕育科學創新成果的中華文化土壤的滋養,當國家重視、政府支援、企業介入、民間參與等形成一股強有力的合力,中國的科學研究終將駛入多層次的快車道。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無需抱恨中國少有獲得諾貝爾獎,因為中國標準的評獎體系將逐漸形成!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已經走過6屆的“未來科學大獎”、3屆的“科學探索獎”,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科學家,讓中國科學和中國科學家站在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央。
回覆下載
如需下載“我國登記備案的297項社會科技(民間力量)獎勵目錄”,可關注微信公眾號“軟科”,對話方塊內輸入“社會科技獎勵”。
[1]尚智叢,唐素琴,楊輝.我國社會科技獎勵調查分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31(05):50-55+111.
[2]蔣景楠,尹邦奇,楊光,吳潔敏.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探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05):7-9.
[3]任志超,羅廣寧,肖田野,胡羚,劉蕾.廣東省社會科技獎勵現狀及發展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257-26
[4]王旭東.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未來的希望[N]. 中華讀書報,2018-12-12(008).
[5]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http://nosta.gov.cn/web/detail1.aspx?menuID=35&contentID=2735
[6]科學探索獎:關於獎項
https://xplorerprize.org/aboutAwards/index
[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http://www.futureprize.org/cn/laureates/list.html?listBy=year
[8
https://mp.weixin.qq.com/s/nKvW1qWtPfDOjm4fkd-G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