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這是“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已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逐漸由增量進入存量時代,城市中部分功能規劃、配套公共設施與現代化建設程序還不相匹配,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老舊小區建設時間長、市政配套設施自然老化或缺失、城中村人居環境較差、公共服務缺項等問題,需要透過城市更新來實現人民生活品質升級。一座城市的更新發展,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鑑於此,城市更新是透過最佳化城市公共空間、推進宜居社群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延續城市文脈等方式,讓群眾感覺宜居、美好,是城市更新的初衷,也是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
以城市公共空間最佳化,為城市賦能更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已經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由於高密度、高容積率土地開發模式及產生的附加效應,使城市公共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居民的公共空間體驗變差。因此,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一是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以功能性改造為重點,從空間美學以及文脈延續、功能提升、商業運作、社群營造等多維度把脈城市更新專案,完善居民生活功能。二是在最佳化提升公共空間有效性上,結合城市居民不同需求,在城市道路與綠化空間、臨街商業空間、社群空間等方面釋放公共空間活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三是結合居民出行規律合理設定道路出入口,構建連續、通暢、安全的步行橋、慢跑道、騎行道,改善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比如利用城市被廢棄和閒置的微空間打造“口袋公園”、鄰里花園,最佳化空間佈局,提升城市品位,從而滿足居民休閒娛樂的高質量生活需求。四是透過主題營造、空間形態變化、景觀構成要素烘托等方式,設計未來書店、零售店、購物中心等,打造居民沉浸體驗式複合型街區商業空間。比如透過拆除違建、新添廊架、修建休閒步道、增設兒童樂園等方式進行社群“小微公共空間”改造,為居民營造美好的公共活動空間,為城市賦能更新。
以宜居社群建設,增強人民對歸屬感的嚮往。住有所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要把更新區域內的居住社群建設成為配套設施齊全、公共環境優良、社群服務完善的宜居社群。首先,在社群建設層面,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對小區內管線、道路、綠化環境和照明、消防、停車等公共基礎設施進行更新,開展電梯加裝、無障礙坡道等適老化改造,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其次,在社群服務層面,充分考慮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圍繞養老、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民生需求領域,合理配套幼兒園、綜合超市、老年服務站、社群醫院、圖書館、公園等便民化服務設施,形成“5分鐘社群生活圈”服務體系,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再次,在未來智慧社群建設上,加快社群各類設施智慧化改造,構建社群智慧生活平臺,融合社群場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組織等多種資料資源,提供面向居民和企業的社群服務。同時,在宜居社群建設基礎上,參照新建小區物業管理模式,由街道、社群(業主委員會)擇優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入駐,加強後期監管,共同維護改造成果,實現居民“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飛躍,使社群工作生活更加體貼和溫暖,增強居民對社群的歸屬感。
以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為人民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城市更新不僅是對舊建築、舊設施進行硬體改造,也是對生態環境等軟體進行更新,生態環境直接關乎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的安全舒適。首先,用“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城市更新專案,增加公共綠地和開放空間,提高人均綠地面積,增加建築物周邊的景觀帶綠化、森林公園建設,打造出門見綠的“公園之城”。其次,以精細化的城市治理解決城市空氣、水源及噪聲汙染、垃圾處置等老百姓身邊的煩心事。以梳理汙染源為重點,加強排查和監管力度,督促企業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探索建立排汙企業“黑名單”“白名單”制度,確保各項汙染物排放達標,為居民提供安全舒適環境。同時,加速推進城市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提倡綠色出行方式和消費模式,在更新中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以城市文脈延續,為城市留住“根”和“魂”。城市文脈是城市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歷史文化印記,是城市氣質的重要體現。延續好城市文脈,有利於營造特色人文空間、塑造城市品牌、增強城市軟實力。城市更新是將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及未來需求的城市功能空間作必要的、有規劃的改建,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正常的“新陳代謝”。為此,要透過城市資源的普查,把具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先保留下來,然後再進行更新改造。一是在保護老城整體風貌、空間格局、特色建築以及地域環境中,儘可能維持城市原有面貌。同時,強化文化內涵挖掘和特色營造,運用新媒體技術生動地展示與宣傳,傳承好風俗習慣、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在城市更新中,讓那些歷史積澱的文化遺產更具持久的生命力。以院落為單位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引導居民參與,動員居民積極參與方案設計、改造過程監督和後續管理維護等全過程。三是引進社會資本,結合本地文化特徵同步植入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文商旅產業,融入居民生活和文化休閒業態,在城市更新中延續城市文脈,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