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8日17時20分,我國製造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地將“鑫諾1號”通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的第一顆由歐洲國家制造的通訊衛星。
新聞播報: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3次發射。火箭飛行1495秒後星箭分離,20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資料表明,衛星已按發射服務合同規定的入軌要求,順利地進入了近地點高度600公里、遠地點高度35946公里、傾角為19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技術從無到有,經歷了一次次跨越式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航天人就已經有了走出去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想法,但由於當時只有長征二號火箭,其能力只能發射低軌道衛星,因此,中國的聲音並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 龍樂豪: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意思是近地點是200公里,遠地點是36000公里,這個軌道非常重要,這個資源很緊缺。世界上當時能夠發射這樣衛星的國家,一個是蘇聯,另外一個就是美國。然後從國家集團來講,還有第三個,那就是歐洲,是十五六個國家組成的。我們當時因為有一個目標,要在世界上要一流,要爭取進去國際發射服務市場,這樣去承擔一些衛星發射,小的、中的、大的都有。
長征三號火箭的出現,讓曾經的夢想照進現實。長征三號火箭是為發射我國通訊衛星而研製的新型火箭,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而這樣的能力,正是當時世界主流商業通訊衛星的“標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 龍樂豪:這個衛星由原來的1.4噸,一下子長到了2.5噸,今天我們長征三號甲這個火箭,是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第二個是弟弟長三乙,它個兒最大,它運載能力最大,它下面捆了四個助推器。第三個叫小妹妹長三丙,它是捆兩個助推器。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能力,從2.5噸到接近4噸或3.9噸,一直到5.5噸。
1990年4月7日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數百名境外來賓的現場見證下,長征三號火箭成功將“亞洲一號通訊衛星”發射升空,並創造了國際罕見的發射精度。1994年,長征三號甲型火箭首飛成功,中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從此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地球同步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