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京:創業者至少應具備三種能力
政府鼓勵創業,旨在透過創業推動就業。而對創業者來說,首先要想清楚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何要創辦企業?回答此問題,我認為要弄清楚三點:第一,要素所有者組建企業的動機是什麼;第二,要素所有者中誰會成為企業家;第三,企業規模由何決定。只有將上面三點討論清楚,才算真正從學理上解釋了企業的存在。
先分析創辦企業的動機。可以肯定,要素所有者同意組建企業,一定是有共同的目標,不然人們不會合作。這個共同目標是什麼呢?我認為不是節約交易成本,而是追求規模經濟收益。經濟學假定資源稀缺,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要素所有者要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爭取最大化收益,必須對要素進行整合。否則,單打獨做不可能達到目的。
而由此帶來新的問題是:要素一旦整合,就需要有企業家指揮,那麼誰是企業家?在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中,何種要素更稀缺,該要素的所有者就是企業家。若資本更稀缺,則資本僱傭勞動,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家;若技術更稀缺,則技術僱傭資本,技術所有者是企業家。
有了企業和企業家,企業規模由何決定?有兩種說法:通常的解釋,最佳規模是由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決定;而科斯卻說是由企業配置資源與市場配置資源的交易成本決定。到底哪一種說法對?其實兩種說法都對。要知道,科斯講的企業規模不是產量,而是企業配置資源的規模。資源規模與產量不是一回事,前者由交易成本決定,後者則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回頭再說創業。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作為創業者至少應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第一,選擇投資方向的準確判斷力。前面分析過,創辦企業是為了追求規模收益,而取得規模收益的前提是產品有需求。若產品已經過剩,再增加投資必然會加劇過剩。產品賣不出,怎可能取得規模收益?故創業者的第一等大事是要選準投資方向,若是方向選錯,必滿盤皆輸;
第二,整合生產要素的核心實力。假若你準備創業,不妨捫心自問:你是否擁有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目前資本與新技術相對稀缺,若你擁有資本或新技術,當然可以創業。但若你既無資本也無高新技術,你憑啥整合別人的生產要素?別人也不蠢,怎可能讓你空手套狼?
第三,做強企業的持久定力。企業可透過擴大產量取得規模收益,但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企業最佳產量是由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決定,若生產規模一旦超過最佳產量,邊際收益會小於邊際成本,規模收益反而會遞減。故創業者不可急功近利、貪大求全,而應保持定力,以不斷創新推動企業做強。
原文連結:企業的性質與企業家創業
李建軍: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基於鄉村建設的艱鉅性和數字技術應用複雜性,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我們首先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牢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各種建設專案和規劃建設中統籌數字化創新發展和農業安全的關係,採取各種可能的機制確保農業和鄉村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確保鄉村居民能夠公平地參與和分享數字化的創新收益,真正讓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成為重構農業和鄉村經濟的有效機制和創新動能。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問題,幫助更多的鄉村居民適應數字化可能帶來的“文化衝擊”和觀念變革,以更平和的心態坦然面對數字技術和現代化給鄉村帶來的各種影響。
原文連結:準確把握數字鄉村建設的行動路線圖
程名望:農村人口結構給數字鄉村建設帶來挑戰
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接入和使用往往對其使用者具有一定的門檻。現階段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在農村人口結構中仍然佔據較大比例,這就必然要求應首先做好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提升工作以助力數字鄉村建設。另一方面,老齡化也為數字鄉村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仍然是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趨勢,而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通常相對年輕且受教育水平較高,這使得農村留守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更加複雜。年輕同伴或親屬通常是老齡人口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村人群熟悉和使用數字技術的重要渠道,而由於農村地區很多年輕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使得留守的老齡人口接觸數字技術的能力受限,這也會給數字鄉村建設帶來阻礙。
原文連結: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機遇和挑戰
肖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看家本領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其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尤其值得我們重視。這個看家本領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或可作這樣的概括:一是知古鑑今,從中把握規律的歷史方法;二是通盤考慮,著眼總攬全域性的整體方法;三是統籌兼顧,但又抓住重點的辯證方法;四是實事求是,注重實際效果的實踐方法。越是碰到麻煩問題、複雜情況、嚴重局面,越要求我們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文連結: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看黨史中的治理經驗
李軍鵬:國家行政體系的內涵、價值與完善
國家行政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決定性因素。“十四五”期間,要圍繞“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以完善大部門體制、最佳化地方各級行政組織體系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國家行政組織體系,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加強有為政府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國家行政職能體系,以顯著提升政府公信力、規範行政權力執行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國家行政權力體系,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充分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國家行政法治體系。
原文連結:國家行政體系:內涵、價值與完善
陳松友:黨內監督“燈下黑”問題的根源與治理
“燈下黑”問題是加強黨內監督、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其根源在於權力主體政治認知偏差及下意識忽視,維護自身利益導致的隱瞞、包庇和對抗行為,以及制度執行力不強,黨內監督有死角、存漏洞和留空白等。因此,治理“燈下黑”問題需要從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高制度執行力、強化對權力執行的制約和監督等方面入手,確保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忠誠乾淨擔當。
原文連結:黨內監督“燈下黑”問題的根源與治理
劉蕊:鞏固拓展黨的標誌和特徵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在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最顯著的標誌,也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關鍵所在。密切聯絡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密切聯絡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也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這些標誌,是我們黨凝練和鍛造出的鮮明特質和獨特風貌,更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制勝之道。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就必須鞏固拓展黨的標誌和特徵,領導人民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原文連結: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標誌
錢勇: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住建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能源局、林草局等部門釋出《關於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綠色貿易是《指導意見》的核心要求,《指導意見》全文共包含7個部分25條內容。除總體要求和保障措施外,主要圍繞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低碳發展先行區、生態環境安全區、制度創新示範區、國際環境合作樣板區5個領域,從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重點領域綠色轉型、生態環境保護、深化制度改革以及對標國際5個方面對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深入推進綠色貿易作為“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內容之一單獨列出,明確要求推動貿易綠色化。同時,在“推動構建綠色供應鏈”“支撐服務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等任務和要求中明確的環境標誌認證、碳排放權交易等內容,也都涉及綠色貿易相關內容。不僅如此,在“加快重點領域綠色轉型,打造低碳試點先行區”中的碳市場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制度創新示範區”中的鼓勵跨國公司在自貿試驗區設立環境技術研發中心,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生態環境安全區”中的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以及在“全面對標接軌,樹立環境國際合作樣板區”中的對標國際環境與貿易規則及實踐等任務和要求中都涉及大量綠色貿易相關內容。可以說,綠色貿易不僅作為一項任務列入《指導意見》,還貫穿《指導意見》的方方面面。
原文連結: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
高翔:激發中華精神的時代活力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古為今用、與時俱進、辯證取捨、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先進文化有機統一起來,不斷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深厚豐富的文化滋養。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精華,是民族生命力、修復力和創造力的根本源泉。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孕育出以愛國主義精神、自強奮鬥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為代表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懈奮鬥,使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以薪火相傳、浴火重生、歷久彌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並根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不斷激發這些民族精神的時代活力,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原文連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
程冠軍:《群書治要》善治思想的當代借鑑
《群書治要》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是一部治世典籍,更是一部善治寶典。這部唐太宗的“枕邊書”開啟了大唐的貞觀之治、武周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四次輝煌盛世,並澤被後世、影響深遠、遠播海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返本開新,《群書治要》的研究和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我們研究《群書治要》的目的是從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助推當代中國走向善治。《群書治要》貴在一個“治”字,僅僅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的良苦用心。無論是大禹治水、皋陶執法,還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我們都可以從中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道”。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治理的典範。禹的父親鯀治水採取堵的辦法,結果白費心力,導致洪水氾濫。禹治水採取的是疏導的辦法,結果使洪水這個“猛獸”被徹底馴服,不僅不再危害人類,反而能夠造福人類。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治國之要:堵為下策,疏為上策。
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是中國古代司法的鼻祖。皋陶擁有一隻司法的守護神——獬豸,獬豸是一隻獨角神羊。皋陶每當執法判案遇到難題,是非善惡難以區分時,就求助於這隻神羊,神羊識別善惡之後,就會用羊角奮勇頂向犯罪者。那麼,為什麼它是羊而不是獅子或牛呢?因為皋陶是柔性執法,獅子是猛獸,牛為大型動物,羊則溫良而不失勇敢正義,羊頂其一角則是一種懲戒,並不危及生命,既對違法犯罪者進行懲戒,也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實質上是一種“善法”理念。
孟子所倡導的善教與皋陶的“善法”理念是一致的。孟子強調民貴君輕,並強調善政和善教。他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如果老百姓違法犯罪,不是老百姓的錯,而是當政者的錯。理由是,老百姓之所以違法犯罪,是當政者沒有教育好他。怎麼辦呢?這就是實行善教。只有實行善教,才能導正民心,匡正社會風氣,從而實現善政,進而達到善治。
首次正式提出善治的是老子。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這裡,我們看到不僅把善的美德總結為“七善”,並且提出了善治。由此可見,善治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
中國古代就有了善治的理念和追求,但善治的實現還需具備四個必要條件:一是德治,二是法治,三是現代化,四是以人民為中心。德善同理,我們的祖先構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善治文化體系,比較集中的體現就是這部《群書治要》。但是僅有德治是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法治,中國古代雖然也重視法治建設,但歷代帝王所制定的法律都離不開“家天下”的影子,極少有良法。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現代化的條件,也就永遠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共同富裕。試想,沒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美好生活,何談善治!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擁有現代化的條件,為什麼沒有實現善治呢?這是因為他們雖然擁有現代化的條件,有的也擁有良好的法治,但是缺乏良好的德治體系,尤其是他們所奉行的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其發展理念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而是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甚至為了少數人利益、本民族利益、本國利益,不惜損害其他民族和國家利益;特別是在國際上推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毫無愛與善,更談不上大愛和大善。試問:沒有愛和善,何來善治?
關於“以人民為中心”,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思想家的理想。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推行“仁愛”思想,卻不受歡迎,因為列國之君不願意接受他的思想。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也是四處碰壁,原因在於古代君王沒有民本自覺。與中國古代政治和西方政治具有本質區別的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擁有“民本”自覺,這種自覺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實事”“以人民為中心”等。
原文連結:《群書治要》善治思想的當代借鑑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