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在近聖書院設立鄒縣高等小學堂,設修身、讀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格致、地理、圖畫、體操9門學科,手工、商業、農業、為隨意科。是年冬,在縣城內又辦起了3處初等小學堂。縣城內公立小學堂興辦之後,鄒縣共有35個社,其中有29個社先後設立公立小學堂67處。1912年,鄒縣將全縣高、初等小學堂一律改稱高、初等小學校。1928年,鄒縣有公立高、初等小學校及完全小學校187所,學生4544人。後又逐步發展,1930年,鄒縣開始在各學校實行男女生兼收及貧苦學生升學貸費辦法,各類公立小學校增至231所,學生5159人。1931年,鄒縣劃分為自由、平等、博愛、和平、中山5個學區,共有公立小學校218所,學生6161人,佔全縣學齡兒童的17.4%。至抗日戰爭前夕,鄒縣公立小學為251所,在校學生6643人,其中女生236人。日軍侵佔鄒縣後,學校全部停辦。鄒縣最早的公辦中學建於1922年。是時,山東省國民政府認為發展鄉村教育應首先解決師資問題,故將正在籌建的鄒縣中學改稱鄒縣鄉村師範,但實際只招收1個初中班,學制3年;1個鄉師班,學制4年,學生畢業後未再招生。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鄒縣設立的公學基本上屬於初等教育,教學內容中、西學並存,“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道德觀念方面仍遵循封建主義的倫理道德,同時也傳授一些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識。新學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近代資產階級文明和先進的科學知識,從而開發了民智,培養了一批新型文化人,使之在社會變革的浪潮中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sponsored links
辛亥革命前後鄒縣的教育
分類: 教育
時間: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