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宛如被流放
大學開學一個月了,新生們是否真的過上了高中老師說的幸福生活——“上了大學你們想談戀愛隨便談,想睡覺隨便睡,想去哪兒玩去哪兒玩”,談戀愛和睡覺倒還有可能,但想去哪兒玩去哪兒玩可真不一定。
當你以為要落腳大城市每天過起蹦迪、擼串、哈啤酒的小日子,沒想到卻被接站的學長學姐從火車站直接帶進了山。
誒?說好的“大學生活”呢?怎麼就成了“郊區生活”?
1只有更遠沒有最遠
在到底哪所學校更偏遠這件事上,上海“閔大荒”絕對有姓名。
“閔大荒”,特指近些年搬到上海閔行區的一些高校校區,因為閔行區距市區較遠,在上海的城市發展中相較緩慢,搬去的校區大多佔地極廣,周邊設施卻不如在市區方便,因此這裡被特稱為“閔大荒”。
在2013年某高校的軍訓中,學生們就曾為閔行校區創作過《閔大荒之歌》,以表對其愛之深切:
閔大荒啊你人傑又地靈,黃浦江的風兒最先吹到你……你是學習的聖地,大魔都的陽光它最先照耀這裡,閔大荒,閔大荒!我們不會離開你,生是你的大學僧,死是你的小蜜蜂,除了這裡我們哪兒都不想去......
大概生活在“閔大荒”都需要有這種積極而又樂觀的“拓荒”精神吧,哪怕是一絲絲的改變,也值得奔走相告分享一下。
如果說“閔大荒”遠,那還真有點冤枉,華東師範大學的主校區和閔行校區起碼還有一條直通兩校區的上海地鐵5號線,車程只需1小時25分鐘,睡一覺就過去了。
放在北京,別說學生,北京的社畜們都該羨慕了,“比我每天上班擠地鐵的時間都短”。
北京理工大學已經有一部分搬到了房山區的良鄉大學城,他們走一趟也是一個半小時起步,但是要轉三班地鐵,從4號線到9號線再轉房山線,光是想想一路上要盯著換乘站連個覺都不能睡,都覺得累死了。
不過有地鐵直達就知足吧,北京電影學院也在今年開始搬遷到懷柔校區,那可就沒有地鐵可以直達了,最快的方式是轉三趟公交車,全程要兩個小時,萬一遇上堵車,那就等著吧。
北電正在搬家的小哥哥都急了,想見的朋友一定要多見,不然就隔得越來越遠了。
北理和北電這架勢,跨校區見一面可能都是一件無比隆重的事情了,畢竟一起生活在北京的朋友,要是每年都能見那麼幾面,那必定是愛得深沉的。
但至少這些學校還在同城,跨市區的校區更是心累。
渭南師範學院將部分專業從渭南市直接搬遷到了富平縣,從一個校區到另一個校區是需要去客車站買票的。
臨沂大學還有費縣和沂水兩個縣級校區,青島理工大學也曾在費縣辦學,不過還是考慮對考生的吸引力問題,遷到了臨沂辦學。
山西大學城的實際位置在晉中市榆次區,太原理工大學因此有了虎峪校區(太原)和明向校區(榆次)兩個跨市的校區,這可苦了兩個校區之間的同學們,曾經還傳出了軟體學院從太原搬到榆次後又要搬回去的謠言,幸好沒搬,否則對於學生又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但是,太原理工大學的軟體學院是沒搬,本校的其他專業倒是折騰了好多次,看著也是一把辛酸淚:
同省跨市的校區其實還不夠遠,更遠的是雙一流學校的異地校區,截止到教育部叫停之前,有一些學校已經在異地辦了上百個校區。
不過還好,這些校區更多是與當地產業結合的研究院所,多為校地合作性質,如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等,學生倒是不需要在兩省之間來回折騰。
△資料來源:《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張模式與區域走向研究——基於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
2為啥校區越搬越遠
實際上高校越搬越遠有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以後,國家的工業發展進入飛速時期,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高校從那時候開始大面積擴招。
同期,工業發展帶來的城市人口規模也在快速上漲,本在城市邊緣地區的高校漸漸成為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的中關村在上世紀90年代還只是一片荒地,但現在已經是北京重要的科技園區。
中關村的發展證實了“產業+高等教育”集聚模式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2016年以來,北京開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擴建的高校都開始集體搬家。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新校區一期已經建成。其實盤算一下懷柔區近些年在影視界的地位,就能知道北電這次搬校區的意義。
懷柔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中國影都,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目前,懷柔區已集聚600多家影視及關聯企業,累計拍攝製作3000多部影視作品,近年來國產票房過億大片半數出自懷柔。
據評估,北電懷柔校區兩期全部建成後,將有4000餘名影視高階人才長期在懷柔楊宋工作生活。
△中影基地效果圖
其他地區和高校也一樣,一方面高校有著外拓的需求,另外,城市新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也有著人才的需求,哪怕最終產業發展沒有帶來多大影響,但高校的落地為地方或者郊區的發展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閔大荒”作為上海最落後的地區之一,自十年前各大高校陸續搬遷,已經從一個死氣沉沉的老工業區逐漸喚起生機和活力,城市環境也因此而更加美觀。甚至,因為年輕人的存在,這裡的老工業設施在濾鏡的加持下充滿了藝術氣息。
據報道,上海新的科技產業園、金融集聚區也陸續在閔行區各大高校的周邊相繼落戶並開工建設。
再比如山西大學城,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工地,在各個高校剛剛搬遷進去的時候,除了土地就是土地。
然而到現在隨著科技產業的進駐,萬達、奧特萊斯等大型商場也開始入駐周邊,崛起了一座榆次的“北部新城”的同時,還推動著太原和榆次兩座城市之間的加速融合。
可以這樣說,以搬遷來的高校為核心,用十年的時間再建了一座城。
△如今的山西大學城
3從鬧市到郊區
大學越搬越遠,雖然是城市發展趨勢,但從歷史上看,不少中國古代的重要書院,如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等基本上都坐落在荒郊野嶺中。
如果翻民國時期的地圖,也可以發現,那時的清華園、燕京大學等高校與北京城之間的距離也離得相當遠。
1919年,燕京大學成立,時任校長的司徒雷登認為穩定且規模大的辦學地點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選了乾隆贈送給和珅的淑春園,在此基礎上才有瞭如今北京大學的“燕園”。這個園子位於當時的北京西郊。
△淑春園一瞥
由此看來,即便是在民國時地價如白菜價,在高校選址的時候除了地要便宜,還要有秀美的風景,並且有足夠大的後期發展儲備。
海淀在建國後也長期是荒郊野地,《無問西東》裡的黃曉明和章子怡奔跑穿過了清華園,仔細看其實不遠處還有一片工地。
除了北京,廣州、西安等地的高校在選址最初也都在郊外,不是學校越搬越遠,而是學校本來就很遠。
而如今北京成為世界級別的特大型城市,15號地鐵線怎麼看都應該穿過整個城市的東西,但唯獨在西端停在了清華東路西口,如果這條線穿清華而過,那些學校內實驗室的精密儀器能不能經得起地鐵一天到晚的震動還真說不準。
對於老師們來說,新校區放到郊區也有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地處安靜,備課、搞科研都能踏實安心,在郊區置業買房,壓力也會小很多。
而作為學生的你,每天醒來看著外面荒涼而廣闊的風景,按捺住自己跑去市區燈紅酒綠的心,不如先來三省吾身:實驗完否?SCI發否?書讀否?
遠歸遠,但少了熱鬧的喧囂,學校安心,家長放心,除了偶爾沒訊號、外賣送不著,以及內心對花花世界的嚮往不能滿足,再沒有別的缺點了吧?
參考文獻:
[1] 老地圖:民國北平前期地圖(八幅).部落格:陶然野佬
[2] 中國影都——北京懷柔.搜狐網
[3]“北擁龍城 南抱榆次”山西大學城不只是科創城 還有“硬商圈”.搜狐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易上流”(ID:heyupflow),作者:上流工作室,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