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臨床試驗證明了血管內再灌注療法(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therapies,EVT)對大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的療效,改變了卒中治療指南和世界各地的臨床實踐。然而,儘管再通,大約一半接受血管內治療的患者在3個月時遺留功能預後不良。這是一種花費昂貴和付出努力的治療失敗,對病人及其家屬來講都是不良的結果。
除治療時間以外,再通後預後不佳是一種各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現象:血管損傷/炎症、微血管遠端栓塞相關的缺血負荷、再通但無再灌注、甚至再灌注損傷。這些概念主要見於腦卒中動物模型中,但在接受EVT的患者中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到目前為止,判斷血栓切除術是否成功主要依賴於mTICI評分。不過,達到優秀的 mTICI 評分並不能保證預後良好。相反,手術後臨床迅速恢復者通常預示著長期良好預後。但是,有一亞組患者儘管最初臨床未見明顯改善,但是會延遲恢復,不會發生大片梗死,能夠達到良好預後,稱為『呆腦綜合徵』(stunned brain syndrome)。因此,在手術結束時,無論是血管造影還是臨床狀態都無法精確區別哪一些患者將會取得優良的預後。
2020年6月來自西班牙的Marta Rubiera等在 Stroke 上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目的在於評價 CT 灌注(CTP)預測血管內治療後即刻預後的價值。
該研究納入了連續的血管內治療並且達到 mTICI 2a-3,這些患者再通30min 內進行了 CTP 檢查(CTPpost)。低灌注定義為 Tmax>6s的體積;高灌注定義為與對側半球相比,可見 CBF/CBV 增加,Tmax 減少。戲劇性臨床恢復(DCR,Dramatic clinical recovery)定義為24h 時 NIHSS<2分或減少8分。延遲恢復定義為無 DCR,但是3個月預後良好(mRS 0-2)。
共151例患者,平均 NIHSS 為16分,平均 ASPECTS 評分9分。最終再通:mTICI 2a 為 11例(7.3%),mTICI 2b 為46例(30.5%),mTICI 3 為94例(62.3%)。在 CTPpost 上,80例(52.9%)顯示低灌注(平均 Tmax>6s:4ml),32例(21.2%)顯示高灌注。最終的 TICI 和 CTPpost 低灌注相關(mTICI 2a、2b 和3的平均 Tmax>6s 的體積分別為91ml、15ml 和0ml,P<0.01)。DCR 患者 CTPpost 上低灌注體積低於非-DCR(0 ml versus 8 ml; P<0.01),良好預後(mRS 0-2)患者 CTPpost 上低灌注體積低於預後不良的患者。未發現與高灌注的關係。低灌注體積<3.5ml 是 DCR 和3個月良好預後的獨立預測因素。
最終作者認為 CTPpost 的低灌注是血管內治療成功再通後的精確早期指標,能夠識別哪一些患者將會延遲恢復和達到優良預後。
文獻出處:
Stroke. 2020 Jun;51(6):1736-1742. doi: 10.1161/STROKEAHA.120.029212. Epub 2020 May 14.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After Thrombectomy: An Immediate Surrogate Marker of Outcome After Recanalization in Acute 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