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尚在滾滾向前的時候,也有人回過頭,在老物件中尋找靈感。
對於舊衣物,坊間有太多關於“二手”和“古著”之間分別的說法,但其實並不是所有“二手”商品都可以被稱為“古著”。
“古著”是從日文的“ふるぎ”翻譯而來,意思就是舊衣服,在英文中被稱為“vintage”,這原來指的是有年代的上等紅酒,後來逐漸被用於服飾、傢俱等領域。
“古著”都帶有些許時光的痕跡,多數古著因為難以復刻或者品牌停產,價格較高,也或多或少帶上了奢侈品的標籤。與之相比,“二手”就要更加平民,不論年代,不論新舊,只要是用過的都可以被納入“二手”的大家庭中。
從二手市集、線下店,到線上網店,國內的二手市場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這些舊物件中尋找靈感。其實二手商品,很早就是歐洲文化中的一部分。
古著店鋪
舊時代的風格和反叛精神
即使同為“古著”,也有不同的劃分方式。
從年代上來看,1920年以前生產的衣服可以被稱為antique,1980以後則只是retro。一般而言,vintage clothing生產於1920到1980年之間,這也正是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的時候。
有些裝扮方式演繹著時代的先鋒觀點,有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被使用。相較於一百年前的古董衣裙,20世紀以後的衣物在價格和日常穿搭上更具有走向平民化的優勢。
選擇古著就像是和過去的時光打了個照面,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透過衣服的風格得以展現。
直到現在,50年代的Dior依然是人們展現女性new look的標籤,70年代的牛仔和喇叭褲則代表著永恆的嬉皮士運動。這也是vintage產品的迷人之處,一種跨越時間的認同感,像特朗斯特羅姆的詩裡說:我來這裡,是為了和舉著燈籠在我身上發現自己的人相遇。
慈善商店
一代又一代的流動生活
當古著商店內的商品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二手慈善商店裡“淘寶”。
二手慈善商店裡有廉價多樣的二手商品可供挑選,從舊衣服到桌椅板凳、鍋碗瓢盆。店裡的分割槽非常明確,大一些的店鋪內會劃分燈具和玻璃製品的櫃檯,如果願意花時間淘寶,二手商店完全可以滿足基本的家裝需求。
只要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不被破壞,不論是昂貴的設計師品牌還是流水線的宜家制造,都會在這些商店裡等到它們的第二三四五任主人。
人們在挑選二手物品的時候,更多重視實用性和美觀,勝過價格紅利和品牌本身。這些商店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也深諳“自己做選擇比隨著別人做決定更加吸引人”的道理,在店鋪的ins主頁上總是會不斷更新新收到的擺件、衣服或者是首飾,甚至是店鋪某天角落裡有趣的瞬間。
瑞典二手商店Myrorna的ins主頁上常常會分享購物者的反饋
瑞典二手商店Myrorna的ins主頁上常常會分享購物者的反饋
瑞典二手商店Myrorna的ins主頁上常常會分享購物者的反饋
買家很難不被這種生活的流動感觸動。這些東西被拆下標籤,融入過一個人的生活,又在另一個時間點被完全不同的人相中。現代人“共鳴”情感產生的難得可貴,而被留下來的舊物件好像總是因為曾經被人珍惜對待而顯得閃閃發光。
二手唱片店
聽一聽過去的聲音
唱片是另一箇舊貨市場的熱門產品,德國的首都柏林則是淘老唱片的最佳地點。
音樂是德國人的特長。電影《喬喬的異想世界》裡有這麼一個鏡頭:喬喬與藏匿在閣樓中的猶太女孩艾爾莎鬥嘴,他們互相舉例自己民族中的偉人,喬喬開始說音樂家時,艾爾莎氣急敗壞地回應:“你們德國就只有一堆音樂家!”
柏林城市的歷史不可避免地印刻在城市的精神空間裡。在柏林牆仍然存在的那些年,這片土地成為藝術家和新銳的音樂家的大本營。對於社會制度的討論,對於過往錯誤和傷痛的反思於批判、懊悔或者逃避,年輕人對上一輩人的理解與不理解,都成為了搖滾樂和更加硬核音樂形式的培養皿。
到今天,柏林城內獨立唱片店雲集,因為唱片發行的實效以及音樂產業的幾經變革,二手唱片就成為了人們非常普遍的選擇。
除了“聽到”本身,舊的唱片也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致敬。因為技術手段的革新和變化,新時代的音像製品和過去的製品間會存在微妙的差異,購買當時的唱片,對於樂迷而言就是聽見了那個時代脈搏。
不論你是黑膠、磁帶還是CD愛好者,不論你想要宇宙塑膠人還是ABBA,不論你想要聽古爾德的巴赫,還是馬友友的巴赫。不管你對音樂和生活有多少種疑問,都能在柏林得到一個回答。
週末市集
路邊的復古味兒
週末市集是另一個淘二手物品的好去處。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有周末市集的傳統,這些市集通常售賣新鮮的瓜果蔬菜、魚肉和鮮花。而在瑞士,週末市集卻是另一種存在。
瑞士最大的城市蘇黎世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週末市集也遍佈城區。在班霍夫大街的盡頭是老城區內最大的古董市集,不論是購買愛馬仕或是10瑞郎一件的舊拉夫勞倫的需求,都可以被很好地滿足。
蘇黎世是達達主義的發源地,這門以無序和無政府為核心的藝術就在一座德語區的、現代城市發展的規範地標都市產生並影響著整個世界。這樣的撕裂和衝突,以及對資本秩序的反抗和挑釁,就像這座城裡今天還熱鬧非凡的週末集市一樣,發育和活躍在在最繁華的“歐洲心臟”。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中立國,瑞士有非常多的儲存完好的老物件。又因為有許多移民,在實際上還有許多來自亞洲國家的二手物品。
市集上也有許多看起來“無用”的物品,比如造型奇怪的雕塑擺件、馬具、牛鈴鐺,生產於各個年代的軍刀、懷錶,挑選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無目的的冒險,隨時都有新發現。
二手物品有著許多時光的印記,而在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新的主人又給這些物品帶來了不同的故事。
@綠頭髮的薄荷派蒂:
老牌打字機,不是我買的,是前男友送的。他說看到我QQ有個單獨分組,裡面的人叫“看不見的打字機”,所以送了我一臺。雖然分手了,但是打字機我還在用。
@不同色系:
在英國倫敦諾丁山的二手市場。好東西多得讓人移不開眼。本來也其實沒打算買什麼,可是,一件掛在最外面的古舊棕色女士皮夾克,prada的,看到時靈魂都被吸引。試穿,討價,最後13英鎊成交。唯一一件掛在衣櫃裡的奢侈品,看到就開心,每次冬天穿上,就是覺得自己帥。
@達浪耶:
初中的時候,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裡看中了一個復古首飾盒,見到的第一眼就愛上了,總覺得它有故事,但是當時沒錢帶走它,過了將近半個學期還是捨不得,就去把它帶回了家。
@淡淡的圓滿:
好多年前的初三,在舊書攤買了本林少華翻譯的《挪威的森林》,封面是一個少女白白的背部,充滿誘惑和哀傷。男同學要借來看看,我怎麼也不答應,後來就包了書皮。
@孟-伯伯:
在杭州,看上五金店門口的一條舊長凳,進去問老闆賣不賣,老闆抬起頭說了一句頗具江湖氣息的話“喜歡就拿走吧,我從來不奪人所愛!”,最後30塊錢買走了,後來跟女友分手,離開杭州,將它留在了那,現在應該被扔了吧。
舊物傳統所體現的,或許不僅僅是人們是對自己品味的肯定和執著,更多的,還有一個社會即使在工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仍舊對小眾文化保持著足夠的包容。
舊物市場也是一個城市生活和往昔的縮影,是一個地方文化和居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反映。過去和未來,在手邊每一個細小物件的精挑細選裡得到傳遞。
作者:依雲(實習生);編輯:高高
️
你也喜歡收集舊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