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糧食收購已經形成了以市場化收購為主導、政策性收購為補充的新格局,糧價形成逐步迴歸市場化,優質優價的糧食收儲機制逐步形成。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和保護農民利益並重的原則,堅持並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種忙。寒露前後是冬小麥播種的最佳時期,各地正在克服連綿秋雨造成的不利影響,多措並舉推進冬小麥播種。2022年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尚未釋出。在小麥價格持續高位執行的態勢下,小麥最低收購價是否上調受到很多人關注。
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為了預防“穀賤傷農”,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而實行的一項惠農政策,最低收購價水平通常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而確定,目的是保障農民種糧不虧本,穩定種糧農民信心。一般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當主產區糧食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水平時,就會啟動託市收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今年夏糧收購期間,小麥和早秈稻市場行情好,市場收購價明顯高於最低收購價,主產區均未啟動託市收購,這在近年來還是首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預計,今年秋糧收購期間大部分地區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預案的可能性不大。當然,不排除個別主產市縣因體量大、運距遠等因素影響,有可能小範圍啟動託市收購。
實踐證明,託市收購政策很好地發揮了政策託底作用,穩定了農民種糧預期,托住了農民種糧信心,為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維護糧食市場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稻穀和小麥是我國兩大口糧,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小麥、稻穀兩大口糧品種產量穩步增加,小麥產需平衡略有結餘,稻穀年度結餘300億斤左右,小麥、稻穀庫存保持較高水平,自給率超過百分之百,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
然而,由於我國糧價形成機制不健全、不完善,託市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一度偏離政策設計初衷,最低收購價成為最高價,政策性收購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擠壓了市場的調節空間。在政策性收購之下,各類市場主體謹慎入市,以中儲糧為代表的國有糧食收購主體成為糧食收購的中堅力量,國有糧庫庫存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造成糧食資源浪費,給國家造成巨大財政壓力。而且,託市收購政策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導向,使得農民的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淡薄,熱衷於種植高產糧食,市場優質糧源越來越少。
面對託市收購存在的問題,我國不斷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糧食收儲市場化改革,取消了大豆、玉米臨儲政策,完全實行市場化收購,但保持了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框架,適當調整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既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留出空間,又能保障種糧農民不虧本。目前,我國糧食收購已經形成了以市場化收購為主導、政策性收購為補充的新格局,糧價形成逐步迴歸市場化,優質優價的糧食收儲機制逐步形成。廣大種糧農戶逐漸擺脫對託市政策的依賴,市場意識和質量意識普遍增強,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糧食品種,追求種糧收益最大化。
關於託市收購政策是否還要繼續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在糧食收儲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託市政策沒有存在的必要,廢止是遲早的事。也有觀點認為,在我國還未建立起農業成本保險和收益保險等有效保護體系前,託市收購很有必要。
從目前來看,託市收購仍然是我國保護農民種糧收益、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錯綜複雜的情形下,一定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市場化改革和保護農民利益並重的原則,堅持並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種糧農民信心,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