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正是農產品產銷旺季。日前,商務部等3部門釋出《關於進一步推動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以12項舉措推進農商互聯,促進農民收入提升。近年來,部分鮮活農產品區域性、季節性“賣難買貴”成為困擾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要在農商互聯基礎上,建立產銷銜接密切、利益聯結緊密、合作長期穩定的新型農商關係。
不同於以往的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形式,農商互聯是指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主體全面精準對接,以訂單農業、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模式,實現上聯生產、下聯消費。其中,“農”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商”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及批發零售企業、電商企業等農產品流通企業。
推動農商互聯的前提,是正確認識“賣難買貴”現象。“賣難”不是說城市沒有充足的消費能力,“買貴”也不是說鄉村沒有充足的供給能力,而是供需不平衡、銜接不順暢、結構不最佳化。鮮活農產品易腐爛,受市場、資訊因素影響大,尤其是流通成本高。以蔬菜為例,從田間到餐桌一般要經過農戶、地頭收購、產地批發市場、運輸、銷地批發市場、終端市場等環節。據測算,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成本將增加5%至10%,加上各種損耗和管理費用,流通成本常佔菜價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甚至導致“產地價格低到沒人要、銷地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
這麼多的流通環節,能否砍掉一些,進而降低菜價?當然可以,但是有限。要看到,現有流通環節總體是適應“小生產、大市場”現狀的,發揮了關鍵作用,不能全盤否定。一方面,現代流通的專業性和門檻越來越高,絕大多數農戶和新型主體沒有精力直接從事流通;另一方面,儘管農產品電商蓬勃發展,但其銷售佔比依然較低,更大量的流通依然要靠線下方式進行。由此來看,適當減少中間環節是可行的,但潛力有限。從根本上破解相關難題,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農商關係,從硬體上發力聯設施、軟體上發力聯資訊。
農商互聯先要聯資訊。由於產需資訊不暢,農戶缺乏及時的資訊服務和市場預警,導致對價格反應過度和滯後,常常種植、養殖“一窩蜂”。近年來,時而“蒜你狠”,時而“蒜你慘”,就是由於產地相對集中,一旦減產後價格大漲就盲目擴大種植,也容易導致下個週期價格大跌。因此,應在農商互聯的基礎上,推動資訊進村入戶,把大資料融入農業,引導農戶做好品種文章,走出“大路貨”窘境,生產多樣化優質農產品。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第一年,尤其要防範化解脫貧地區農產品滯銷風險,把應季集中上市農產品銷售情況作為動態監測和農商互聯的重要內容。
農商互聯還要聯設施。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田頭市場大多粗放,產地市場不少滯後,缺少預冷庫、保鮮庫,加之分級分選沒有統一標準,缺乏產地初加工裝置,容易導致主產區農產品旺季集中上市,又無法就地加工或錯峰銷售,價格自然上不去。要支援產地加強產後商品化處理和發展冷鏈物流。扶持流通企業建設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減少產後損失,延長供應時間。引導食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貨架期,提高附加值。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