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共發掘出200餘個稻作遺址,他們的分佈,南北跨北緯24°—38°,東西跨東經108°—121°,長江中下游流域不僅數量上是最多,分佈也最為密集,下游集中在太湖地區,中游集中在湖南、湖北兩省。
以上各遺址的年代分佈也呈一定的規律,即以長江下游和中游為兩個中心,向上下週圍傳播。
歷史程序的規律表明,長江中游和下游是迄今為止代表兩個平行的最早稻作起源地區,它們分別向北方和南方傳播稻作。
米粒說:原來我們的祖先是從這裡出發傳向神州大地的,為什麼是這裡呢?
水稻的栽培生產需要大面積的平原土地,水源以及陽光充足的環境,中國南方是絕佳選擇。
但如果食物隨手可得,沒有人會耗費精力去栽培、等待。
大量新石器時期遺址提供的實物證明,當時的人們仍然處在採集狩獵社會向稻作農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之中,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最終稻米贏得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米粒說:“米”字的由來你知道嗎?
這是米字的甲骨文,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或槅板,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米”字。那時,人們把稻米和粟米都稱為“米”,為了更好地區分這兩種米,人們便把顆粒大的稻米稱為大米,顆粒小的粟米則稱為小米。
想更多瞭解關於我的知識,9月23日,到長沙縣隆平稻作公園來吧!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主場活動,我在這裡等你哦!
瀟湘晨報記者王開慧 素材來源:隆平稻作公園
來源: 隆平稻作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