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越來越重視白內障手術與視網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ce ,ERM)之間的因果關係。隨著影像學檢查的發展,白內障術前眼底檢查的準確性不斷提高,光譜相關斷層掃描技術(SD-OCT)的研發和應用,為ERM的精準診斷奠定了技術基礎。最新研究利用SD-OCT進一步評估了白內障手術與ERM的相關性,分析了ERM發生和進展的危險因素,相關報道近期以“Risk factors for onset or progression of epiretinal membrane after cataract surgery”為題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雜誌。
聚焦臨床,關注白內障手術與ERM的相關性
隨著多焦點人工晶狀體(MIOL)植入手術的廣泛開展,白內障手術前對早期ERM的準確診斷以及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評估越來越重要。既往研究發現,診斷為輕度ERM的眼睛在MIOL植入術後,視功能恢復和視覺質量欠佳,即使ERM未波及眼底中央凹,患者的術後視力仍不理想。此外,白內障手術中MIOL植入患者的年齡較小,整體人群相對年輕,這使他們在術後發生ERM或進展的終生風險更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疾病預後。
目前,衰老、玻璃體後脫離(PVD)和白內障手術作為無潛在視網膜疾病的眼睛中ERM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已經達成了共識。理論上,PVD期間的玻璃體黃斑牽拉(VMT)會導致ERM,特別是當PVD過程沒有與玻璃體的適當液化同時發生時。白內障手術在ERM形成中的作用也與導致玻璃體前後運動相關的醫源性PVD有關。然而,關於這些術前和術中危險因素與ERM之間的關係相關研究有限。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了白內障手術中與ERM發生或進展相關的危險因素。
著力科研,分析ERM的白內障手術相關危險因素
一、ERM危險因素分析
研究人員透過對813隻眼睛進行白內障術後超過兩年的隨訪,單因素分析發現黃斑處PVD(p<0.001),視網膜內表面高反射灶(p<0.001),玻璃體劈裂(p=0.014),廣域眼底影象的不同視網膜反射率的離散邊緣(p=0.007)和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生或進展風險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發現黃斑處PVD(p<0.001),視網膜內表面高反射灶(p=0.006),廣域眼底影象的不同視網膜反射率的離散邊緣(p=0.003)是調整其他混雜因素後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生或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白內障手術後ERM的發生或進展依賴於異常的玻璃體視網膜介面(VRI),包括部分視網膜PVD、高反射灶等,而不是年齡、眼軸長度或手術時存在ERM。對VRI的細緻眼底評估將有助於預測白內障手術前的ERM風險。
圖1. Cox比例風險比分析。根據(A)存在部分後玻璃體脫離(PVD);(B)視網膜內表面的高反射病灶;(C)廣域眼底影象的不同視網膜反射率的離散邊緣(DMDRR)的累積危險。
二、不同基線狀態的ERM預測模型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搭建了基於663只患眼資料的無ERM患者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病機率的Cox比例風險預測模型,基於150只患眼資料的輕度ERM患者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病機率的Cox比例風險模型。模型分析發現PVD因素在兩種情況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ERM的發生發展均至關重要。
圖3. 視網膜反射離散邊緣的代表性影象(DMDRR)。(A和B)超廣域眼底影象顯示中遠外周視網膜出現不同視網膜反射的離散邊緣(箭頭)。
三、白內障術後ERM發生的危險因素
在本研究中,年齡、性別和眼軸均與白內障手術後ERM發生或進展的風險增加無關。某些已知的ERM危險因素,如眼軸,可能與PVD狀態有直接關係,而非直接與ERM相關。為了進一步明確相關問題,必須增加樣本量開展進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白內障手術後ERM的發生或進展取決於VRI的特徵,包括PVD狀態、SD-OCT上出現的HF和UWF-FP上出現的DMDRR,但不取決於年齡、眼軸或手術時ERM的存在。SD-OCT和UWF-FP並不是全球統一的白內障手術前檢查常規標準。然而,研究結果提示,在白內障手術前進行細緻的眼底評估有助於預測ERM的風險,特別是在計劃進行MIOL植入時,應更加重視。
關注患者,為更好的臨床預後不斷奮鬥
希望在未來,隨著檢查技術的不斷進展,白內障手術相關併發症及不良預後結果可不斷明確,並逐漸得到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重視。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明確危險因素,減少不良預後,進一步提高患者術後視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