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 知古通今 | 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影片天象 |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 |週六 · 茶餘星話 | 週日 · 太空探索
原作:Emily Lakdawalla
翻譯:周禹豐
校譯:饒文衝、牟新翔、周學雲
美編:李子琦
後臺:庫特利亞芙卡、李子琦、胡永葳
原文連結: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bepicolombo-to-fly-by-mercury-tonight/
貝比科隆博號(bepicolombo)在北京時間10月2號完成了第一次對水星的飛掠探測。
在距水星表面僅有200km的空中掠過後,貝比科隆博號水星探測器的監控攝像機拍攝到了低解析度的黑白水星照片。
歐空局表示,照片展示了水星的北半球和其獨特的佈滿凹坑的地表,其中包括直徑達166km的萊蒙托夫(Lermontov)環形山。
10月2日飛越水星後,貝比科隆博號在大約1000公里的高空回望水星時拍攝了這張照片。(圖源:歐空局)
貝比科隆博號在北京時間10月2號(星期六)的早晨到達水星,隨即與其擦肩而過。
歐洲和日本合資打造的貝比科隆博號水星探測器在未來的四年多將在水星周圍徘徊五次,並在第六次相遇時正式進入它的軌道。北京時間週六早上7:34的這次相遇將兩者的距離縮短到僅200km,這讓探測器上許多裝置有了第一次探索行星深處奧秘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次近距離接觸會調整貝比科隆博號的軌道,併為未來再次相遇時兩者的軌道匹配打下了基礎。
貝比科隆博其實是三個航天器的合體:歐洲製造的水星軌道飛行器MPO,日本製造的磁性層飛行器Mio,以及歐洲造的用於推進前面兩者的水星轉移模組。轉移模組承載的巨型太陽能電池板能夠為光電驅動系統提供能源,這個系統雖然效能高,但產生的推力卻很低。當正式進入水星軌道後,這個模組就會分離開來。轉移模組的任務到此結束,其餘兩個航天器則繼續在不同的軌道上執行任務。
處於巡航階段時,貝比科隆博上儀器的使用有著諸多限制。在長時間的太陽能電力推進過程中一個探測器也不能使用,因為必須讓遮陽板面朝陽光,這就限制了儀器旋轉的方向。為了在長年累月的航行中免受“日曬雨淋”的傷害,大多數MPO的儀器都面朝著Mio,所以它們現在完全觀察不到太空的情況。
但Mio上所有研究場和粒子的儀器都會正常執行。這是自2015年的信使任務以來我們首次重新探索水星的磁層。轉移模組帶著三個監測太陽能板執行狀況的攝像機,也就是說它們也有機會在飛行器經過時一睹水星真容。
當飛向水星時,貝比科隆博能夠觀察到它的背陽面,而當飛離時,又能看到滿盈的向陽面。轉移模組中三個攝像機中的兩個會在到達近地點後連續四個小時不間斷拍攝水星照片。最近的一張僅距離1000千米。歐空局在第二天,也就是北京時間週六下午3點就放出了這些照片。
貝比科隆博第一次飛越的地面軌跡投影。圖源:NASA,JHUAPL,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歐空局, Emily Lakdawalla
這兩個攝像機的方向並不相同,MCAM-2朝著水星的北半球,MCAM-3則朝南。水星的表面特徵在圖片中都清晰可見,你可以藉助這個工具辨認圖片當中的環形山:Quickmap tool from the MESSENGER mission 。當你縮小到視野當中足以容納完整的水星時,Murasaki環形山就位於圖片的正中央,而另一個亮色環形山Debussy會處於右下角位置。
(圖源:NASA / JHUAPL /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試試用該網站的QuickMap工具放大看看,辨認環形山吧!Murasaki環形山該在畫面正中,Debussy環形山在右下側。(圖源:NASA / JHUAPL /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與信使探測器(MESSENGER)類似,本次任務將從飛掠探測、收集資料開始,儘管資料量可能比較少。信使可謂是貝比科隆博的重要探路先輩,大多數後者嘗試著解決的問題都是在對信使的觀測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產生的。
為什麼水星的磁場相對它的地理正北極偏這麼多?在常年被遮擋的北極環形山中究竟埋藏了什麼物質?為什麼它的地殼中含有如此大量的碳元素?為什麼它的地核如此巨大?水星上有太多的疑問值得我們去探索。本次飛越以及未來的四次都會向我們展示貝比科隆博的真實實力。
貝比科隆博將嘗試深入解讀NASA信使任務的種種發現,並一一解答前輩任務衍生的問題。(圖源:歐空局)
責任編輯:周學雲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NGC7822:宇宙問號圖片來源及版權:張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