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點的列車,上車就犯困。
二等座。我靠窗,鄰座是位老人,靠近過道是個小夥子。
老人七十來歲,像是退休人員。落座後他開啟座位前的小桌板,慢慢從兜裡拿出手機,然後雙肘靠在桌板上搗騰起來。
我放下靠背,閉上眼睛想小憩一會兒。剛要入睡,卻聽見老人手機發出不小的聲響。
他在播放影片。影片裡解說員聲如洪鐘、義正辭嚴,似乎在批判某位商界大佬,聽到最後結論是——資本,害人害國家。
雖然覺得吵,可又不便對老人發作,就假裝聽不到,閉上眼自顧養神。
過了一會兒,老人很焦急的樣子,翻上翻下找東西。看來沒找到,就聽他自言自語:我手機呢?我手機在哪裡去了?真是怪了!
一排座位就我們仨,誰會惦記老人家的手機?肯定在呀!於是我對老人說,看看您座位上有沒有。結果沒有。然後我順著小桌板望去,看那情形,估計手機多半掉進前排座椅背後的方便袋了。
老人試著一摸索,果然在那兒。
找到手機,老人有點小開心,看了我一眼,又翻出裡面的影片繼續播放。
這次他直接輕聲“口播”起影片的標題,好像是“日本人為什麼可以在中國辦學校?”,裡面又是慷慨激昂、義正辭嚴的解說,大意是說,我們被日本文化侵略了,號召國人要時刻保持警惕。他連續唸了兩遍標題,還環顧左右,自言自語:“你看嘛,日本人都可以來中國辦學,可我們的孔子學院卻被外國人關閉了!”試圖引起鄰座注意。
可惜我實在太困,沒精打采懶得回應,而小夥子則自己玩兒著手機,絲毫沒注意老人的動靜。見無人理會,興許老人也覺無趣,只好放大音量繼續看影片,還邊看邊竊竊私語,說了什麼我一句也沒聽清。
再也無法休息,於是我注意觀察起老人家來。他玩兒手機那認真的樣子,忽然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家族有個微信群,老老少少都在裡面,可除非遇到節日或者長輩生日,年輕人平時基本不露面,群裡活躍的幾乎都是七十歲以上的長輩。
我注意到,老人們在群裡除了互致問候,更多是轉發自媒體的各種文章和影片,內容以健身養生、時事評論為主。對健康養生資訊,我不時提醒老人家們要相信科學,不要輕信自媒體上那些"專家"。對於時事政論性影片,有的太不尊重歷史,有的觀點偏激,有的甚至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對家族這些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老人,很容易被不負責任的言論“蠱惑”,要是因為觀看影片引發過激情緒,弄不好會使血壓陡然升高,後果不堪設想。
可我的提醒基本沒用,長輩們每天依然重複做著各種轉發“功課”,樂此不疲,還一個比一個勤奮。
長輩們這個情況跟眼前這位老人頗為相似。我就好奇,為什麼老人們會如此痴迷那些影片呢?思來想去,其實都是寂寞惹的禍。
按照中國傳統家庭的普遍做法,家裡年輕人忙於上班,老人們除了幫年輕人帶小孩做飯,剩下的時間空有寂寞。好在他們趕上了好時代,能夠用上電子產品,既能學習新知識,又打發了閒暇時間。對於網路上的海量資訊,他們不可能做到準確辨別真偽,轉發給家人目的也十分單純:一方面,是想與家人分享那些有益的資訊,算是善意的提醒;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為了“刷存在感”——老人們每天都在微信群轉發最新資訊,說明他們還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