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過幾天,共享租衣平臺衣二三將徹底停止服務。已經沒有人說得清這是第幾個離場的共享經濟企業了。如果共享經濟現在開班會,點名場面估計會是這樣——
“共享單車來了嗎?”“報告,換人了!ofo和摩拜改成美團和哈羅了。”
“共享民宿來了嗎?”“現在叫二房東。只要小區一封閉,進不去也出不來了。”
“共享租衣來了嗎?”“大姐剛剛不在了,還剩一兩個小妹。”
“共享廚房來了嗎?”“早沒啦!說是非法食品製售。”
“共享醫生來了嗎?”“也沒啦,說是涉嫌非法行醫。”
“那共享汽車呢?”“現在改名叫網約車了。”
“那你是誰?”“哦,我是共享充電寶,當年大家都不看好我,現在也有人嫌我漲價多。”
這就是共享經濟的現狀,難怪有媒體寫出共享經濟已經“團滅”的文章。
準確地說,是佔著風口卻不賺錢的“失血”式商業模式,註定被市場淘汰,不管這個風口是共享經濟、O2O還是其他新名詞。
共享經濟是舶來品,指的是使用者讓渡部分使用權,讓閒置產品產出更多收益,典型代表是民宿巨頭愛彼迎。但在我國,很多打著共享經濟概念的企業更像網際網路加租賃業務。比如共享租衣,並不是消費者共享自己的衣服,而是由企業出資購買新衣服,並完成配送、回收、清洗等環節。
共享經濟原本很“輕”,只需搭建平臺、撮合資源。但在租賃模式裡,它變成了重資產,考驗著企業對商業模式和現金流的把控。
拿共享租衣來說,目前,業內正常運營的企業只剩下托特衣箱。2017年托特衣箱加入賽道時,市場欣欣向榮,這讓托特衣箱對前景相當樂觀。但進入後才發現,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需要很長時間,運營成本也比預想高得多,快遞費用極高。
所以,在衣二三還堅持無限次換穿時,托特衣箱上線不久就修改了商業模式,變為每月只提供兩個衣箱,但每個衣箱提供更多衣服,在不太影響消費者體驗的情況下儘量壓縮運營成本。同時,他們還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按照客戶日常尺碼和穿衣風格推薦衣服,為產品租賃增加服務功能。透過這些方式,確保主營業務的現金流略有毛利。
主營業務能夠賺錢,哪怕只是微利,螞蚱腿上的肉攢到一起也能炒盤菜。等到使用者數量上來,積少成多,賺的錢就能覆蓋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此時不融資,企業可依靠自身現金流慢慢做大;有融資,便可幫助企業縮短“攢錢”程序。
當下不少創業者認為不拿融資不能創業,很多企業習慣以鉅額補貼開拓市場,哪怕自己的業務模型虧損也不在乎。但有時資本砸得越多,使用者增長越快,企業反而虧損更多,很可能加速“失血”。一旦資本的“輸血”斷了,企業的資金鍊就會斷。過往已有無數案例證明了“失血”式創業不可行,而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後來頂著罵聲漲價,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迴歸正現金流。
受消費習慣限制,共享租衣平臺不是急速發展的賽道,但它仍是一個有需求的行業。衣二三倒閉的訊息傳出後,托特衣箱新註冊使用者達到以往的3倍,說明市場需求還在。共享經濟企業只要有健康的商業模式,慢慢攢螞蚱腿肉,與使用者一起成長,時間也會讓堅守開出花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