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民國 官模子八方七言絕句蟈蟈葫蘆及官模子纏枝蓮紋蟈蟈葫蘆
年代清晚民國
尺寸15.8cm. (6 1/4 in.) high.; 12cm. (4 3/4 in.) high.
官模子八方七言絕句蟈蟈葫蘆,範四瓣。詩曰“諸佛由來只此心,何須泥塑與裝金!世間點燭燒香者,笑倒慈悲觀世音!” 官模子纏枝蓮紋蟈蟈葫蘆,周身範纏枝蓮紋,花葉舒朗,皮色紅潤。
近代 長柄綰結葫蘆
年代近代
尺寸100 cm. (39 3/8 in.) high.; 17.5cm. (6 7/8 in.)diam
出版:王世襄著,《王世襄集·說葫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87頁。 葫蘆長丈許,柄綰一結,圓轉柔婉,色澤深黃,瑩潔無暇。王世襄先生 “對《說葫蘆》、《中國葫蘆》兩書之改正與補充”一文中道明此葫蘆原為美國友人Jim Widess不遠萬里寄送。 近日發現對拙作《勒扎萌蘆》一節中之綰結萌蘆(俗稱係扣萌蘆)又應有所補充。 當年予編寫《說萌蘆》時,深通道光間張叔未(廷濟)曾多方試種綰結葫蘆而未能成功。為此我又多次訪問京津植匏者及古董雜項攤販,均謂所見係扣葫蘆皆傳世有年,未見有新種者。後於《群芳譜》查到埋巴豆一法。煩人試種,亦告失敗。於是對埋巴豆法是否可信,不免產生疑問。故吾曾以為係扣之法恐已失傳而深以為憾。 出我意外,美國友人寄我一書,名曰《葫蘆從種植到裝飾》(Gourd From Vin.e to Design; Donn Kelver; 2000; National Council of State Garden Clubs; St.Louis; Missouri)書頁43中一圖,竟是正在係扣中之長頸葫蘆幼實。文中言及由於頸部易斷折,往往試系若干枚始有一二成功者,可見亦須有一定之耐心及技巧。但此法美國植者人盡知之,不足為奇。盛情可感,此後竟蒙美國友人寄我一長頸係扣者,即照片中我手持一件。予喜示天津友人萬君,並煩其轉告所識植匏者。係扣葫蘆,選種務求長頸者,此點至關重要。數月前萬君告我天津已有係扣成功者,並正在研究如何用頸較短之葫蘆係扣,進一步將試驗如何將兩枚葫蘆用係扣將其聯結在一起。我已有預感,係扣葫蘆正如四十年前已漸絕滅之範制葫蘆將喜慶重生。不出十年,係扣葫蘆在京津亦將不再是稀罕之物矣。
近代 亞雄刻黃苗子書《說葫蘆》題辭葫蘆
年代近代
尺寸27cm. (10 5/8 in.) high.
約腰大葫蘆,天然生成,包漿瑩潤。上肚刻蓮花座佛造像,下肚鐫刻黃苗子為《說葫蘆》行書題辭;擊而不食聖人徒,玩物成家世所無。奪得天工傳妙手,畫瓢何必指葫蘆。不冤正樂故常冤,人得天機妙莫宣。休問此中裝甚藥,一瓢知足是顏淵。落款:舊作題暢安送兄說葫蘆,辛巳苗子書亞雄刻。印文:苗子、亞雄子制。 黃苗子(1913-2012),當代著名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曾作《王世襄其人其書》、《煙雲小記》記錄與王世襄先生的交往。他評價王世襄先生是一個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生活和民俗學的人。1958年初,黃苗子搬進王世襄先生芳嘉園東屋“結孟氏之芳鄰”。 1993年,為了讓範匏傳統的技藝在海內外更加廣為人知,王先生在香港壹出版社用中英文出版《說萌蘆》一書。此書分上、下卷,翔實地敘述了天然、人工雕飾的萌蘆以及貯養鳴蟲的萌蘆,使這一瀕臨湮滅的傳統技藝絕處逢生後又登上了可以傳承相襲的學術殿堂。 此書1989年定稿,黃苗子先生為此繪“葫蘆”圖並題辭以表祝賀。王世襄在談到自己在範匏上的種種努力時,曾道:“凡此雖得詆之為玩物喪志,亦喜其可冶性陶情。譭譽縱殊,終不失為我國獨有之民間習俗。鑑於明、清以來,鮮有形諸筆墨,故不辭瑣屑,縷縷述之。知我罪我,皆非所計也。” 此件葫蘆2001年(辛巳),由王亞雄刻銘。王先生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也是黃苗子先生高足,曾為黃先生制金石拓片、木刻陶藝頗多。可以說,此件葫蘆既見證了王世襄與黃苗子兩位鄰居、兩位摯友之間的親密感情,又體現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清晚民國 勒脖倒栽札嘴葫蘆及棒子式小蟈蟈葫蘆
年代清晚民國
尺寸18.3cm. (7 1/4 in.) high.; 17cm. (6 3/4 in.) high.
倒栽謂將生長時在上之蒂柄,改成貯蟲葫蘆之底,倒置成器也。此器貯札嘴大小合度,造型端莊而色澤精美。棒子式小蟈蟈葫蘆,無花紋,惟搏泥翻範時先用紙包裹木模,故葫蘆上出現不規則紙紋。以此,人或稱之曰紙模子。實則僅用紙糊,不能成範也。玉米,北京俗稱“棒子”。葫蘆外形與玉米相似,故曰“棒子式”。此為蟈蟈葫蘆之至小者,宜貯養翠綠色小蟈蟈。其長短及圍徑與札嘴葫蘆相差不多,故亦可用以貯札嘴。
清早期 “大明宣德年制”銅橋耳爐
年代清早期
尺寸23.7cm. (9 3/8 in.)diam;10cm. (3 7/8 in.)high;重:3kg; 口徑:22cm. (8 5/8 in.) diam.; 底座:25cm. (9 7/8 in.) diam.; 19.8cm. (7 3/4 in.) high.
此爐圓口,短直頸,上出雙橋耳,大小勻稱,鼓腹微垂,底設三乳丁足,齊、平有力,整器各部比例協調,造型端莊典雅。爐身厚重,精銅煉製,髮色沉穩,包漿肥厚,細膩如玉。底部 “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字型工整遒勁,筆劃橫直,琢刻有力。久經藏家盤熟,銅爐內蘊的精光外顯,熠熠生輝。 橋耳爐又稱“丹眼耳”,因雙耳做成有弧度的橋形立於口沿而得名。漢明帝時期,命博士祭酒講經史,數以萬計計程車人環向橋門而聽,故明宣德皇帝以橋耳爐賜於國子祭酒,以取“環橋聽經”之意。此爐與《宣德鼎彝譜》所繪橋耳爐中之標準形制相符,此爐原配黃花梨有束腰三彎腿帶託泥矮香幾,圓形香幾設束腰,三彎腿,五外翻如意雲頭足,落在環形託泥上,造形優雅,線條委婉流暢,與《乾隆賞古圖》中銅爐造型基本一致,凝重大氣。
清早期 “雅賞幽香”銅沖天耳爐
年代清早期
尺寸23.5cm. (9 1/4 in.) diam.; 12.5cm. (4 7/8 in.) high.; 重:4.45kg; 口徑:23.5cm. (9 1/4 in.)
此爐唇口微外侈,束頸,沖天雙耳立於沿上,渾圓腹,腹下圓收,底承三乳足。內膛可見跳刀旋紋。爐底開框鏨刻“雅賞幽香”四字陽文隸書款,結體古拙,工整有度,刀法勁健,富金石氣。整體造型扁圓渾厚,重心沉穩,古雅文雋,氣韻不凡。 “雅賞幽香”詩文字句,意境優雅俊逸,別於一般作坊款或是大明宣德年制款,以款點題,描述情境與氛圍,可以想象書齋主人焚香操琴,進而雅賞其幽香,文氣清雅,品味非凡。 衝耳又稱朝天耳,爐形典雅美觀,器型源於宋代官窯,明宣宗曾以此式爐置於幹清宮等議政殿堂,相伴朝議,於是有“敬天法祖”之意。衝耳爐不僅在宮廷中頗受青睞,亦被貴族文士爭相鑄造,此爐造型素簡,底鐫私款,持之墜手,叩之音清脆亮,顫越悠揚,氣息嫻靜,是為文人雅器,當是文人參與定製之作。
明末清初 “水月居”銅沖天耳爐
年代明末清初
尺寸12.3cm. (4 7/8 in.) diam.; 7.7cm. (3 in.) high.; 重:289.4g
爐精銅製,唇口微侈,束頸,沖天耳,鼓腹渾圓,向下承接三乳足。扁圓造型,挺拔的雙耳與腹部圓渾弧線形成鮮明對比,相互襯托,更見爐形精煉雅緻。蟹青色皮殼,精光內含。爐底部中央,開框減地鏨刻“水月居”三字陽文篆書款,下刀堅實,琢字有法,有古籀之意,金石氣息濃厚。 齋軒堂館閣樓精舍,歷來是文人高士夢想中讀書、生活的雅緻境界,不僅是文人雅趣,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以示人生態度。此爐私人定製,銅精工巧,以蚰龍耳爐置之書房,有韜光養晦之志,為文人志士所向往。
清 石叟款銅錯銀雲龍紋蚰耳爐
年代清
尺寸13.5 cm. (5 3/8 in.) diam.; 4.8cm. (1 7/8 in.) high.; 771.1g
爐作蚰龍耳簋式,口沿平侈,收頸,腹部圓鼓略扁,圈足微外撇。雙耳出頸曲折下收於腹部,轉角圓潤,渾厚有力,耳洞幾近渾圓。爐身線條流暢柔美,錯銀飾雲龍紋,分量沉重墜手,叩之金聲玉振。器造型凝重典雅,銅質密實細膩,其色熠熠,蘊光其裡。圈足內錯銀雲紋環繞開框鏨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又錯銀 “石叟”二字款識,工麗整飭,深得金石韻味。此爐附原配蓋及底座,蓋頂上置玉靈芝紋扭頂,襯托爐體呈現沉厚莊重的同時,又不失清秀雅緻之氣。 石叟,明代晚期的著名鑄銅僧人,其制銅獨善銀絲鑲嵌,在製作好的銅器上鏨刻或澆鑄前預留出紋飾淺槽,將銀絲、銀片鑲嵌其中,經過打磨後形成銅中嵌銀的特殊裝飾效果,與春秋戰國時期經典的錯金銀工藝相似。石叟鑄銅,往往將銅料與其他金屬合金鑄造,獨創出色澤烏黑、莊重典雅的藝術效果與鑄銅工藝,其作品多鑄造文房用具、佛像,作品上常刻“石叟”二字款。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