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新郵預訂的時間點,大家對新郵預訂的討論多了起來。有一部分人認為新郵預訂應該徹底取消,而另外一部分人則不同意。那麼,新郵預訂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不應該取消呢?
支援新郵預訂取消的人認為,新郵預訂起源於計劃經濟時代,成長髮展於郵市火爆的1997年,而現在早就是市場經濟了。在市場經濟的大前提下,新郵預訂已經OUT了,已經不合時宜了。再者,新郵預訂讓大戶有機會以大幅折扣拿到新郵,然後再向市場傾銷,造成新郵打折現象屢屢發生。
那麼,這種觀點成立不成立呢?我們先看第一點:新郵預訂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實,預訂和計劃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聯關係,不能簡單劃等號。像蘋果手機釋出會過後,大量果粉會預訂蘋果手機,但是也很少有人吐槽說,這是計劃經濟?放到紀念幣市場上,現在的紀念幣預約其實也相當於預訂,也沒有集幣小夥伴非議中國人民銀行的做法。
再看第二點:大戶可以打折預訂。逛逛超市就會知道,超市的商品都是超市以“折扣價”進貨的,然後再以“高價”賣給消費者,這有錯嗎?購買一斤蘋果的價格,和購買一噸蘋果的價格,兩者沒有必要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戶打折預訂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當然,這並不是說這種做法毫無問題,例如大戶以什麼折扣拿貨的?中間有沒有貓膩?在維護大戶權利的同時,如何維護普通散戶的利益?
大多數集郵愛好者對“大戶打折預訂”之所以有意見,是因為自己辛辛苦苦預訂的新郵最終打折了。提前交了錢,年底到市場一問,現貨的價格比預訂價還低,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說,這兩個問題歸根結底是同一個問題,就是新郵打折,而不是在於新郵預訂本身。
事實上,新郵預訂還是有很多好處的。例如不用一次次跑郵局,只需提前準備好錢,然後年冊就保質保量地到手了。這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為很多集郵愛好者提供了便利。試想,如果取消新郵預訂,當某個品種的郵票火爆時,有幾個人能夠排隊買得上呢?有幾個人願意排隊去購買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新郵預訂是為廣大集郵愛好者提供了更便利、更省心的途徑和渠道。當然,任何一個集郵愛好者在年底拿到年冊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地對照預訂的價格和當前的市場價格。如果當前的市場價格遠低於預訂價格,哪個集郵愛好者不心疼?畢竟,新郵預訂的錢是自己口袋中拿出來的白花花的銀子。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新郵打折,或者說,該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新郵預訂者的利益呢?
一是取消提前交款。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紀念幣是先預訂,再交錢,而中國郵政預訂新郵是先交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發行量1億枚的紀念幣在5分鐘之內就被搶光了,而新郵預訂則望塵莫及。要讓新郵預訂火爆起來,首先要取消提前交款這一步,讓門檻進一步降低。這至少給了新郵預定者一個“反悔”的機會:如果年底新郵打折了,我就棄兌,不像現在一樣,只等祈求老天保佑不要將我套牢。
二是完善審批制度。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來說,信披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之前我們是先發郵票,再公佈發行量;現在變成了,在發行郵票之前公佈發行量。這個制度可以再向前邁一步:在新郵預訂之前,提前公佈第二年郵票的發行量。沒有這一個制度作為支撐,集郵愛好者玩的都是盲盒遊戲。這盲盒遊戲,玩一次還算新鮮,玩久了,還有人跟你玩嗎?
三是建立回收制度。紀念幣是法定貨幣,隨時可以存回銀行,而且銀行不得拒收。同樣道理,郵票也是郵資憑證,中國郵政也應該建立回收制度。我們先不討論這個制度是不是按照面值回收,相信如果這個制度建立起來,至少給新郵設定了一個“綠鞋機制”。據說郵儲銀行在A股上市的時候,擔心股價跌破發行價,就設定了綠鞋機制,即如果股票價格持續下跌,就要從二級市場買入,阻止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既然郵儲銀行上市都可以設立綠鞋機制,中國郵政為何不更進一步,對新郵發行也設立綠鞋機制呢?(文/一枚郵幣)此文在《北京一枚郵幣資訊》紙媒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北京一枚郵幣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