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西域”這個名字就一直在史書中流動,從最早的堯禹時代,一直到清王朝時期,西域這兩個字都是代表我國新疆的又一個名字。
可是你知道,為什麼“西域”這個名字從清朝之後,就被換成了新疆嗎?
“西域”一詞的來源
“西域”一詞最早是被用來泛指我國古代自甘肅玉門關以西的地域。它最早明確出現在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記載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的《衛將軍驃騎列傳》。
然而即使是《史記》現世之後,西域在人們的口中還是以“匈奴”“大月”“大宛”之類西域國名出現。真正將“西域”這個名詞發揚光大的,還是到了東漢和帝劉肇時期,《漢書·西域傳》的出現,這個名字在此刻才真正的廣為人知,並從此流傳了下來。
西域什麼時候改為了“新疆”
近兩千年來,西域這個稱呼儼然成為了我國古代專門指玉門關以西地域的名詞,雖然現在的史學界對西域所指的範圍有些不同的聲音,但是其本意還是沒有任何變動的。
而到了明朝衰亡,清軍入主中原之後,西域這個名字就逐漸地被“點贊狂魔”乾隆皇帝以各種各樣的名字取締掉了。
一開始,乾隆皇帝在批閱有關西域的奏摺時,直接將西域稱為了“西疆”。
乾隆皇帝把西域叫做西疆其實是非常妥當的,在當時,正處鼎盛時期的清王朝領土面積可是達到了足足一千三百二十萬平方公里,比我國現在的領土面積還要多出近三分之一。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乾隆皇帝要把西域改名為西疆的時候,乾隆皇帝又在奏摺上批出了一個“西陲”。
叫西陲也沒什麼錯的,畢竟西陲兩個字指的就是西邊最邊界的土地,但乾隆皇帝的“騷操作”遠不止於此,緊跟在西疆和西陲這兩個名字之後,新疆這個名字也出現了。
殿上群臣對乾隆皇帝屢次改名的操作頭痛不已,在經過了多次“友好交流”之後,乾隆皇帝終於決定把西域正式更名為新疆。
當然了,將西域更名為新疆肯定不會是隨手為之,畢竟古時候給這麼大一片區域改名字可不是一般的麻煩事。真正令乾隆皇帝下定決心給西域更名的原因,還是因為世界局勢的發展。
西域為什麼要改叫新疆
從古至今,西域和中原王朝之間的聯絡其實並沒有那麼緊密,這一點,從漢唐兩代的史書記載上就能夠輕而易舉地看出來。
漢朝在西域設立的西域都護府是中原王朝真正將西域納入王朝版圖的開始,但納入了版圖卻並不代表著能夠完全地控制。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漢朝對於西域的掌控程度都是相當低的。乃至西域都護府在更多的時候,象徵的並不是漢朝的統治,而是漢朝官方對在西域往來的商販的官方保護措施。
真正對西域有了實際的掌控,並將西域視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領土的王朝,是唐朝。
唐朝建立之後,太宗皇帝就對西域的混亂感到了危機,加上此前的混亂,導致西域幾度從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脫離。於是,太宗皇帝就派遣唐朝的開國將領侯君集率領大軍前往了西域。
在此期間,侯君集一舉滅掉了在西域“蹦躂”得最兇的“突厥”,平定了“高昌”。之後,以“疏勒”和“于闐”為首的西域各小國便在侯君集大軍的壓力之下,重新歸順在了唐朝的統治之下。
太宗皇帝為了使得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力量更加穩固,雖然沒有將西域的名字更換掉,但卻效仿漢朝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同時,太宗皇帝充分考慮到了西域的民族構成複雜的特性,在兩個都護府之間,新設立了一個羈縻府州,以“羈縻制度”在不同的少數民族之間尋求平衡,以方便中央機構能夠更好地統領西域。
所以,自李唐之後,西域是我國固有領土的概念就此在中國人心中徹底紮根,雖然西域也曾在後世的戰亂中與中原王朝有過剝離時期,但都被順利收復。
而隨著歷史程序走到了清王朝時期,除了工業發展出現了苗頭,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也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最巔峰。隨著清王朝的統治逐漸達到穩定的時期,乾隆皇帝知道,只要解決了西域的問題,從今往後清王朝的統治者就可以高枕無憂,子子孫孫也就可以坐享“天朝上國”的威風了。
於是,為了中央權力的進一步加強,也為了更快解決西域內部的不穩定因素,給西域改個名字,就成為了乾隆皇帝扣緊西域的第一步。
改名新疆有什麼好處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把西域改成新疆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到封建王朝時期的話,其實不難發現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從古至今,被稱為西域的西方,一直都被中原九州地區的人民所輕視。
古書上時常出現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八個字,說得最多的,也是有關於西域的各個小國。而當時的清王朝和西域各國一樣,與世代耕居在中原九州的漢族人不同,都是屬於當事人們口中的“異族”。
對這方面有過了解的讀者朋友們想必對“反清復明”這四個字一定不會陌生,隱藏在反清復明這句口號之下的,其實就是當時的漢族人對“滿清異族”入主中原不滿的最大體現。面對著這樣的“大勢”,清王朝的統治者又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
所以,繼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雍正皇帝平定準噶爾之後,西域問題就成為了清王朝眼前最為重要的問題。前面我們也說過,乾隆皇帝為了讓清王朝能夠“千秋萬世”,在面對西域問題上自然不會懈怠。
但是西域問題自古以來就有,更迭了這麼多朝代,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西域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其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問題。結合前人的經驗來看,乾隆皇帝自然就發現了“西域”這個稱呼本身所隱藏著的問題。
把西邊的各個少數民族國家統稱為西域,本身不就代表著中原九州對西方的輕視嗎?不就代表著中原人沒有認可西方的小國和自己同處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嗎?
針對著這種現象,乾隆皇帝意識到,必須變把西域這個帶著濃重的“地域歧視”的名字換掉,之後再徐徐圖之,慢慢的改變中原九州對西域的看法,已達成中原、西域為一體的目的。
恰好,就在這個時候,坐位於清王朝北部的沙皇俄國聯合英格蘭對新疆地區發動了戰爭,不僅侵佔了我國天山以北的土地,連新疆的伊犁地區也慘遭荼毒。好在清王朝將被後世人稱為“民族英雄”的文襄公左宗棠派往了新疆統率大軍,最終成功將新疆的領土收復。
在這一戰之後,左宗棠率軍回返京師的途中,沿途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光復之師”的行為,就充分的證明了把西域改為新疆之後,對國家各族人民的團結有著多大的作用。
結語
世間的風雲波詭總是變化萬千的,歷史的長河在滾滾向前時,雖然帶走了往日的輝光,一件件令後人為之熱血翻湧的大事件也逐漸被世間的泥沙所掩蓋。但從那史書之上的字裡行間,我們仍舊不難想象,當年這一件件事發生之時,那慷慨激昂的熱血。
正如電影《高山上的花環》裡那句臺詞一樣,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在經過了近兩千年的磨合之後,無論是西域還是新疆,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早已和我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兄弟姐妹,狹隘的民族之見早已在時間的淘洗下被丟棄,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必將在歷史書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乾隆皇帝改“西域”為“新疆”的目的是什麼?
源於乾隆的“新疆”之名,背後的故事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