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一篇“王世襄:把小東西玩成重器是高人”感悟頗深
百度百科如此介紹:王世襄,字暢安,男,漢族,原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出生於北京。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世襄先生一生博學多才,樂觀豁達,虛懷若谷,還是一位和夫人相濡以沫的偉丈夫。在頂禮膜拜他的時候居然把大收藏家這桂冠給忘了!他的收藏生涯已經昇華成為為人師表的楷模!且看他:“我則與荃猷相濡以沫,共同決定堅守自珍。自珍者,更加嚴於律己,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做人。”這樣的境界有多人能及?
在王老先生面前,我敢說無人敢說超越二字,此話相信無人敢噴了。
王老並非大富大貴之人,憑什麼有如此多的桂冠?這難道不發人深思嗎?
他的收藏小中見大,但是卻虛懷若谷,堅稱自己不是收藏家,敝帚自珍是他做人的品格,也是他的收藏理念。
敢問諸位,什麼是收藏?您為什麼喜歡收藏?除了想讓自己的寶貝升值保值最好能一夜暴富以外還有什麼目標?
百度詞條對收藏的定義是收藏,本義為收集保藏、儲存的意思。這就是收和藏兩個主觀行為的組合。這有悖於不少朋友急於變現的美好理想,以致往往落到收進贗品,再被騙子騙走錢財的結局。
重讀王老先生關於收藏的經典故事,如醍醐灌頂,明白了不少道理,這裡說點心得和各位分享:
想收藏先要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人正了,收藏的路就不會走歪。擺正心態,明白自己收藏的目的是什麼,怎麼開始收藏?王先生的收藏就是從知微見著開始,王先生的敝帚就是最好的收藏行為。
具體到個人,愚以為收藏的範圍應因人而異,其中像王世襄先生那樣收藏人生,記住曾經的蹉跎歲月就像王世襄先生的那把敝帚一樣是不錯的的選擇。
八十年代初自己製作的一對火熨斗
這一對不鏽鋼火熨斗(那年代能用電熨斗熨燙衣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自制的,從廢料裡識得兩塊不鏽鋼邊角料開始,設計製圖鉆孔下料刨床加工打磨焊接熱彎不鏽鋼手柄全都是憑自己的工匠技能製成,兩個熨斗分別重4500克和3200克,做成了自己就是一個兼職的熨燙工,晚上靠力氣和技術熨燙服裝賺些外快補貼家用。四十多年了,幾次搬遷都捨不得扔掉,感覺它們記錄了一段人生經歷,寄託了那段歲月的情懷。算是自己的一件收藏品吧,至於個人百年後的結局就不去想了,估計最大的可能就是送進廢品回收站,繼續為人類做貢獻[呲牙],如果這對熨斗是黃金的話,想必一定很有精彩的故事了[呲牙]可惜不是哦![奸笑]
收藏從收藏人生開始,何嘗不是一件樂事?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