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與食物進行合理組方配伍,採用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加工製作,產生了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形、效,且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藥膳源於我國傳統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藥膳依據於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的理論指導,“寓醫於食”,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那麼,藥膳應該怎麼吃,製作藥膳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合理搭配食材
藥膳是藥材、食材共同發揮作用。基於“藥食同源”理論,食物和藥物一樣,都具有四氣五味,即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辛、苦、甘、鹹五味。食藥配伍,應遵循中藥配伍的理論。《壽親養老書》中說:“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於陰陽五行,與藥無殊……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於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
常入藥膳的中藥材約有幾十種,主要分為寒涼、溫熱、平性三大類。寒涼屬性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滋陰、涼血作用。溫熱屬性食物具有散寒、助陽、溫經、活血、通絡等作用。
日常食物中屬溫熱之性的有韭菜、胡椒、大蒜、生薑、芥末、蔥白、芫荽、核桃仁、羊乳等。屬寒涼之性的食物有綠豆、蘿蔔、苦瓜、絲瓜、茶葉、苦菜、馬齒莧、蓮藕、食鹽、海帶、冬瓜、牛奶等。寒熱之性不明顯,歸屬平性的,有白菜、薺菜、大豆、黃豆、白扁豆、山藥、蓮子等。
在食物中,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烏梅澀腸、止血、止咳,可用於瀉痢、下血、脫肛等,還可安蛔止痛、澀精生津。
澀味與酸味作用相近,多用於多汗、洩瀉、痢疾、尿頻、精滑等症。
辛味食物一般具有宣發、佈散行氣、行血作用,包括大蔥、生薑、辣椒、茴香、大蒜等。
甘味食物能起到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多用來滋補強壯,以療人體臟腑、氣血、陰陽之虛,如粳米補中益氣,大棗健脾和中,飴糖緩急止痛。
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潛降等作用,如海蜇能軟堅化痰,海帶、紫菜能消癭散結氣,早晨喝一杯淡鹽水可改善便秘。
苦味食物一般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溼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清熱解毒,可用於火熱實證。
正確選用藥膳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藥膳也要對症,只有因人、因時、因地,才能發揮藥膳的合理保健作用。正確食用藥膳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分清體質型別,做到“辨體用膳”
如陽虛體質適合服用溫補類藥膳。陽虛體質主要表現有畏寒、腹痛、便溏、性功能較差等。清補類藥膳適用於痰溼體質,這類人群體型較胖,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表現為怕熱、易興奮、多汗等。陰虛體質易口渴、咽乾舌燥、便秘,可多食用滋陰養血類藥膳。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均較適用。
講究季節,做到“天人相應”
春天五臟應肝。萬物復甦,氣候轉暖,可選用生曬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枸杞、黃芪等配膳,來助人體正氣生髮,如黃芪燉雞等。
夏季分初夏與長夏,五臟應心。初夏天氣已熱,氣候炎熱,宜清補之。可選用藿香、紫蘇、蓮子、薄荷、綠豆等配膳,以生津消暑,如茯苓綠豆粥等。長夏天氣炎熱,消化系統的保護尤為重要,要少吃寒性食物如冰西瓜等。
秋季五臟應肺。天氣涼爽,風乾物燥,宜滋陰潤燥,可選用麥冬、百合、銀耳、蜂蜜、秋梨等配膳,如冰糖銀耳羹、蜜炙百合等。
冬季五臟應腎。天寒地凍,宜用溫補。可選用山藥、當歸、大棗、龍眼、核桃、板栗、杜仲等配膳,以溫陽驅寒,如羊肉當歸火鍋、杜仲炒腰花等。
製作藥膳時,應正確選用藥材,合理搭配。藥材要選用正品,不能用有毒副作用的藥材製作藥膳。食物和藥物的數量要根據就餐人數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