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和睦家醫院 消化中心 劉繼喜醫生
有一天出診,一位患者特地從外地來看診,手裡拿著一家當地醫院的腸鏡報告,從圖片及報告描述看,升結腸有兩處淺糜爛,病理彙報是腺瘤樣改變。
患者看起來非常的緊張和焦慮,在交流中才知道他在網上看到說“腺瘤是癌前病變的一種”,擔心自己可能得了癌症。
殊不知,實際上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既不能直接劃等號,也不等於毫無關聯。
今天,我們就嚴謹地說說癌前病變與癌前疾病。
什麼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癌症發生前的一些病理狀態,是由良性病變向惡性病變過渡的一個移行階段,是癌發生過程中的前期階段。
在這個階段有細胞退化和增生,有DNA的損傷和修復。癌前病變與癌有質的不同。
癌前疾病則是臨床概念,指一些發生癌變危險性增加的疾病,或者指患某些疾病時有較多的機會發生癌變。
下面,我們以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的大腸癌為例,對這個概念加深瞭解。
大腸癌癌前疾病有哪些?
大腸息肉病:大腸息肉是指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息肉病與多發息肉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認為,腸道息肉數目超過100個的才稱得上是腸道息肉病。
大腸息肉只是一個統稱,從病理上可分為:
-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絨毛管狀腺瘤,此類息肉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尤以絨毛狀為著,故稱癌前病變;
- 炎性息肉
- 錯構瘤
- 增生性息肉
後三種息肉又稱為非腫瘤性息肉,發生癌變的機率低。
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有哪些?
已證實與結直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包括:
- 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腺瘤息肉、混合性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等;
- 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腸病相關的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 畸變隱窩灶,尤其伴有異型增生者,皆視為癌前病變。
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腸鏡表現是炎症,但病理示腺瘤樣改變,應該考慮是癌前病變。這種情況在潰瘍性結腸炎會遇到。
以前大家認為的不典型增生相關病變/腫塊是潰瘍性結腸炎的癌前病變,在結腸鏡檢查時應當特別關注。
大腸癌癌前病變的應對措施
應對癌前病變的措施有兩個:一個是防止形成癌前病變,第二個是阻止癌前病變轉化成癌。
1. 預防病變形成
預防病變形成是上策。無論是遺傳性還是散發性疾病,環境因素均是影響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夠改變的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
控制體重、戒菸、粗纖維飲食、少吃紅肉等是有益的,服用阿司匹林、葉酸、鈣等是否獲益目前仍有爭議。
腸道微生態和腸道免疫決定著腸道穩態,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結直腸的環境因素,影響著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腸道菌群失調、膽汁酸代謝異常與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以及治療等有著密切關係。
有學者提出,可透過調節腸道菌群而影響和預防結直腸腫瘤發生、發展。
2. 發現與治療病變
目前對於癌前病變的治療手段是成熟的,重點在於早期發現。讓專業人員和公眾認識到結腸鏡檢查在預防結直腸癌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既要避免對低危人群內鏡的過度監測,又要更大程度地有效發現癌前病變。
如何進行結腸鏡篩查?
2020年中國專家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推薦我國結直腸腫瘤的篩查目標人群建議為40~74歲人群,每5-10年行結腸鏡篩查。
篩查目標人群又分為高風險人群和一般風險人群。
符合以下之一者可以列入高風險人群:
-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或有大腸息肉病史。
-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或有結直腸癌前疾病者如結直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或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
- 有消化道症狀,如慢性便秘超過2年,慢性腹瀉2年來累及持續超過3個月,或有便血、黏液便;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下降;免疫法糞便潛血陽性。
- 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近20年內,並在事件發生後對本人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無以上表現者為一般風險人群。
圖片來源:bigstock
正確認識結直腸的癌前病變,規範治療癌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按照規範進行結腸鏡檢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切除,將病變消滅在萌芽狀態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就讓“私家偵探”消化內鏡醫生,為您指點迷津,做您健康的守護神。
溫馨提示
現如今網路資訊發達,很多人一旦發現身體健康問題,第一反應是上網搜尋。
殊不知,每個人身體情況不一樣,疾病所處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盲目信任網路上提供的“診斷”,有時反而會徒增了重重的焦慮和擔心。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這時候及時到正規醫院約診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詳細問診,才是正解!